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一老兵拒絕當官,毛主席得知後詢問:聽說你要回家“還債”

愚鑒 2024-04-22 18:59:21

1949年,一名老兵拒絕了上級給他安排的官職,執意回鄉。在返鄉前,他來到香山雙清別墅向毛主席告別。

毛主席見他要離去,也有些不舍:“老班長,聽說你要回家還債?”

這位老兵鄭重地點了點頭:“太久沒回去了,是該還債了。”

那麽,這位老兵是誰呢?毛主席爲何稱他爲“老班長”呢?他說的“還債”指的是什麽呢?

這位老兵名爲李開文,安徽省金寨縣人,于1929年加入當地赤衛隊。當時他已經31歲了,還有了妻兒。上級考慮到他年齡較大,又已經有家庭了,就讓他在當地做事,沒有讓他加入紅軍。

但李開文加入紅軍的意志十分堅定,決心爲紅色事業奉獻一切。1932年,國民黨軍對大別山根據地展開“圍剿”,組織決定轉移。李開文本可以留在當地,但他堅決要求加入紅軍,跟著紅軍走。

團長見李開文如此堅決,之前表現又不錯,便同意了他的請求,讓他擔任團擔架一班的班長。至此,李開文正式成爲了一名紅軍戰士,跟著紅軍踏上了漫漫征途,這一去就是17年。因爲擔心自己回家後會心生退意,李開文離開前甚至都沒敢回家看看。

此後,李開文便隨著紅軍四處征戰。雖說他是擔架班班長,但紅軍人手不足,又經常面對襲擊,因此他這個擔架班也經常要上戰場和敵軍交鋒。在長征時的一次激戰中,李開文不幸受了重傷,雙耳殘疾,上級便把他調到了炊事班。

雖說炊事班的名頭並不響亮,但李開文也並未抱怨,依然盡心盡力地工作。在過草地時,有許多戰士發現李開文行軍時的表現很奇怪:明明他沒吃什麽東西,肚子卻鼓鼓的,走起路來也顫顫悠悠的,看起來倒像是吃撐了走不動路的樣子,但他面色又很差。而隊伍一旦停下休整,李開文的肚子就又正常了。

最後,還是蔡暢和康克清揭開了其中的秘密。

原來,草地上的草總是濕漉漉的,點不著火,戰士們身上也總是寒冷潮濕。李開文發現後便將草地上的草擰幹水分,收集起來放進自己的衣服裏,用自己的體溫來烘幹這些草團。隊伍停下休整後,他便將這些草團拿出來烤火,此時的草團就容易點著了。

一整天都把這些草團放在身上顯然是十分難受的,因此李開文才會面色差。但爲了戰士們能烤火,他還是堅持了下來,大家聽說後都十分感動。也正是因爲這份認真負責,李開文後來被調往延安,擔任中央組織部炊事班班長,又調任中央特竈班班長。

中央特竈班就是直接爲毛主席、周恩來、陳雲等中央領導人做飯的炊事班,李開文在特竈班的崗位上一幹就是11年,這也是毛主席稱他爲“老班長”的原因。

得知李開文爲毛主席做飯後,許多老戰友都感到羨慕,不過李開文本人倒是十分謙虛。他深知特竈班班長不僅是一種榮耀,也是一種責任。爲了能讓中央領導人吃到可口的飯菜,李開文也是想盡了方法。

毛主席愛吃紅燒肉的事情衆所周知,但李開文在被調到中央特竈班之前其實並不會做紅燒肉。爲了學會做紅燒肉,李開文多次向其他炊事班的師傅請教,終于做出了紅燒肉,毛主席吃後也贊賞了他的廚藝。

但李開文自己知道,他還沒練多久,紅燒肉做得其實也不算太好。毛主席卻爲了讓他高興,還是肯定了他,這讓他十分感動。此後李開文更加認真地鑽研紅燒肉燒制技藝,終于做出了一手獨特而美味的紅燒肉。

李開文在特竈班的崗位上兢兢業業,一直沒出什麽差錯,也由此得到了去中央機關幹部學校學習的機會。畢業後,組織安排他去天津糖廠當副廠長,這待遇不可謂不高,但他還是拒絕了,只想回家鄉工作。

臨行前,李開文來到香山雙清別墅向毛主席告別,之後便有了開頭的一幕。

李開文向毛主席解釋了自己“辭官”的原因:他雖然學了一些文化知識,但自認爲還是不足以勝任副廠長的職務。並且自己1932年跟著紅軍走後就再也沒有回過家鄉,如今已經17年了,落葉歸根,終究還是要回去看看的。

並且,李開文還要“還債”。因爲他當初不辭而別,離開妻兒17年之久。李開文自知虧欠了妻兒太多,因此想要回去陪伴他們,盡可能補償自己當年沒盡到的責任。

毛主席也有些動容,他批准了李開文的申請,還叮囑他:“無論走到哪裏,都要記住你是從中央出去的!”

李開文鄭重地點了點頭,表示絕不會給中央丟臉。

李開文回鄉後便開始尋找妻兒,卻從弟弟口中得知:當年他離開家鄉後,國民黨軍就進村了,不但燒了他家的房子,還四處搜尋他的妻兒。他的妻子只能帶著孩子東躲西藏,即便如此還是等了他十年之久。十年後還不見李開文回來,便以爲他死了,只好改嫁。

李開文得知後不禁流淚,也沒有抱怨什麽,他明白妻子爲他做的已經夠多了,改嫁就改嫁了吧。隨後李開文就向地方領導申請,希望就在家鄉當個糧站站長。地方領導一開始不同意,覺得李開文是從中央下來的,應該擔任級別更高的職務才對。但李開文一再申請,地方領導還是答應了。

從此,李開文擔任響山寺村糧站站長多年。他沒有忘記毛主席的囑托,一直忠于職守,爲當地儲備工作作出了重要貢獻,還曾被評爲勞動模範。1992年,李開文去世,他永遠都是一名盡職盡責的老紅軍。

2 阅读: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