聚焦高質量發展丨春來水暖“船”先知——中國國際郵輪旅遊再添新活力

海外網 2024-04-13 18:31:17

來源:新華社

新華網天津4月13日(記者 宋瑞)剛過去的這一周,中國北方最大的郵輪母港天津國際郵輪母港陸續迎來3艘國際豪華郵輪訪問;今年3月初,亞洲第一郵輪母港上海吳淞口國際郵輪港自2018年硬件升級以來首次實現“四船同靠”的盛景……隨著我國郵輪旅遊行業“春來水暖”,國際郵輪也紛紛奔向中國郵輪市場。

郵輪是國際市場具有風向標意義的旅遊載體,被稱爲“水上黃金産業”。中國作爲全球郵輪經濟發展的新興市場,自2023年9月全面恢複國際郵輪運輸以來,多座城市陸續恢複國際郵輪航線,各地郵輪口岸出入境體量增長明顯,郵輪旅遊市場呈現新活力。

國際郵輪拔錨啓航“駛向中國港”

4月8日,美國世鵬郵輪公司旗下“世鵬奧德賽號”郵輪搭載400余名旅客入境,緩緩靠泊天津國際郵輪母港,與7日在此停靠的由全球知名豪華遊輪上市集團皇家加勒比運營的“海洋旋律號”郵輪形成一道“雙船同靠”的獨特風景線。13日,這裏又將迎來皇家加勒比集團旗下全球頂級奢華品牌銀海遊輪“銀影號”郵輪。

“僅一周時間,天津迎來3艘大型國際郵輪,密集程度已經趕超以往。”天津邊檢總站東疆邊檢站執勤二隊教導員畢琳琳言語中滿是欣喜。作爲來津外籍船舶和船員出入境辦理邊檢手續的“必經關卡”,畢琳琳所在邊檢站成爲見證天津郵輪旅遊回暖的一個“窗口”。

“不僅是郵輪到港數量日益增加,‘洋面孔’也越來越多。不少旅客在下船前就提前做好規劃,大多會前往北京、天津的地標性景點遊玩,感受中國的風土人情。”畢琳琳說。

與其他1800余名外籍旅客一樣,來自美國的大衛(Baesch David Rudolph)日前搭載巴哈馬籍“海洋旋律號”到訪天津國際郵輪母港。該艘郵輪執航275天環球旅行航線,是目前最長的環球航線。天津是該郵輪停靠我國內地的唯一一站。

65歲的大衛推著行李箱步入天津國際郵輪母港大廳,顯得格外興奮,他計劃前往北京參觀故宮和長城。“我對這次中國旅行充滿期待。”

自去年9月全面恢複進出我國境內郵輪港口的國際郵輪運輸後,我國郵輪市場好消息不斷:去年9月27日,天津郵輪母港正式複航,東方郵輪“夢想號”郵輪以天津爲母港,開啓天津至韓國濟州島的首航之旅;去年9月29日,青島郵輪母港正式複航,“藍夢之星號”郵輪從青島拔錨起航,載著近千名遊客踏上青島-韓國濟州-上海的旅程……

今年以來,中國的國際郵輪遊愈發升溫。2月下旬,上海、青島、天津迎來馬耳他籍豪華郵輪“歐羅巴號”停靠。3月10日、11日,美國荷美郵輪公司“翠德丹號”郵輪分別停靠遼甯大連和天津。4月6日,來自德國、奧地利和瑞士等國的2500余名入境遊客搭載“邁希夫五號”郵輪抵達上海吳淞口國際郵輪港……越來越多國際郵輪以實際行動表達對中國郵輪市場的信心。

4月7日,外籍旅客准備搭乘大巴車前往京津旅遊景點。新華社記者 孫凡越 攝

國際郵輪協會(CLIA)發布數據顯示,到2023年,全球郵輪旅遊市場規模將達到3150萬人次,到2027年,這一數字將達到3950萬人次。在全球郵輪市場複蘇背景下,2023年我國郵輪經濟景氣指數也大幅提高。

專注郵輪經濟研究多年的上海工程技術大學教授葉欣梁稱,從遊客數量上看,2023年我國郵輪旅遊市場實現了快速增長。據統計,我國郵輪全面複航僅3個月,2023年我國郵輪遊客數量達到18萬人次,郵輪靠泊100余艘次。

