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子明明已經過剩,開發商爲何還在建房?溫鐵軍一語道破真相

鐵覽不執著 2024-05-15 06:08:42

國內房子是否過剩,一直是社會各界爭議的話題。去年國家統計局公布數據,我國擁有6億棟房子,如果每棟房子住10個人,就能解決60億人口的居住需求。需要注意的是,這還只是存量房子,每年還有至少有1400萬套新建商品房要入市。顯然,無論怎麽看,我國的房子已經嚴重過剩了。

于是,有不少網友感到困惑,既然國內的房子已經過剩了,從過去的賣方市場,變成了買方市場,那爲什麽開發商每年卻還要大規模的建造房子?就不怕房子爛在自己手裏嗎?對此,著名經濟學家溫鐵軍,一句話就給出了答案,他曾表示:“買房的人,並不一定是住房子的人”。

實際上,經濟學家溫鐵軍的意思是,如果房子是用來自住的,那麽現在國內房子早已經過剩了,自然就不需要再建房了。如果買房不是用來自住,而是被當作一種投資的籌碼,那現在國內的房子不僅沒有過剩,而且還不夠。而我們則認爲,國內房子明明過剩,開發商卻還要繼續建房,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的原因:

第一,開發商負債累累,不造房子也不行

現在很多開發商都負債累累,甚至已經資不抵債。在這種情況下,就只能繼續拿地建房。因爲,如果你不拿地建房,就找不到理由向銀行申請貸款。而如果沒有了開發貸款,再加上銷售業績大幅下滑,開發商的資金鏈就會斷裂。所以,開發商爲了能夠生存下去,就只能不斷的拿地建房,並且向銀行申請貸款。

此外,就算開發商想先去庫存,及時回籠資金,然後建新房也不行。你之前欠下的銀行大量貸款,銀行會擔心你還不出,很可能會選擇抽貸。所以,開發商只能不斷的造房子,這樣才有可能獲得銀行方面的貸款支持,避免出現流動性危機。

第二,各地都在鼓勵開發商拿地建房

現在開發商即使不想大量建房也不行。因爲,很多地方都依賴于土地財政,如果開發商不拿地建房,土地財政收入大幅減少,進而會影響到當地的財政收入。所以,各地都在鼓勵開發商拿地建房,這樣公務員的工資、基建投資等所需要的資金就有著落了。此外,開發商拿地建房還可以刺激當地GDP的持續增長,解決大量工人的就業問題。所以,雖然國內存量房過剩了,但是開發商卻還是停不下來。

第三,炒房客們買房爲的是投資

近些年,銀行存款利率是越來越低,與老百姓生活相關的物價卻越來越高。于是,很多有錢人都成爲了炒房客。他們買房並不是爲了自住,也不是爲了出租。而是把房子當作投資籌碼,等到房價上漲之後再待價而沽。

所以,現在的房地産市場還是一個投機的市場。如果要讓房地産去投資化,回歸居住屬性,那就必須開征房産稅,增加房子持有環節上的成本。其實,開征房産稅既能夠緩解各地土地財政收入減少,又能夠化解各地財政收入下降的問題。

現在國內存量房確實已經嚴重過剩了。但令人感到奇怪的是,每年還有大量的新建商品房進入市場。對此,經濟學家溫鐵軍一句話就給出答案,他表示:買房的人,並不一定是住房子的人。

這說明了國內的房地産市場已經失去居住屬性,淪爲一種投資籌碼。所以,建造再多的房子也是不夠用的。當務之急,就要開征房産稅,這樣既可以遏制投機炒房需求,又可以讓地方政府擺脫對土地財政的依賴。

1 阅读:674

鐵覽不執著

簡介:感謝大家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