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羽危難時刻的四個朋友:一個想救他,一個想殺他,還有兩個在幹什麽?

半壺老酒半支煙 2024-05-13 19:13:25

記得有幾句不知是定場詩還是“勸人方”的順口溜是這樣說唱的:曲木爲直終必彎,養狼當犬看家難。墨染鸬鹚黑不久,粉刷烏鴉白不堅。龍遊淺水遭蝦戲,虎落平陽被犬欺。攢下了金山催命的鬼,交下了朋友護身的皮。

如果漢壽亭侯、假節钺董都荊州事、前將軍關羽能聽到這些話,肯定會大發感慨:關某這一生,就交下了四個真朋友,但這四個真朋友,在關鍵時刻,只有一個想救我,還有一個想殺我,另外兩個朋友在想什麽、做什麽,我也不知道!

正史中的關羽“善待卒伍而驕于士大”,陳壽說他“剛而自矜”,跟同僚搞不好團結,這些評語不可不信也不可全信,因爲陳壽寫《三國志》的時候,已經做了“貳臣”,此人在寫書的時候夾帶了大量私貨,房玄齡等人編纂《晉書》陳壽傳的時候,也對他提出了批評:誰給他錢糧,他就替誰說好話,不給就不寫,因爲陳壽的父親受過諸葛亮處分,陳壽就歪批諸葛亮“將略非長,無應敵之才”,還說爲國盡忠的諸葛瞻“惟工書,名過其實”。

我們看《三國志》,還是得剔除陳壽個人情緒,只看難以作假的事件,並與相關史料進行驗證,這樣才能還原出事情的真相。

關羽只是不待見官僚士大夫和門閥貴族而已,對地位比他低的將領和士卒,還是很好的,而且關羽也不是一個朋友都沒有——這裏要強調一下:咱們今天的依據是正史而非小說,所以桃園結義是沒有的,劉備與關羽張飛“義雖君臣恩若兄弟(父子)”是有的。

不管是恩若兄弟還是恩若父子,劉備和關羽都是君臣和上下級,所以咱們今天說的關羽的四個朋友,就不包括漢昭烈皇帝劉備劉玄德了。

關羽對劉備忠心耿耿,兩人之間的關系已經不僅限于朋友,但是關羽和張飛,卻是真朋友,張飛也是真把關羽當哥哥對待(兄事之),這就是最鐵的朋友。

除了張飛,關羽還有兩個朋友,那就是徐晃和張遼。

不管是看《三國志》還是讀《三國演義》,讀者諸君都不能不承認關羽是真拿張遼和徐晃當朋友的,我們細看關羽和曹操的出身,就會發現他們會有很多共同語言,而且是可能把對方當朋友的。

建安二十四年襄樊之戰中,關羽的兩個朋友曹操和徐晃的表現截然不同:曹操是真想救關羽一命,而徐晃卻是想拿老朋友關羽的首級,爲自己換來千金重賞和萬戶侯爵位。

陳壽不肯寫的事情,晉朝史學家王隱卻記錄在了《蜀記》中:“羽與晃宿相愛,(襄樊之戰中)遙共語,但說平生,不及軍事。須臾,晃下馬宣令:‘得關雲長頭,賞金千斤。’羽驚怖,謂晃曰:‘大兄,是何言邪!’”

這裏順便說一句,王隱也寫過一本九十三卷的《晉書》,爲了區分房玄齡等人編纂的《晉書》,我們一般稱王隱那本爲《舊晉書》。

徐晃爲了取關羽性命,不但不顧念當年的情義,而且違背了曹操兵力威懾、緩慢進擊、解圍即可的命令,對關羽展開了窮追猛打,最後便宜了孫權,曹操口頭誇獎,並沒有給徐晃任何賞賜,徐晃枉作小人,賞金一兩沒得到,封爵也沒變動——曹操活著的時候,徐晃只是雜號平寇將軍、都亭侯,都亭侯沒有固定食邑,只是拿一些補貼。

當年曹操手下的都亭侯一大堆,建安二十五年前,徐晃和征東將軍張遼、平狄將軍張郃都是都亭侯,地位都不如假節钺左將軍益壽亭侯于禁,也不如廣昌亭侯假節右將軍樂進。

曹操口頭上表揚徐晃“全樊、襄陽,將軍之功也”,實際封賞一點都沒給,肯定是對徐晃的行動不太滿意:第一,殺敵一千自損八百,徐晃所部跟關羽的荊州軍鏖戰之後元氣大傷,已經無力再跟東吳呂蒙爭奪荊州城池;第二,關羽敗亡的主要原因,就是跟徐晃打得太艱苦,這才讓呂蒙鑽了空子。

縱觀荊襄之戰,我們發現曹操才是想救關羽性命的真朋友:曹操先是把孫權要偷襲荊州的消息通報給了關羽,然後又讓將軍徐商、呂建專門叮囑“須兵馬集至,乃俱前”,就是想給關羽留一條生路。

關羽把老朋友曹操的報警書信當成了耳旁風,讀者諸君可以試想一下:如果關羽聽了曹操的話,從樊城撤圍回師南郡,呂蒙那些化裝成商人的賊兵,怎能擋住裝備齊全的關羽主力?