多項研究報告顯示,2024年有望成爲我國郵輪經濟全面發力的關鍵年。中國外運華北有限公司集裝箱分公司船務部副經理焦德帥感受明顯。“在郵輪船舶代理業務板塊,我們與歌詩達郵輪、諾唯真郵輪、嘉年華郵輪等國際知名郵輪公司保持合作,幫助其郵輪實現泊位預定、旅客通關等服務。”焦德帥認爲,今年以來,公司業務有明顯回暖迹象。截至目前,公司已經承接3條國際郵輪到訪工作,明年也已“敲定”2條郵輪接待。

“從郵輪數量上看,2024年中國郵輪行業正在經曆顯著增長。”葉欣梁說。這從天津、上海等港口到訪郵輪艘次便可窺見。

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上海進出境國際郵輪69艘次、郵輪旅客21萬人次,環比分別增長3.3倍、15.1倍。預計2024年全年,上海郵輪口岸出入境郵輪將達380余艘次。2024年,深圳蛇口郵輪母港預計將有40個郵輪航次前往各個國家和地區。

今年以來,天津國際郵輪母港接待已達24艘次郵輪,遊客接待量達7.4萬人次。“我們對今年天津郵輪經濟複蘇情況保持樂觀。2024年,我們力爭接待郵輪實現100艘次,進出境旅客30萬人次。”天津國際郵輪母港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董子忱說。

優化港口通關環境“引得郵輪棲”

國際郵輪公司部署全球航線是一個複雜的系統工程,至少需要提前一年安排。國際郵輪“競逐”中國市場,離不開日益優化的郵輪旅遊市場環境,以及我國出台的一攬子“政策包”支持。

順暢的通關體驗是郵輪産業複蘇的“助推器”,爲了更好服務遊客,我國多地從通關伊始便使出渾身解數。天津東疆邊檢站會提前分析郵輪旅客的構成特點和行程安排,針對過境、中轉旅客,嚴格落實“京津冀144小時過境免簽”“24小時過境免簽”等通關便利化舉措,采取提前審核、海上辦理和加開臨時辦證窗口等多項措施,創造良好的出入境體驗。

爲積極應對外籍旅客到中國旅遊消費支付難的問題,該邊檢站通過官方微信公衆號推送外籍來華人員支付指南,並現場發放支付指南宣傳冊。上海多家金融機構也安排工作人員在港口向遊客介紹如何用手機進行支付,疏通外籍旅客在華消費支付“最後一公裏”。

“爲高質量做好國際郵輪及旅客的接待工作,我們在客運大廈內重新升級了貨幣兌換、ATM機、餐飲、超市等店鋪運營服務,並聯合天津港志願者在遊客進出路線提供雙語服務,保證旅客安全、快速通過候船大廳。我們希望通過優質的服務,增加對訪問港郵輪的吸引力。”董子忱說。

郵輪市場複蘇還離不開政策護航。去年以來,中國交通主管部門發布《國際郵輪運輸有序試點複航方案》,上海發布《推進國際郵輪經濟高質量發展上海行動方案(2023-2025年)》,青島市出台《青島市促進郵輪旅遊高質量發展扶持措施》等,一系列政策釋放積極信號,爲行業注入動力。

同時,我國不斷優化調整外國人的來華簽證政策,免簽“朋友圈”不斷擴容。截至目前,我國已對瑞士、愛爾蘭等12個國家試行單方面免簽政策。各類簽證便利化措施進一步促進中外人員往來,對我國郵輪跨境旅遊市場複蘇回暖起到積極作用。

國家統計局今年2月底發布公報顯示,2023年,入境遊客8203萬人次,其中外國人1378萬人次,入境遊客總花費530億美元。文化和旅遊部顯示,清明節假期3天,入境遊客104.1萬人次,出境遊客99.2萬人次,入出境旅遊人數接近2019年同期水平。“友好、開放、便捷的口岸通關環境吸引越來越多外籍人士來中國做客。”焦德帥說。

4月7日,外籍旅客在通關入境後准備前往景區遊玩。新華社記者 孫凡越 攝

在此背景下,多家國際郵輪公司紛紛重返中國市場,並提前公布了多條新航線,爲我國郵輪行業複蘇注入強勁動力。

3月16日,MSC地中海郵輪重返中國市場,旗下“榮耀號”在上海開啓中國大陸母港運營;4月26日,皇家加勒比旗下的“海洋光譜號”將回歸上海母港,恢複中斷了4年半的國際遊輪航線;皇家加勒比進一步宣布,2025-2026年,皇家加勒比將持續加大對中國市場的投入,在中國三大母港——上海、天津和香港同時部署兩艘17萬噸級的國際巨輪。

