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顧茅廬,諸葛亮的隆中在哪?真是布衣嗎

風長眼量 2024-02-20 22:15:31

207年(東漢獻帝建安十二年),四十六歲的劉備來到襄陽城西二十裏的隆中,三顧茅廬,二十六歲的諸葛亮決定出山。諸葛亮的身世如何?隆中又在哪兒呢?

秦末,陽城縣屯長陳勝、陽夏縣屯長吳廣在大澤鄉起兵,其實還有一位符離縣的屯長葛嬰。陳勝、吳廣率軍西進陳城,葛嬰則南下楚國舊都壽春。當陳勝在陳城自立爲張楚王,葛嬰也在壽春立楚國宗室襄疆爲楚王。後來張楚王陳勝迫使葛嬰殺掉楚王襄疆,葛嬰帶著襄疆的首級去陳城認錯,但陳勝還是殺了葛嬰。

葛嬰祖上是春秋時的葛國,與秦趙同祖(嬴姓),他的後人改爲諸葛氏,他就是諸葛亮的先祖。

諸葛氏在漢朝也是小有名望的家族,西漢元帝時,諸葛豐官至司隸校尉(官職三品)。

諸葛亮的父親諸葛珪[guī],字君貢,官至爲兖州泰山郡丞(官職七品)。

187年(東漢靈帝中平四年),諸葛亮六歲,父親諸葛珪因病在老家琅琊去世。

諸葛珪有三子二女,分別是長子諸葛瑾、長女諸葛氏、次女諸葛氏、次子諸葛亮、三子諸葛均。諸葛珪的五個子女年齡都很小,還好他有個弟弟叫諸葛玄。

諸葛玄早年在京師爲郎官,與袁術、劉表等人稱兄道弟。諸葛玄聞兄長去世,立刻辭官趕回,帶著寡嫂、三個侄子、兩個侄女,避亂江東。

194年(東漢獻帝興平元年),豫章太守周術病逝,袁術將諸葛玄署爲(代理)揚州豫章太守(官職三品),隨後劉表也奏請諸葛玄爲豫章太守。

豫章郡範圍大致是今天的江西省,在西漢時人口只有35萬,東漢時人口增至167萬,位居全國第三,次于南陽郡和汝南郡。袁術想牢牢控制豫章郡,劉表也想在荊州東南方結一個強援。

諸葛玄將二十歲的大侄子諸葛瑾及其繼母留在江東,帶著十三歲的諸葛亮,及諸葛亮的兩個姐姐和一個弟弟,來到豫章郡的首府南昌就任。

諸葛玄屁股還沒坐熱,劉繇的軍隊就打了過來。

劉繇,字正禮,青州東萊郡牟平縣人,是漢室宗親。劉繇的叔父劉寵官至太尉,父親劉輿曾領山陽太守,兄長劉岱曾領兖州刺史,不過這幾位都已不在世。

劉繇率軍朔長江而上,屯兵豫章郡的彭澤。劉繇表朱皓爲豫章太守,取代袁術所表的諸葛玄。

朱皓是名將朱儁的長子,朱儁正以太尉錄尚書事,朱儁的次子朱符領交趾刺史,劉繇舉薦朱皓,可謂一舉多得。

很快劉繇的先鋒軍,在笮融的率領下,兵臨南昌城下。諸葛玄立刻將諸葛亮等親屬都送到荊州牧劉表處,自己留下與劉繇決戰。

195年(東漢獻帝興平二年)春,笮融和朱皓擊敗諸葛玄,進入南昌城,諸葛玄退守西城。西城在海昏縣西部,地處修水上,沿這條河向西就是荊州長沙郡,諸葛玄還是給自己留了一條退路。

笮融不知道怎麽想的,卻將豫章太守朱皓殺了。劉繇無法向朱儁交代,盛怒之下率軍進討,笮融戰敗逃入山中,爲百姓所殺。

朝廷下诏,以前太傅(馬日磾)掾屬華歆爲豫章太守,還是不認袁術私自所署的諸葛玄。

197年(東漢獻帝建安二年)正月,諸葛亮十六歲。豫章郡西城,諸葛玄的部下反了,將其首級送到劉繇處,諸葛亮痛失至親。

再來看諸葛亮姐弟四人,居住在襄陽隆中。襄陽城西,漢水以南有一片丘陵,稱爲萬山,隆中就在這片丘陵中,距襄陽城二十裏。

憑借與劉表的關系,諸葛玄把兩個侄女許配給本地豪族子弟。

諸葛氏(諸葛亮大姐)嫁給中廬蒯家的蒯祺(蒯越、蒯良之弟),諸葛亮與蒯越、蒯良就是姻親兄弟。

諸葛氏(諸葛亮二姐)嫁給襄陽龐家的龐山民(龐德公之子),龐統、龐林是龐山民的堂兄弟,諸葛亮與龐統、龐林就成了姻親兄弟加同窗好友。

諸葛亮則與黃承彥之女定親,此女黃頭發黑皮膚,黃承彥親口說其醜,但才華與諸葛亮相配。黃承彥是蔡瑁的大姐夫,劉表是蔡瑁的二姐夫,諸葛亮作爲黃家的女婿,荊州牧劉表成了他的丈姨夫,蔡瑁是他的丈舅舅。

