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風電出海乘風破浪

北京日報客戶端 2024-05-09 10:36:01

繼電動汽車之後,有的國家又將貿易保護主義的大棒對准中國風電。美國商務部近日發布公告,對進口自中國的應用級風電塔發起第二次反傾銷和反補貼日落複審調查。大力開發風電,是世界各國推動經濟社會綠色低碳轉型的重要抓手,美國的貿易保護行爲,既不利于全球風電産業健康發展,也與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背道而馳。

在全球氣候變化挑戰下,推動實現溫室氣體淨零排放,已成爲國際社會普遍共識。在全球範圍內,高水平開發風電是實現該目標的關鍵路徑。在《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二十八次締約方大會上,各國提出到2030年全球可再生能源裝機容量達到2022年的3倍,以符合《巴黎協定》1.5攝氏度溫升控制目標。根據國際能源署(IEA)和國際可再生能源署(IRENA)權威情景預測,爲達成該目標,要將全球風電年度新增裝機容量從2023年的1.2億千瓦增至2030年的至少3.2億千瓦。

1月10日在重慶市拍攝的風力發電機組。黃偉攝(新華社)

風電裝機規模大幅提升,給全球風電産業鏈供應鏈帶來新考驗。根據全球風能理事會(GWEC)統計,目前全球風電産業鏈供應鏈産能依然不足。如果新的投資無法及時跟上,預計從2026年起,除中國外,全球大部分區域都將面臨風電供應鏈與海上配套設施短缺風險。據德國《經濟周刊》報道,歐洲希望實現大規模風電擴張,但西方供應商因爲價格和供貨速度等原因,很難滿足市場需求。此外,受制于人口規模和技術水平,並非所有國家都能建立完善的工業體系,以滿足國內風電裝備需求。因而迫切需要新的投資和區域合作,建立更加多樣化、富有彈性的産業鏈供應鏈。

中國風電産品具有世界競爭力,可爲全球應對氣候變化作出重要貢獻。多年來,依靠規模化開發和技術創新,打造了完善的産業鏈供應鏈體系,中國已成長爲全球最大風電裝備制造基地,所産風電機組占據全球市場的三分之二以上,鑄鍛件和關鍵零部件産量占據全球市場的70%以上。在有效滿足國內市場需求的同時,也爲全球提供了極具技術、質量、價格優勢的風電産品組合,帶動全球風電度電成本快速下降,幫助各國加快風電開發步伐。

以越南爲例,2020年後該國出現電力短缺,開始從中國進口風電機組。截至2022年,越南已累計進口中國風電機組278.1萬千瓦。以折算滿發利用小時數3000小時計算,這些機組一年可生産83.43億千瓦時電力,爲越南經濟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高度國際化的中國風電産業鏈,還是中西方合作雙贏的典範。除了自身努力,中國風電産業的成長,很大程度得益于歐洲的産品、經驗和資金支持。同時,中國始終以開放包容的合作態度,支持外資企業深度參與中國風電發展。在2023北京國際風能大會暨展覽會上,有來自3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1000多家參展企業,其中外資企業接近三分之一,涵蓋風電産業鏈的方方面面。超大規模的中國市場,爲外資企業成長提供了大量市場機遇和廣闊發展空間。在全球風電産業鏈供應鏈緊密交織的今天,貿易保護主義只會破壞産業發展,延遲全球能源轉型進程。各國風電行業只有合作共贏,才能提升全球風電産業鏈供應鏈的韌性和安全,更好滿足可持續發展能源需求。

需要強調的是,中國風電強大的國際競爭力源于超大規模的國內市場和完善的工業基礎。一方面,規模對制造業成本影響顯著,在頒布可再生能源法後的近20年間,中國風電裝機規模增長了1000倍,連續13年領跑全球。強大的規模效應攤薄了風電産業研發、固定投資、物流、市場開發、原材料采購等成本,增強了技術創新能力,從而推動風電市場由大向強轉變。另一方面,以世界最完整的工業體系爲基礎,中國構建了全球最完善的風電産業體系,實現上下遊緊密配合、高效協同,進一步降低了設備價格,提升了産品競爭力。

接二連三的貿易摩擦也提醒我們,中國風電出海之路不會一帆風順,風電企業要苦練內功、破浪前行。與中國光伏産業主導全球市場不同,2023年中國品牌風電機組出口量僅爲470萬千瓦,不足中國風電産能的5%,出海之路還很漫長。在“走出去”的關鍵時期,如果出現一次較大的風機事故就有可能給整個行業帶來嚴重的負面影響,風電企業必須用高質量、高技術、低成本的産品樹立良好形象,建立信任紐帶,共同營造風電出海的優良環境。

來源/經濟日報(作者王轶辰)

監制/張益勇

審核/王玥

編輯/郭雲飛

校對/闫歡

本文內容系原創,轉載請注明來源。

覺得好看,請點“在看”↓↓↓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