皇家加勒比表示,未來兩年時間裏,公司將爲中國消費者帶來超過130條國際郵輪度假行程,前往日本沖繩、福岡、長崎和韓國釜山、仁川,以及越南芽莊等多個亞洲熱門旅遊目的地,以多元化的航線組合和“雙旗艦三母港”部署計劃引領中國郵輪行業的加速發展。

“皇家加勒比始終堅守中國市場,致力于爲中國消費者、社會和經濟的發展和入出境遊創造價值。我們對中國經濟的韌性充滿信心,也深信高質量供給創造需求,消費升級需要持續的産品創新、品質的提升、消費場景的升級。”皇家加勒比集團全球高級副總裁、亞洲區主席劉淄楠說。

中國郵輪自主品牌愛達郵輪旗下首艘國産大型郵輪“愛達·魔都號”自今年1月1日開啓商業首航後,今年一季度,該郵輪已完成進出境41艘次,搭載旅客15.4萬人次。

愛達郵輪相關負責人表示,未來,“愛達·魔都號”將部署中國至東南亞國家的郵輪航線,並適時推出“海上絲綢之路”等中長航線,打造長、中、短相結合的多樣旅行度假選擇,爲中國旅客帶來更高質量的郵輪體驗。

葉欣梁認爲,隨著國內外大型郵輪陸續在中國開航,我國郵輪市場的旅遊路線也不斷拓展。“除傳統的東南亞、日本、韓國等線路外,一些郵輪公司還開通了前往歐洲、美洲等更遠目的地的線路,爲遊客提供了更加多樣化的選擇。”

培育全産業鏈開創“新黃金十年”

中國的郵輪産業,自2006年起步。當歌詩達郵輪公司的“愛蘭歌娜號”首次駛入中國海域,往後的十余年中,中國郵輪出入境旅客人數年均增幅超過30%,人們稱其爲“黃金十年”。

中國交通運輸協會郵輪遊艇分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鄭炜航認爲,經過今明兩年培育,中國郵輪將邁入高速發展的第二個“黃金十年”。

據悉,郵輪産業鏈包括郵輪研發建造、郵輪運營、港口服務等。上海是國內唯一實現全産業鏈覆蓋的城市,已成爲中國郵輪經濟發展的樣板。

在郵輪研發建造方面,2月28日,中國船舶集團旗下上海外高橋造船有限公司宣布,國産大型郵輪2號船建造大節點計劃正式確定:今年4月中旬入塢開始連續搭載,2025年5月初第一次起浮,2026年3月底出塢,2026年6月開始試航,2026年底之前命名交付。

焦德帥認爲,我國不斷加強郵輪自主創新體系建設,逐步提升了郵輪建造供應鏈本土化率,在郵輪總裝制造、郵輪航線運營、郵輪船員管理等領域均有長足發展,融入國際郵輪市場的步伐穩健。“可以預見,未來將有越來越多本土郵輪品牌爲中國旅客提供全家出境遊産品,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4月7日,“海洋旋律”號郵輪停靠在天津國際郵輪母港(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孫凡越 攝

與此同步的是,我國本土郵輪企業也在深刻變革。2023年12月,華夏國際郵輪有限公司成立,由中國旅遊集團有限公司、中國遠洋海運集團有限公司、錦江國際(集團)有限公司、上海吳淞口文旅投資(集團)有限公司、上海久事(集團)有限公司、招商蛇口共同持股。

“華夏國際郵輪公司的成立,標志著我國本土郵輪企業開始崛起,將逐步打破國外郵輪公司的市場壟斷,有助于整合我國郵輪産業資源,促進郵輪産業整合與升級,推動郵輪市場的多元化發展,讓我國郵輪産業向更高層次邁進。”葉欣梁說。

鄭炜航也對中國郵輪經濟發展前景保持信心。他認爲,我國郵輪行業在奔向高質量發展新征程上,還需進行全産業鏈發力。尤其是建立以港口服務、總部經濟、購物消費、餐飲住宿、休閑旅遊等郵輪相關服務爲特色的現代郵輪旅遊服務業要素集聚區,並探索建立針對郵輪船供物資專項通關制度和操作流程,支持本地企業積極有序參與國際郵輪企業物資供應。

當然,優化郵輪市場的營商環境也必不可少。“我們需繼續深化郵輪開放發展環境,更好優化郵輪發展監管模式和路徑。”葉欣梁期望,加快建立郵輪運輸、港口、旅遊等標准,與國際服務標准接軌,同時加強郵輪通關、市場監管、信息標准、數據整合、手續辦理等方面的合作交流等方式,充分釋放中國郵輪市場的巨大潛能。

策劃:萬方、邵香雲、楊麗

記者:宋瑞

海報設計:馮娟

0 阅读: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