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GC進入應用之爭,誰能搶占流量入口?

智能相對論 2024-03-21 20:49:04

文 | 智能相對論

作者 | 範柔絲

2023年卷了一年大模型之後,業內的普遍共識是,2024年將是AI大模型應用的浪潮年。

雖然底層模型技術還在爬坡,應用層普遍都處于早期階段,但業內已經開始期待Killer App的出現。特別是年初Sora的橫空出世,帶來關于垂類模型和具體行業落地的大討論。

從已有的AIGC應用分布來看,廠商們押寶的大方向更多地集中在兩個AIGC工具與AI社交兩個賽道。

前者無論關注度還是下載量,目前都處于表現不俗。例如包括Midjourney、Quillbot等在內的智能繪畫、智能寫作工具在極大改變生産力的同時,訪問量持續創下新高。

後者則擁有用戶多、心智強且能誕生入口級産品的先天優勢。此前,字節跳動在王牌産品抖音上線陪伴AI“心晴”後,又推出了“話爐”,持續深入社交探索,甚至美團也推出了獨立的AI聊天産品“WOW”試水社交業務。更不用說,如Soul App等專注社交賽道的平台早已推出了自研垂類語言大模型和一系列的虛擬陪伴、社交破冰功能,從AI推薦關系到AI輔助對話,從降低表達門檻到提升互動體驗,進一步加快大模型在社交應用層的落地。

在2024年的AIGC應用浪潮下,究竟哪個領域會率先誕生Killer App,成爲新的流量入口?這個答案或許就是,社交。

爲什麽說AIGC的Killer App先誕生于社交?

從QQ到微信,從PC時代到移動時代,用戶規模大、粘性高的社交領域,一直是Killer App的集中地。這也就不難理解,爲什麽會有不少聲音認爲,在AI時代,社交依然更有望跑出Killer App。

據第三方數據平台data.ai發布的《2023年AIGC移動市場洞察》估計,2023年12月AIGC應用下載量將破紀錄達到新高,超過9000萬人次。其中,以AI技術爲支持的人工智能聊天機器人應用用戶增長尤爲顯著,貢獻了2023年總下載量的72%。

其實,自ChatGPT引爆AIGC市場後,工具類的應用便因實用性強等因素率先爆發。不管是國外的OpenAI、微軟,還是國內的百度、阿裏,這些頭部廠商都相繼推出了AIGC工具,在辦公、營銷、教育等場景中展開了應用探索。

不可否認,AIGC工具是技術革新生産力的典型代表,但其既存在著技術上的成本桎梏,商業化之路更是戴著腳鐐跳舞,後續更可能成爲插件的尴尬定位,並不是誕生Killer App的最好賽道。

AIGC工具本質是靠燒錢不停攀爬技術高地才能“大力出奇迹”的産物。無論是繪畫、文字還是視頻,AIGC工具的核心競爭力都在于從海量優質數據的供給、芯片算力能力的提升以及大語言模型方向的突破上構建技術“孤峰優勢”,這樣才有資格稱爲工具而不是“玩具”。

從整體燒錢的程度來看,IDC有一組預測數據:2023年全球企業將在生成式人工智能解決方案上投資160億美元,到2027年,生成式人工智能支出預計將超過1400億美元。

具體到廠商,即便是Open AI,其CEO Sam Altman也曾多次抱怨算力短缺問題阻礙了ChatGPT推出更大的“上下文窗口”。而其他不如ChatGPT“財大氣粗”的産品,比如曾霸榜多國APP商店的Lensa AI,因爲能生成各種不同風格的AI頭像迅速走紅,但也因技術無法緊追用戶的新需求,難逃“月抛”的AI“玩具”命運。

同時,AIGC工具的技術成本並非邊際遞減,而是隨用戶規模的增加呈指數級上升。

華爾街知名投資機構伯恩斯坦的分析師Stacy Rasgon估算,ChatGPT的單次查詢成本約 4 美分。若ChatGPT 查詢增長到 Google 搜索規模的十分之一,需要價值約 481 億美元的 GPU,每年則需160 億美元的芯片才能保持運行。