南郡黃氏,也是本地望族,是開國功臣之後。

楚漢時期,西楚霸王項羽立共敖爲臨江王,垓下之戰後,漢國太尉盧绾率七萬多將士,從九江郡西征臨江國。臨江國將軍黃極忠,本爲南方盜賊首領,共敖奉義帝之命西進南郡,黃極忠便率群盜來投,後爲臨江王共敖麾下實力幹將。此時項羽已烏江自刎,臨江國並無外援,黃極忠臨陣率部投降,並引漢軍攻擊江陵。黃極忠後來封邔侯[qǐ],食邑1000戶。

南郡黃氏,就是黃極忠的後人,屬于功臣集團,在兩漢有多人出任三公九卿,領太守。東漢順帝時黃尚拜大司徒,黃香官至尚書令、東郡太守、魏郡太守;黃瓊曆任司空、太仆、司徒、太尉,遍曆三公,凡八年之久,封爵邟鄉侯。黃瓊的女兒嫁給劉氏宗親,生下了劉焉(後來的益州牧)。

在何進時期,黃瓊的孫子黃琬領豫州牧,董卓時期,黃琬拜爲大司徒,又遷太尉,封陽泉鄉侯。

黃承彥本人娶了娶蔡瑁的大姐,與劉表是連襟,足見實力。黃氏多猛將,比如黃祖、黃蓋、黃忠,都可獨當一面。

諸葛亮之弟諸葛均年齡均稍小一些,後來娶了南陽豪族林氏爲妻。

諸葛亮的姻親圈子,是荊州統治階層,諸葛亮的朋友圈,也是荊襄地區年輕一代的才俊。

諸葛亮自比于管仲、樂毅,稱崔鈞、石韬、徐庶、孟建爲“諸葛四友”。崔鈞出自博陵崔氏,本人曾領西河太守,父親崔烈官至太尉。

諸葛亮與馬良結爲異姓兄弟,馬良稱呼他爲“尊兄”,而馬良的親弟馬谡,就是後來失街亭的那個馬谡。

諸葛亮甚至拜在龐德公門下,成爲二姐公公的學生。龐德公覺得自己才疏學淺,又將龐統、諸葛亮引薦到司馬徽門下。

司馬徽又引薦諸葛亮,拜在兵學大師酆玖門下,學習《兵法陣圖》《三才秘箓》《孤虛相旺》等。諸葛亮悉心揣摩,所學皆能致其奧妙,作八陣圖,造連弩,制木牛流馬。

龐德公喜歡給人取名號,給好友司馬徽上了一個雅號 “水鏡先生”,給侄子龐統起號“鳳雛”,給兒媳婦之弟諸葛亮起號“臥龍”(龐統比諸葛亮大兩歲)。

然而諸葛亮成年後,才感受到現實的殘酷。劉表治荊州,核心思路是與名門望族和本地豪族共治,看重的是各人的家族實力。

如果說蒯越、蔡瑁是劉表幕僚中的核心人物,黃承彥、龐德公、司馬徽等,都屬于邊緣人物。如果諸葛亮的叔父諸葛玄能坐穩豫章太守之位,控制一個大郡,劉表能夠外連強援,必然會重用諸葛亮。可惜隨著諸葛玄失去豫章郡,並死于亂軍中,諸葛家族幾乎成了無根之木,劉表必然不能重用諸葛亮。

人最怕的是失去希望,即使生活再艱難,只要希望在,就有動力。諸葛亮、龐統都有 “上九天攬月,下五洋捉鼈”的志向,之所以沒有入仕,只因一眼能看到老,在劉表帳下,終其一生不會有大的成就。蒯越、蔡瑁等人求穩,確保現有利益,諸葛亮、龐統等人求變,力爭戰功,而劉表顯然選擇了前者。

諸葛亮自嘲說:“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陽,苟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作爲郡丞之子,太守之侄,南郡望族黃氏的乘龍快婿,荊州牧劉表的姻親,諸葛亮怎麽也是士族階層,絕非一般的布衣百姓。只是懷才不遇,壯志難酬,英雄氣短而自嘲。

當劉備到隆中三顧茅廬,諸葛亮如枯苗望雨,柳暗花明,終于看到了希望,于是願意在劉備帳下聽令,爲其驅馳。

諸葛亮在《隆中對》中,爲劉備提出的戰略,概括起來核心思想是:“若跨有荊(州)、益(州),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

1 阅读: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