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麽說《凡爾賽和約》是二戰導火索?因爲懲罰力度不夠

意智說曆史 2024-05-18 05:45:35

閱讀此文前,誠邀您點擊一下“關注”按鈕,方便以後持續爲您推送此類文章,同時也便于您進行討論與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們堅持創作的動力~

文|彭乙彬

編輯|t

引言

1939年二戰爆發,德國閃擊波蘭,也讓歐洲這片土地上,再次陷入了戰爭。我們都說《凡爾賽合約》才是二戰真正的導火索,爲什麽?當年簽訂《凡爾賽合約》時,到底發生了什麽呢?

(凡爾賽合約簽訂現場)

一、各懷心思的列強們

1919年5月4日,中國爆發了五四運動,這是一場以青年學生爲主體,工人群衆等社會各階層參與的愛國運動。他們用罷工、請願等各種方式,反對一件事情,即巴黎和會上日本決定繼承戰敗國德國在山東的特權。

北洋政府打算讓欣然接受,進而引起了愛國青年的反抗,在最終的巴黎和會上,中國代表拒絕簽字。巴黎和會是一戰後協約國對同盟國簽訂的合約,目的只有一個,削弱德國。德國必須承擔所有罪責,重新劃分德國的疆界等一切內容。

(巴黎和會)

關于巴黎和會的目的,協約國三國都各懷心思,法國英國美國都打著自己的算盤,其中法國因爲受到一戰有影響深刻,所以也是《凡爾賽合約》的主要簽約國。那麽這三國到底想幹嘛?他們背後的目的又是什麽?

首先是法國,普法戰爭讓法國損失錢財、人力、軍事,曆史上德國曾經多次對法國實施侵略,站在法國的角度,他們當然希望從各方面削弱德國。一戰西線戰場大部分在法國,法國的經濟造成了嚴重的損失,因此法國希望得到德國的工業控制權。

(巴黎和會)

克裏孟梭的態度很明確,德國必須賠償法國戰爭的損失,然後將德國的軍力削減,削減到不能對法國造成威脅。面對德國的軍國主義,法國希望可以懲罰德國,不能恢複1914年之前的政體,要求處死德國皇帝。

除此之外,法國還提出了收回部分地區,建立萊茵非軍事區,瓜分德國殖民地等行爲。法國對德國盡管不是斬草除根,但也絕對是想大撈一筆的,這些條件不可謂不嚴苛,但這也意味著如果真的按照法國的要求執行,那麽法國會瞬間強大起來。

(克裏孟梭)

法國的強大,英國是不幹的。英國作爲島國,一直以來奉行大陸均衡政策,防止歐洲大陸上有一家獨大,而是希望內部狗咬狗一嘴毛。加上英法這個老對頭,所以英國的訴求,是希望保持一個經濟上獨立自立的德國,來維持歐洲的均衡。

英國首相贊成懲罰德國,但認爲舉措可以更加輕一些。否則德國遭到重創,那豈不是法國獨大,破壞了均衡政策,同時英國非常反對美國提出的“民族自決”政策。民族自決會損害英國在海外強大的殖民地,因此英國與法國在殖民地上,利益是相同的。

(巴黎和會)

德國還是英國第二大貿易對象,德國經濟被削弱,英國也會造成影響,所以英國對于德國的懲罰,認爲不用太過嚴厲。首相還意識到了一點,那就是過于苛刻的條件,會引起德國的複仇。

美國的想法更簡單,他希望歐洲有一個均衡的體系,好讓美國從中獲利。一戰時美國是孤立主義,認爲歐洲事務與他們無關。可是一戰時期,美國發了一筆戰爭財,國民迅速獲利,經濟突飛猛進,于是美國政府認識到了歐洲貿易的重要性。

(美國總統威爾遜)

同時美國也不太希望德國過于強大,他們希望安撫德國,保證一個平等的貿易機會。威爾遜提出了民族自決,加強了自己的利益,損害了英法的利益。所以《凡爾賽合約》本質上也是協約國的博弈,三國都各懷鬼胎。

二、德國利益受損

從1919年1月開始,一直到6月,這場談判才落下帷幕,最終也確認了對于德國的懲罰。德國損失了13.5%的領土,海外殖民地被全部瓜分,16%的煤礦産地與鋼鐵工業,也被瓜分。同時禁止德國與奧地利合並,軍事上禁止德國實行義務兵役制度。

(德國土地受損)

除此之外,德國需要對戰勝國進行賠償,合計共113億英鎊用黃金支付,這些對德國的制裁,都加重了德國的負擔。德國對協約國的賠款,甚至一直持續到2010年,才正式賠付完成,許多人認爲沉重的經濟負擔,促進了德國納粹黨的發展。

三、二戰導火索

《凡爾賽合約》傳回德國之後,德國國內迅速蔓延起屈辱和憤怒的氣氛,他們認爲這是對德國的剝削。德國總理辭職拒絕簽訂條約。後來德國內部的保皇派、民族主義者等等,都開始質疑《凡爾賽合約》,德國國內也將失敗定性爲後方的罷工,這也被納粹所引用。

(納粹黨)

時間來到1935年,希特勒直接宣布恢複兵役制度,擴充德國軍隊,撕毀了《凡爾賽合約》。《凡爾賽合約》被看做二戰的導火索。認爲正是《凡爾賽合約》的簽訂,導致德國內部深受屈辱,給了納粹上台的機會,群衆認爲,這是對德國的羞辱。

凱恩斯也曾表示,認爲《凡爾賽合約》對德國的懲罰太嚴重,所以才引發了德國選擇發動二戰。但對于此事,也可以說其實對德國的懲罰力度不夠的,尤其是法國認爲,對于德國的懲罰太輕,看似對德國各種制裁,卻也給了德國東山再起的機會。

(巴黎和會英法美三巨頭)

比如威爾遜民族自覺讓東歐走向碎片化,無法制衡德國後來的強大。比如福煦就曾表示,《凡爾賽合約》不是和平,只是20年的停戰。德國盡管遭到了制裁,但是不論是發展經濟還是發展軍事,德國依然有很強的操作空間,這才讓德國再次強大。

因此許多人都認爲,德國發動二戰,還是因爲《凡爾賽合約》對他的制裁不夠,懲罰力度不夠大,如果真正將德國按在地上摩擦,那麽德國也不會發動二戰。英國史學家也評價,其實《凡爾賽合約》對德國來說,已經相當仁慈了。

尤其是在德國的發展上,比起法國以及其他協約國收到的傷害,德國的經濟與工業潛力,受到戰爭影響極小。甚至德國在1919年的經濟要比鄰國在1913年更加優秀,《凡爾賽合約》中對德國的戰爭賠償數額,也是在不斷減小的。

(凡爾賽合約)

從這個角度來看,德國人的看法認爲《凡爾賽合約》對自己造成屈辱,所以他們才奮起發動了二戰,也在二戰中取得了更大的成就。從法國角度來看,當初《凡爾賽合約》還是不夠制裁,否則德國不會有錢發展軍事和經濟。

但不論怎樣看,二戰都對全世界造成了極大的影響,德國再一次成爲了戰敗國,這一次他們沒有借口再逃避。

參考資料

百度百科.凡爾賽和約.[OL].

中國新聞網.《凡爾賽和約》100周年:曆史值得銘記.【OL】.2019-06-28

0 阅读: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