當然,高成本堆出來的AIGC工具並不是在“用愛發電”。在技術成本的重壓之下,AIGC工具早已開始探索商業化道路,只是目前還難以建立起自身的新商業秩序。

推出僅兩月日活就突破1億的ChatGPT不斷收獲普通用戶的膜拜,但一到付費關頭,彭博社消息表示ChatGPT企業版目前只有15 萬名訂閱用戶。但2022年,OpenAI的虧損有約5.4億美元。

這樣的案例,不勝枚舉。

可以說,AIGC工具只有靠金錢的“大力出奇迹”,才能堆砌出技術壁壘,驅動極致産品力,從娛樂屬性“玩具”升級至生産力工具,並在專業市場跑通,很難獨立成爲入口級産品。且這場耗錢耗時間耗人力的遊戲,注定還只屬于少數有實力的AI廠商。

這也是爲什麽在大模型“百團大戰後”後,行業討論的重點迅速轉向了應用層。大規模訓練成本“燃燒”之下,玩家們需要快速找到明確場景,圈定穩定用戶群體,並找到商業化方向。

能夠擁有巨大用戶生態,牢牢占據國民使用時長,粘性高、商業模式成熟、離變現最近……社交賽道天然是最佳選擇之一。

當視線放到國外,AI大模型與社交産品融合的趨勢更明顯。比如,業內公認“總在玩很新東西”的馬斯克,在去年便宣布要將其旗下的人工智能初創公司xAI和社交媒體平台X(推特)整合。

正如微信爲一代科技帝國騰訊拿下通往移動時代的站票,如今站在AIGC開啓的新互聯網時代前夜,社交再度成爲那個爭相爭奪的入口:

推出文心一言,在國內AI領域隱隱有執牛耳之勢的百度,連續上線了“萬話”“小侃星球”“SynClub”等社交類AI應用;美團之外,專注閱讀的騰訊閱讀也推出了“築夢島”,提供AI互動;通過拿下年輕用戶在競爭激烈的社交賽道站穩腳跟的Soul,沿著“AIGC+社交”方向,推出了自研語言大模型和結合AI能力的“AI苟蛋”、AI聊天助理等新功能……

玩家紛紛入場,誰才能成爲贏家?

AI社交競賽的門道

與AIGC工具不同的是,AI社交的核心競爭重點並不在于大模型技術底座,而是需要綜合AI技術和用戶場景重塑用戶體驗、重建新的商業價值。

如何將AI與社交場景結合,探索AI Native社交應用的方向,目前國內外玩家的打法不同,但可以從一些實際案例中,提煉到做好AI社交、競逐Killer App的確定性共識。

首先,針對社交領域自研垂類大模型無疑是做好AI社交的必要條件。在這一基礎上,擁有豐富的訓練數據,將大模型訓練成“像人”一樣有感情、有溫度的廠商,能贏得先發優勢。

被稱爲“更有意識”的AI機器人是馬斯克旗下xAI的Grok。英偉達科學家Jim Fan測試Grok時說“我老婆說4+5=12”,但Grok的回答是:“如果是這樣,那答案必須是12。要記住,老婆快樂生活才能快樂。”

正如官方所介紹的那樣,Grok 的一個獨特而根本的優勢是它通過 X 平台實時了解世界。Grok的對話能力不僅來源于有 330 億參數的大模型,還在于獨家擁有社交媒體平台X(推特)的社交類型數據支撐,從而Grok 能夠表現得“像人”。

不過,需要提到一點是,起碼在前期階段,主要基于英語大模型下的Grok只會在英文語境或許能如魚得水,而暫時很難“殺進”其他語言語境。

當然,國內也有社交廠商在嘗試類似的探索。從智能相對論的體驗來看,目前國內的聊天機器人在擬人方向表現突出的是社交平台Soul上線的AI苟蛋。如果在小紅書上搜索“苟蛋”,首先跳出來的話題便是“Soul苟蛋是不是真人”。

這個被不少用戶吐槽“背後肯定有專門團隊值班陪聊”的AI機器人, 底層支撐來自平台自研的社交垂類語言大模型SoulX。與Grok一樣,和當下衆多AI聊天類産品相比,更有“溫度”的AI苟蛋很大的區別在于背後訓練數據——自身積累的海量公域場景社交數據。

