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文學之美出發抵達文旅之美青島的“阿勒泰”何時到來?

掌上青島 2024-05-15 07:35:53

《你是我的狂想曲》是楊志軍“理想主義三部曲”中關于青島現實的書寫。

《後海》是阿占關于城市的回憶、當下和未來,都浸在海水味道裏。

熱播劇《我的阿勒泰》起源于李娟的同名散文集。

1986年上映的李連傑、宋佳電影《中華英雄》(又名《無敵小子》)就具有青島印記鏡頭。

連谏小說改編的電視劇《門第》拍攝于青島街頭。

迷上了《我的阿勒泰》,短短八集看得“意難平”,意猶未盡之余,下一個去阿勒泰旅遊的訂單!火爆的短劇市場,又出熱搜新品——馬伊琍、于適、周依然主演的《我的阿勒泰》火了,並且成爲“一部劇帶火一座城”又一成功案例。只不過,這一次,《我的阿勒泰》如此美麗治愈,起源于“阿勒泰的精靈”作家李娟,她把自己真實的阿勒泰鄉居生活寫成了打動人心的散文集。

“讀一本好書,看一部好劇,去一個美麗的地方”。那麽,在當下青島,大家爲了哪一部影視作品打卡?

“青島的海岸線、新老城區具有影視劇打卡潛質的地點有很多。多年前我聽宋佳講過,她在與李連傑拍《無敵小子》的時候,導演對天主教堂和裏院的組合贊歎不已,認爲全世界找不出第二個這樣的場景。這就是說打卡點的發掘也需要慧眼。”青島市文學創作研究院副院長、作家張彤,對“青島影視”深有研究。青島作家連谏的多部小說被改編爲電視劇並在青島拍攝,她對于從文學抵達文旅的總結簡單明了:“把城市有特色的街道賦予它好的故事情節,那麽,作爲故事場景,就會讓觀衆記住並向往身臨其境。”致力于寫青島老城、大海的青島“土著”作家阿占認爲,“青島是浪漫之城,中國百年城市樣板,這裏的人們不乏‘遊戲天分’,故事應該發生在老城,時間的滄桑如肌理豐富,易催發情感共鳴。”

理解青島 才能更好地書寫青島

茅盾文學獎得主、作家楊志軍曾說“命中注定我是來寫青島的”。青藏高原、海濱青島,是楊志軍寫作的兩個方向。早在他的中篇小說《永遠的浪漫》就鋪開了青島的浪漫筆調。近年來,楊志軍的長篇小說《最後的農民工》《海底隧道》《你是我的狂想曲》等,每一部都從不同的角度切入青島,書寫他生活的地方。

透過《你是我的狂想曲》主人公的目光,讀者可以“聽到”青島的“海洋工業交響曲”:“海在半公裏以外,像遙遠的雲端挂起了一簾藍色的帷幕,點點的白色是浪的痕迹,也是海鷗的標識。輪船像翻山一樣從海平線那邊鳴笛而來,漸漸升高了。那邊是漫漠的黃海,是跟黃海沒有分界線的太平洋。如果是逆風,使勁呼吸就能聞到太平洋的氣息,那是已經被季風稀釋了的原始的水香,是在清曠和深邃中發酵過的孤島裸岩的味道。人迹罕至的深海、數不清的魚類和鯨類以及別的海洋生物、引力掀起的驚潮、風在水面上的狂虐,都是駱橫腦海裏的和聲,是幾百條幾千條旋律線交織在一起的萬有音樂……”音樂與工業,交織呈現城市的多維,展開青島工業發展過程裏的人文解讀。這是楊志軍“理想主義三部曲”關于青島現實的一種解讀。