關羽想拿下樊城擒斬曹仁,完全不給曹操留面子,而曹操只想讓關羽撤軍,並不想將其圍殲,現在看起來,還是老曹更夠意思。

曹操對關羽情深義重,關羽的另一個朋友張遼心領神會,他可不像徐晃那樣貪功冒進,而是慢慢悠悠敲鑼打鼓虛張聲勢,等到徐晃擊敗了關羽、解了樊城之圍,他才姗姗來遲,曹操對張遼的“遲到”不但沒有批評,反而親自坐車出迎,大有相遇知音之意。

張遼和關羽是無話不說的好朋友,但關羽也曾被張遼出賣,陳壽只寫了張遼“賣友”,卻沒寫張遼在彙報完關羽原話之後,還替關羽說了好話,那句好話見于晉朝弘農太守、典農校尉、散騎常侍、驸馬都尉傅玄所寫的《傅子》:“太祖(曹操)曰:‘事君不忘其本,天下義士也。度何時能去?’遼曰:‘羽受公恩,必立效報公而後去也。’”

正因爲有張遼的好話鋪墊,曹操才給了關羽立功的機會,並且在關羽出逃時沒有派人去追——當時表面上是兩人恩怨兩清,但實際上關羽在官渡之戰中起到的關鍵作用,曹操還是一直記在心裏的。

正因爲曹操念著關羽的功勞,所以才在襄樊之戰中想救關羽一命,只可惜關羽錯過了扭轉戰局的最後機會:關羽撤兵,筋疲力竭且兵力薄弱的曹仁肯定不會在背後追擊,東吳的輕兵裝備太差,剛竊取的城池又會被關羽收複,呂蒙能不能逃回東吳都是個問題。

曹操對關羽可謂仁至義盡,張遼的表現也可圈可點,只有徐晃做事十分不地道,不但對老朋友關羽痛下殺手,還破壞了曹操的驅虎吞狼之計,讓江東傑瑞占了大便宜——曹操損兵折將卻寸土未得,又怎會給徐晃賞金賜爵?

曹操夠朋友,張遼也不算太差,交了徐晃這樣的朋友並以之爲兄,看來關羽的眼神確實不太好,難怪他總是中箭(史書中關羽至少兩次中箭)。

交朋友還得掌住了眼,關羽在敵營的三個朋友,在關羽危難之際的表現各不相同,如何評價他們的表現,讀者諸君自有高見,大家可能更關心的,是張飛此時在幹什麽?

關羽發動襄樊戰役直到敗亡,張飛應該都在成都或阆中鎮守,史書中只有這樣一句話:“先主爲漢中王,遷治成都,當得重將以鎮漢川,衆論以爲必在張飛,飛亦以心自許。先主乃拔延爲督漢中鎮遠將軍,領漢中太守,一軍盡驚。”

從劉備進位漢中王到關羽遇害,其實只有四五個月的時間,那段時間張飛剛晉升假節右將軍,可能還在阆中一線鎮守,並沒有收到關羽的相關戰報。

如果張飛知道關羽遇險,肯定會恨不能肋生雙翅飛到荊州救援,但是直到關羽遇害,也沒見西川方面有任何兵馬調動,在不久之後,劉備就自立爲帝,張飛也受封車騎將軍領司隸校尉、西鄉侯。

甯學桃園三結義,不學瓦崗一爐香。曹魏有風度,蜀漢有浪漫,江東有傑瑞。劉備和關羽張飛雖然可能沒有義結金蘭,但是劉備和張飛爲了替關羽報仇,甯可舍棄生命和皇位,這份感情,就足以驚天動地泣鬼神了。

在感歎劉關張情深義重的同時,我們也不能不對曹操的風度表示欽佩:他明知道關羽離開自己是要投奔劉備,但還是很大度地表示“彼各爲其主,勿追也”——關羽能有這樣一個朋友,勝過一百個徐晃、十個張遼,至于曹操和劉備誰對關羽更好,熟讀三國史料的讀者諸君自由高論。

說到關羽在曹營的朋友,我們不禁想起了諜戰劇中的吳敬中與余則成(《潛伏》)、徐寅初與喬天朝(《地下地上》)、譚忠恕與劉新傑(《黎明之前》)、燕文川與婁海平(神秘人質),這些人雖然分屬不同陣營,在一起共事的時候,卻結下了深厚友情,有些友情,甚至是同生共死。

這樣比較下來,我們能理解曹操和張遼,卻不能理解徐晃:兩人在曹營相交莫逆,爲什麽徐晃甯肯違背曹操軍令,也要對關羽展開不死不休的追殺?這是“公而忘私”,還是羨慕嫉妒恨?

徐晃的表現,讓筆者想起了職場中的一條定律:你的同事永遠不會爲你的優秀而真心喜悅,所以不要過度展示你的優秀,那會使你成爲衆矢之的和排擠的對象。

這樣一想,徐晃的反常舉動就可以理解了:他跟關羽推杯換盞的時候,咽下的可能不是美酒而是陳醋,徐晃的目光,一直在偷瞄關羽的腦袋……

0 阅读:166
评论列表
  • 2024-05-13 21:13

    作者別江東傑瑞了,小心被江東傑瑞咬[微笑]

  • 2024-05-13 21:15

    我上回在另一個地方提了幾句事實說了幾句公道話,一堆江東傑瑞追著我咬,還有的正史演義混淆,四體不勤五谷不分的江東🐭瞅著我就是一頓咔咔咬,愣是被我好一頓罵才消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