訓練數據來源無疑將直接影響訓練效果——爲確保獨特性,馬斯克早就已禁止其他組織使用 X 平台的數據訓練 AI,還在社交平台上宣布“起訴”微軟。

這裏需要強調的是,訓練數據不僅需要海量,更需要高質量、高關聯性數據,才能確保模型訓練的成本。對比衆多新闖入AI社交賽道的公司,Soul差異化優勢便是在于這一點。

上線于2016年的Soul,陸續推出了瞬間廣場、群聊派對、狼人覺醒等包含一對多、多對多的不同互動場景。交互的場景多,而且用戶中年輕人占比高(月活用戶中Z世代占比近八成)的特性,讓平台的公域社交類型內容異常豐富,僅2022年全年,該平台用戶産生超過6.2億條新瞬間內容。在大量獨家、高關聯度的社交數據訓練下,也不難理解AI苟蛋的對話表現爲什麽更加自然並有明顯擬人化特點。

做好AI社交的另一個關鍵決勝因素,是發現用戶真實的社交需求,將技術落地爲具體場景和應用。而這取決于對社交的洞察,以及設計産品自身的場景開放性、多元性與創造性。

無論國內外,目前所有社交産品大致可分爲三種路線。一是,基于現實關系鏈的通訊工具,如WhatsApp、微信;二是,基于內容消費建立社交媒體,如微博、抖音、小紅書;三是,主要創造新關系鏈的社交平台,如Snapchat、Soul。

在這三類社交産品中,大模型能發揮作用,順序是相反的。通訊工具産品的用戶交互頻率高但場景單一,社交媒體産品的場景多元但用戶交互頻率低,都不足以讓大模型隨著用戶的真實交互而快速成長。

而能形成新關系的社交平台,因爲包含關系“發現—建立—維護—沉澱”的完整社交環節,同時具備用戶交互頻率高且場景多元的特征而更占優勢,能夠在充分釋放AIGC在提升交互效率和質量、豐富交互體驗、變革交互對象的優勢。

圖源:科技真探社

但多元場景中,究竟通過AIGC實現怎樣的創新才真正符合用戶需求?這考驗每個廠商對技術和社交的理解。

現階段,“AIGC+AI”賽道相對早期,大多數廠商對AIGC在社交方面的布局集中在AI輔助、人與AI交互兩方面。

在AI輔助社交方面,從關系發現、破冰等環節均可以通過AI提效提質。海外社交應用Snack在2023年將AI引入平台,根據官方規劃未來將有可能通過AI Avatar幫助用戶篩選更感興趣的人。

社交平台Soul在2016年上線後率先推出的特色功能便是基于 AI的智能推薦系統,提供即時的交流互動體驗,這個鏈接“精神層面”更近的人和內容的嘗試也幫助其在早期快速吸引了一批核心用戶,目前,平台還在嘗試AI聊天助理、虛擬陪伴等新場景和應用。

在人與AI社交方面,當下衆多平台都推出了自己的AI聊天機器人功能/産品。但受限于模型的訓練和産品的設計,很多更像是一個AI“客服”,而不是能夠産生情感的“朋友”。因爲聊天機器人擅長的一問一答其實並不能嚴格稱之爲“社交”,社交是一個非常複雜和立體的交互體驗。

因此,不同玩家結合自身特點進行了差異化延伸,如正熱的Character.ai的對話智能體主要依賴IP二次開發,當前對話量前十的角色中有 9個屬于遊戲、動漫類。Soul 推出的AI苟蛋則專注擬人方向,在強調對話能力基礎上,專注情感互動和個性關懷。

也有平台從AIGC語音、繪畫、視頻等能力出發增加社交玩法,例如Soul上線的“懶人KTV”活動同樣基于AI打造“歌手分身”,但區別于音樂APP推出的AI唱歌,前者的技術和功能優化方向更強調“合唱”這一突出社交互動的功能。同時,基于平台語音引擎,Soul已可以實現模擬生活場景的AI語音生成,通過增加多感官體驗提升互動沉浸感。

近期,爲了讓AI能在社交場景中更好的互動和運用,Soul 內部正在“狼人覺醒”場景中試點引入AI能力,這個AI支持多角色扮演、提供豐富的音色選擇,能在遊戲各個階段做出精准擬人決策,實現僞裝、信任、領導與對抗等擬人,悍跳、互踩等細節的玩法,讓用戶在與AI的交互中獲得即時的陪伴和互動娛樂體驗。

