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多年前的語文課本,你還記得嗎?

年代的回憶 2024-05-09 10:44:36

當你第一眼看到這些圖片,覺得有一種莫名的親切感的時候,你會不會覺得自己老了?

想想我們當年的小時候,生活條件雖然沒有這麽好,但是不用去上補習班,不用被學習壓得擡不起頭,沒有這麽大的競爭,我們只要學好語文和數學,每個學期就兩次考試考好了就行,其他時間都是我們的自由活動時間。

當年沒有高樓大廈,有的只是我們在書本上對知識大樓的暢想;沒有電腦和ipad,但是那時候的動畫片一個比一個好看,完全不是今天的喜洋洋可比;大街上沒有那麽多的汽車和人流,孩子們可以放心在街上行走奔跑;社會風氣也不像今天這麽差,人情也不像今天這麽冷漠……

還記得小學時候的語文課本嗎?那一幅幅熟悉的語文插畫,有沒有勾起你美好的回憶呢?

《挑山工》,著名作家馮骥才1981年創作的泰山見聞式散文,此文先後選入全國高中語文課本、小學語文課本。馮骥才因此成爲泰安市的榮譽市民。

《大森林的主人》(六年制九冊)是一篇閱讀課文,講的是"我"和獵人在秋雨後進入大森林,克服種種困難在大森林裏過夜的事。啓發人們要開動腦筋,利用自然爲自己服務。

《十裏長街送總理》一文選自吳瑛《在沉痛悼念的日子裏》,這篇文章發表在《人民文學》1977年1月號上。該文選入1993年人教版小學語文第9冊第12課。1976年1月8日,周總理因病逝世,1月11日,首都人民全部聚集到北京長安街送總理,場面十分感人。

司馬光砸缸,著名曆史故事,發生在宋朝河南光山。講述司馬光用大石砸破水缸救出掉在大水缸裏同伴的故事,出自于《宋史》。

《偉大的友誼》是人教版小學五年級課文。講述了馬克思和恩格斯不僅在生活上互相關心,更重要的是他們在共産主義事業上互相幫助,互相關懷,親密合作的故事。

《溫暖》講述了周總理工作了一夜後,在清晨時分走出人民大會堂,在街頭向一位清潔工人握手致意:"同志,你辛苦了,人民感謝你!"一句話說得老人心暖淚流的感人情景。

《我的伯父魯迅先生》通過回憶伯父魯迅先生的幾件事以及他給我的教育,反映了他讀書一絲不苟,憎惡舊社會,同情和關懷勞動人民的性格特征,贊揚了魯迅"爲自己想得少爲別人想得多"的優秀品質,同時又表達了作者對魯迅的無比懷念、敬愛與敬仰之情。

1979年11月27日,李星華病故于協和醫院。她去世後不久,《回憶我的父親李大钊》出版了,爲讀者留下寶貴的精神財富。

老舍先生的《我家的貓》:難得的生活小品文,很有意境的文章,可惜當時我不太懂。

《夜莺的歌聲》是人教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第13課的課文,課文講述了蘇聯衛國戰爭時期,小夜莺巧妙同敵人周旋,用口哨學鳥鳴,爲遊擊隊傳遞信息,協助遊擊隊的故事。課文充分表現了"小夜莺"的機智勇敢和愛國主義精神。

《一夜的工作》是北師版和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准實驗教科書六年級下冊中的一篇課文,節選自作家何其芳的《回憶周恩來同志》。這篇課文贊揚了周總理不辭勞苦的工作精神和簡樸的生活作風,抒發了作者崇敬、愛戴周總理的思想感情。

《月光曲》:小時候怎麽也沒看懂的一篇文章,不過還是覺得諾貝爾很了不起。

《我家還缺啥》出自20世紀90年代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三年級下冊語文課本(新版)第7課 。

《珍貴的教科書》是人教版語文四年級下冊、北師大版小學語文三年級第六冊第五單元的一篇課文 。課文講的是革命戰爭年代延安小學師生在艱難困苦環境下堅持學習的事。

《中國石》是90年代人教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下冊第3課的課文。

不知不覺就看濕了,20多年前的語文課本,你還記得多少呢?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