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武兼修的不敗戰神吳起,爲什麽會留下貪暴不孝的千古惡名?

今夜讀青史 2024-04-27 18:10:21

吳起,是衛國左氏(即山東定陶曹縣)人。他精通儒、兵、法三派學術,助魯敗齊、練兵霸魏、變法強楚,在每一個崗位上都做出了卓越的貢獻,是一位文武雙全的奇才。其在魏國爲將時,【與諸侯大戰七十六,全勝六十四,余則鈞解】,堪稱“不敗戰神”。

與此相應,吳起也經常被作爲反面的典型,被貼上了“不孝”、“猜忍”、“貪而好色”等一些列不好的標簽。這使他雖然能受到一時重用,卻難逃被猜忌的下場,相繼被魯、魏驅逐,最終慘死在楚國亂箭之下。

如吳起這般冠絕天下的人才,爲何會給自己留下如此不堪的名聲呢?

一、千金散盡,母喪不歸

吳起出生在一個“家累千金”的富豪之家,有可能是商人的家庭。

衛國雖是小國,但由于地處中原腹地,交通發達,適宜經商,因此出了很多有名的商人,如孔子的弟子儒商子貢和秦相呂不韋等,都是衛國人。

戰國時期,商人的地位低下,位居四民(四民,即士農工商)最末,很多商人爲了提升自己的政治地位,用盡心思鑽營爲官。呂不韋“奇貨可居”的故事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作爲一名積極向上的青年,吳起自然也不能免俗。據《史記》記載,年輕的吳起爲了求得一官半職,耗盡家財卻一無所獲,還因此受到鄉鄰的嘲笑。

吳起一怒之下,盡殺鄉鄰30多人,然後棄家離鄉,並跟母親訣別:【不爲卿相,不複入衛】。

吳起來到魯國,拜在曾參之子曾申門下學習儒術。不久之後,他的母親去世,吳起沒有回家奔喪,被曾申以不孝之名逐出儒家師門。

這就是他“不孝”之名的由來。

按當時情境,吳起是在衛國殺人的逃犯,回家奔喪的唯一後果就是伏法被誅,這不是吳起想要的結果,也不是吳起母親的心願。

如果想得再遠一點,吳起的母親在吳起走後不久便離世,很有可能是被衛國當地的執政者迫害而死。

但不管如何,吳起母喪未歸卻是事實,不孝之名“實至名歸”。

二、殺妻求將,初露鋒芒

吳起被曾申逐出儒門之後,又開始學習兵家之術,並逐漸受到魯國君主的重視。

公元前412年,齊國進攻魯國。魯元公打算任用吳起爲將,但又因爲吳起的妻子是齊國人,心有疑慮。

吳起知道以後,親手殺掉自己的妻子以明心迹,最終得到魯元公信任。

齊、魯兩軍對陣,吳起隱藏精兵,示敵以弱,然後帶兵突襲齊軍大營,大勝而歸。

行家一出手,就知有沒有。這是吳起第一次展露軍事才華,即以弱魯戰勝強齊,震驚諸侯。

雖然曆史上用親人生命換取前途的人物數不勝數,吳起不是第一個,也不是最後一個,但他【殺妻求將】的行爲已經足夠爲自己貼上一個“猜忍”的標簽。

木秀于林,風必摧之。很快,就有人在魯元公面前進獻讒言,說魯國重用吳起會得罪衛國,甚至用吳起的功勞來诋毀他,說戰勝齊國會招致【諸侯圖魯】。

最終,吳起被魯國棄用。

三、一代戰神,助魏稱霸

吳起接連失利于衛、魯兩國,經過反思,認識到問題的關鍵是要有明君支持,于是毅然投奔魏國。

當時,魏國文侯任賢用能,國內政治清明,正是英雄用武之地。

公元前409年,吳起被任命爲魏國將軍,率軍打敗宿敵秦國,奪回河西膏腴之地,並在魏相翟璜的舉薦下,擔任西河郡守,成爲地方軍政主官。

在此期間,吳起重入儒學門下,拜子夏爲師。

蔔商,字子夏,是孔子的弟子,孔門十哲之一。他不拘泥于儒家的“克己複禮”,而是與時俱進,強調經世之學,有很明顯的法家思想,故有【孔子說禮法,曾參取禮,子夏取法】的說法。

孔子去世後,來到魏國講學,收李悝、吳起爲徒,開創西河學派,使魏國成爲一個文化中心,這也是戰國時期魏國人才輩出的一個重要原因。

吳起擔任西河郡守十余年,安境治民,更重要的是練兵強軍,創建了“魏武卒”,東征西戰,未嘗敗績,壓制秦、趙、韓、楚數十年,使魏國成爲戰國時期第一強國,也奠定了他一代戰神的地位。

公元前396年,魏文侯去世,武侯繼位,任命田文爲魏相。

吳起以自己功高,與田文論功爭相。

吳起列舉自己【將三軍】、【治百官】、【親萬民】等一系列的文治武功,田文皆自愧不如。

于是吳起問田文:你什麽都比不上自己,爲何官位反在我之上呢?