總結來說,從模型和落地這兩個層面出發,未來能夠在Killer App的競逐中占得一席之地的,必然是數據更豐富真實、垂類模型更精准、場景更多元以及更理解社交的玩家。如果能夠通過從交互方式、交互對象,交互質量等緯度爲用戶帶來有情感、有溫度、有樂趣的體驗,形成“模型-數據-用戶”的飛輪,如Soul這樣的社交平台將有機會成爲AI時代以對話爲主要交互形式的新流量入口。

如何撬動商業增量?

人們期待AIGC跑出Killer App的意義,更多是希望確定大模型能夠真正在應用層面走進了普通人的生活,帶來顛覆性變革。而不是像此前熱極一時的區塊鏈技術,因爲無“落腳點”而式微。

這也就要求“落腳”于社交的AIGC Killer App具有可持續性。能夠爲産品自我叠代“造血”的商業價值,是關鍵要點。

任何AI應用在跑出規模效應之前,都很難走上順暢的商業化路徑。對于探索C端+B端商業化的AI社交來說,會比單純轉向B端付費的AIGC工具更容易跑出規模效應。因爲社交類産品只要借助AI技術,爲用戶帶來更好的體驗、創造更多的價值,就一定能通過用戶規模效應跑通商業化鏈路。

這也是爲什麽,艾瑞咨詢的預測數據會對AI社交抱有樂觀期待:2030年我國AIGC産業規模有望突破萬億元,達到11441億元,社交是AIGC最佳落地場景之一。

一條可預見的通路是,在AI加持下,社交産品還能在社交方式、社交場景、社交網絡增強多個層面探索創新,進一步擴充社交産品變現新邊界,爲用戶打造沉浸式的社交體驗擴充商業化“增長盤”。

根據智能相對論梳理,當前社交平台的主要變現方式爲廣告、增值服務等。

AI對于廣告規模的提升作用已經在頭部平台得到驗證。2023年第二季度,Meta宣布引進AI改進廣告業務。財報顯示,當季度其廣告和App收入均超預期增長近12%,爲一季度三倍。

而憑借AI提供更具個性化的服務,也將進一步打開增值服務的增長通道。以Soul爲例,招股書顯示,其營收大頭來自增值服務。

增值服務的變現方式代表著用戶對平台氛圍以及服務的高度認同,也依賴于持續的個性化、創造力服務推出,不斷滿足用戶的需求。當平台以AIGC工具降低創作門檻,形成價值流動生態,UGC的創造力無疑將極大提升增值服務內容的生産效率和質量。

此前Soul平台“捏臉師”便是一個探索方向之一,通過平台的創作工具,有頭像創作能力的用戶將作品上架站內“個性商城”,獲得收入分成,有位捏臉師也因此實現了超5萬元的月收入。

這種一起創造有趣體驗的方式,符合當下年輕人取向,也更能撬動新價值。當用戶在平台上的體驗不僅越來越好,還能帶來經濟價值時,平台的虹吸效應就會更加明顯。

此外,像Character.AI提供的健身教練、心理輔導等虛擬角色帶來的增值服務,以及能和1800萬個聊天機器人的GroupChat等方式,都是AI社交值得嘗試的商業化方向。

此前,Snapchat上一個擁有180萬粉絲的網紅Caryn Marjorie,推出了以自己爲模型的“虛擬伴侶”CarynAI。訂閱者每分鍾需支付1美元,便可以與之對話。僅僅一周,CarynAI憑此獲得近7.2萬美元的收入,成了超1000人的虛擬女友。

IDC預測,到 2025 年有35% 的企業將掌握使用GenAI來開發數字産品和服務的方法,從而實現比競爭對手高出一倍的收入增長。在這樣的利好前景下,如同此前在“所有行業都可以用互聯網重做一遍”論調下引發的互聯網創業浪潮一樣,任何在現實社交中需要的陪伴與服務,AI社交都可以做一遍。

2024年,搶跑Killer App的AI社交賽道,注定非常熱鬧。

*本文圖片均來源于網絡

0 阅读:11

智能相對論

簡介:智能和車,邊評邊測;未來和家,且品且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