青島土生土長的作家阿占,寫著搖曳多彩的青島故事,小說《後海》裏青島人的生活如此真實且極具畫面感:“唯獨趕海的日子,兒子不嫌多。趕海通常發生在大風驟停的第二天。原本滿漲的海水,只一頓飯工夫,就不知跑到哪裏去了。岩礁和礫石裸露出來,蝦兵蟹將、魚貝海藻,數百米內外都是它們。衆人從大雜院奔出,轟隆隆地往海邊去。推小車有之,挑扁擔有之,挎簍子拎鈎子,婦孺皆不走空。”“趕海”是生活日常,《後海》裏還有對于青島紡織業的懷舊致敬。

“青島,是一個不被理解的愛人。”阿占認爲,拍出好劇,首先要理解這座城市,“理解青島人的自得與自在,這是一份天成,也是來自大海的哲學與美學塑造。”

還原生活 作家編劇需要“大道至簡”

《愛的救贖》裏圍繞棧橋一帶的場景展開劇情,《秘密》發生在八大關的美景裏,《門第》“之見”散落在八大關、劈柴院以及青島市區的東部,《涼愛》的故事則集中在星河灣以及紅島附近……

這四部都市熱劇,都在青島取景拍攝,都改編自作家連谏的小說。正是因爲連谏樂于把青島細節寫入小說的字裏行間,讓青島成了改編電視劇拍攝的最佳選擇之一。“場景對作家來說,是個人喜好和感情折射,作家會下意識地把故事根植在這個場景裏。”做過影視編劇的連谏表示,影視作品的取景元素要比文學複雜,開機之前要勘景,主創人員需要根據故事情節的契合度選景,但不一定和小說一樣。“小說裏描述的場景如果鏡頭呈現不好,可能會被影視主創用別的替代。”當然,如果寫得好,拍得好,“讀者或者觀衆就會産生到發生這個故事的地方去看看的想法。”

一個好作家,故事框架要在小說裏落地還原生活,一個好編劇也是要把小說裏的情節結結實實地還原到生活中去。連谏認爲,這非常考驗寫作者的生活觀察能力和落地能力。“落地能力看起來簡單,但其實很難。大道至簡,就像汪曾祺的文字,看著平平靜靜的家常話,但卻不是每個作家都能寫出來的。”

影視多元 帶來文學诠釋更多可能性

“隨著影視轉換走向多元化、深入化與藝術化,文學被诠釋的可能性也在放大,小說、散文、甚至詩歌都有成爲‘好本子’的可能,爲電影語言的現代性呈現,帶來了有別于商業片的突破。”這是阿占對于文學影視化的當下解讀。

張彤認爲在文學和影視作品轉換過程中,存在著變化。“過去有一種觀點認爲,最好的文學作品未必能夠轉化成影視作品,現在看倒真是未必,用傳統的眼光看,《繁花》的文學語言並不容易‘翻譯’成影視劇的台詞,《我的阿勒泰》則根本就是散文。所以影視藝術的轉化能力現在是越來越強了。”

青島作家創作的帶有青島印記的作品有很多,近年來在國內文壇引起了很大的反響,像艾瑪的《觀相山》、阿占的《後海》等,都很有代表性。“文學作品向影視轉化有一個過程,越是深入反映時代、文學性強的作品轉化起來就越難,像《繁花》差不多是在書出版十年之後影視劇才面市的,《我的阿勒泰》的時間就更長,是2010年的作品。相信藝術品質較高的作品轉化成影視劇,會有更持久的影響。”張彤說。

在網絡時代,旅遊有一個鮮明的特點,就是“打卡式”。“一部劇帶火一座城”已不乏成功案例,比如《狂飙》突然就帶熱了江門旅遊,《去有風的地方》對大理旅遊提升的持續性帶動……只不過這一次,《我的阿勒泰》更是有備而來:劇集制作方、出版社以及當地文旅三方聯合,打造“文旅合作新生態”,多維完善了從文學到文旅的美的曆程。

最終抵達文旅之美,需要從最初尋找城市之眼的慧眼,正如張彤所言,“如果作家、影視劇創作者有這樣的慧眼,都會讓作品更靈動,更接地氣,從而具有真正的青島印記。”  觀海新聞/青島晚報/掌上青島 記者 賈小飛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