田文回答說:【主少國疑,大臣未附,百姓不信,方是之時,屬之於子乎?屬之於我乎?】

我想,吳起聽到這句話以後,一定會很震驚,還會很失望。據《史記》記載,他【默然良久】,【乃自知弗如田文】。

吳起是認爲自己的能力不如田文嗎?很明顯不是!他是終于明白,無論自己有多努力,立多少功勞,都永遠不可能真正融入國家的核心權力層,他最終也只是魏國的一枚棋子,一個比較好用的工具而已。

田文死後,公叔痤繼任相位。這一次,吳起沒有再爭,但仍遭遇陷害。這一次,他們利用的是吳起【節廉而自喜名】的“缺點”。

公叔痤先在魏武侯面前出主意:吳起才大,魏國不一定能留得住他,不如假意將公主嫁給他。如果吳起不同意,就說明他有異心。

然後,公叔痤又邀請吳起來家裏做客,讓自己的妻子(公叔痤的妻子也是魏國公主)故意在吳起面前對公叔痤呼來喝去,顯擺公室的威風。

吳起見公叔痤在家裏如此輕賤,自是不敢再答應迎娶公主,果然引起了魏武侯的猜疑。

吳起知道自己在魏國待不下去了,果斷跑路。

魏國是吳起任職時間最長的地方,前後20余年,將自己最好的青春都貢獻在了河西這一片熱土,然與在魯國一樣,換來的仍是讒言和猜疑。

有時候,才華也會變成絆腳石,鶴立雞群就是罪!

四、變法強楚,身死他鄉

吳起離開魏國後,向南來到楚國。

楚悼王見到吳起以後,大爲高興,立即任命他爲北部重鎮宛城的郡守,以防禦韓、魏。一年後又拔擢爲令尹,在楚國進行變法革新。

楚悼王剛繼位時,多次與魏、韓大戰,勝少敗多,先後丟失武陽、大梁等重鎮。等到吳起歸楚以後,短短數年之內,就使楚國重回強國之列,先平南越,消除後方隱患,後收複被魏國奪取的陳、蔡之地,然後一路北上,攻入魏國腹地,並圍攻大梁。

然而,就在吳起在前線大展身手之際,楚悼王突然病逝。吳起回國治喪,被楚國貴族舊臣群起而攻,死于亂箭之下。

臨死之前,吳起藏到楚悼王的屍體之後,使射殺吳起之箭也一並射中悼王的屍體。楚太子繼位後,按照法令,誅殺射中楚王屍體的人,滅族70余家。

縱觀吳起一生,不論是在衛國散盡家財、在魯國殺妻求將,還是在魏國與田文爭相、在楚國戮力變法,他的目標都只有一個,就是做官揚名。吳起有名利心,好與人爭強,因而太看重別人對自己的評價。

這也是當時人們評價吳起“貪”字的原因,他貪官貪名,以至做出違反常理人情的舉動。

司馬遷在《史記》中評論,【能行之者未必能言,能言之者未必能行】,認爲吳起當初勸說魏武侯行德政,而等到自己在楚國執政時,卻刻暴寡恩,最終淪得悲劇收場。

我認爲,司馬遷說的雖是是事實,卻有失偏頗,未能根據實際情況分析。

其實,吳起先拜曾申爲師,後入子夏之門,自始至終都是儒家學說的忠實信徒,法家與兵家只是他實現目標的手段。

當初,吳起以西河郡守的身份接待魏武侯,正是以儒家治國的王道之說規勸君王。

而在楚國,吳起受楚悼王之命改革國政,【捐不急之官,廢公族疏遠者】,所作所爲俱是爲公而忘私。古往今來,凡是改革必然會得罪利益集團,因爲改革而殒命者數不勝數,不單單是吳起一人。

作者簡介:

我是今青,一名文字愛好者,願與你一起品讀曆史,分享人生。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