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47歲被劃爲“右派”,48歲遭到免職,73歲官至副國級,享年95歲

茶閱史記 2024-04-19 15:55:12

“在中國社會學,如果不知道費孝通的名字,那你就不用學了。”這句話流傳于社會系的各個角落。的確,費孝通先生在中國社會學是開山立派級別的人物。

有教授甚至戲稱道:如果要把中國的社會學派分類,要麽是費孝通派,要麽是其他派。這足以說明費孝通在社會學泰山北鬥的地位。

晚年的費孝通回顧生平,卻說自己是死過三次的人:第一次是在大瑤山誤入虎阱;第二次是在昆明面對國民黨特務的暗殺;第三次則是在特殊時期。

95年的跌宕人生,70年的學術生涯,費孝通是一個時代的記憶。

1910年,費孝通出生于蘇州市吳江縣。父親費璞安和狀元實業家張謇是多年好友,又因張謇的兒子是“孝”字輩,且他又在南通通州民立師範任教,便各取一字,將兒子命名爲費孝通。

作爲清朝遺民,費孝通家資充盈,有了讀書的本錢。1928年,東吳大學醫學專業向費孝通送來了入學通知書。

可讀了一年,費孝通深感學醫救不了中國人,也開不出濟世良方,人們最痛苦的不是疾病,而是社會的貧窮和思想上的愚昧。于是,他轉學來到了燕京大學社會系,拜吳文藻爲師。

1936年對費孝通的學術生涯至關重要。這一年,他遠渡重洋,萬裏迢迢來到了倫敦政治經濟學院,學習社會人類學。

在倫敦,費孝通心情愉悅,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學術自由,師從著名社會學家馬林諾夫斯基。2年後,費孝通完成了博士論文,即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江村經濟》。

《江村經濟》在學術上有兩個重要的突破:

從理論上,費孝通借鑒了“社會事實理論”和“社會行動理論”,對整個江村經濟做了剖析,開創了社會學的獨立性,不再是其他學科的附庸。

在方法上,《江村經濟》運用了實地調查方法,通過采訪當地群衆,找到了一手資料,提供了社會研究的範例。

從《江村經濟》中,人們可以看到中國農民長期“食不果腹”的饑餓問題是來源于農村土地所有權的歸屬。同時也看到了帝國主義入侵以及工業化大生産帶來的農村凋敝。這也是一個重要的因素。

一個有思想的學者不會躺在功勞簿上吃老本,費孝通先生當然不歸于此類。

1940年,正是抗日戰爭艱苦的時期,費孝通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發表了《生育制度》、《鄉土中國》等名篇。

這其中,一來是爲了學術,二來也有保存中國文化的意味。尤其是《鄉土中國》,批判了傳統的皇權和野蠻的士紳群體,對傳統農業社會轉型提供了一個全新的思路。

建國之後,費孝通在1957年發表了《知識分子的早春天氣》,錯誤地被劃爲“右派”。

期間,他繼續研究,發現了糧食增産農民卻吃不飽是由于“以糧爲綱”的政策。這種政策雖然促進了工業化,但也破壞了農工互補的經濟結構。一年之後,費孝通被罷免了行政職務。此後,費孝通沉寂了20年。

1981年,費孝通第三次來到開弦弓村。他發現當地的人均收入接近300塊,“農工相輔”的理論得到了應驗,異常高興。

隨後,費孝通又抓緊提出了小城鎮和邊區兩個思路。先後提出了黃河中上遊多民族開發區、以上海爲龍頭、江浙爲兩翼的長三角開發區以及珠三角開發區等構想。

學術上,費孝通是成功的。但在婚姻上,老天待他太薄。三十年代,費孝通和妻子王同惠在未名湖畔舉行了簡單的婚禮,隨後來到大瑤山旅行,同時也是考察。

可沒想到的是費孝通卻誤入了抓捕老虎的陷阱,被木石壓住。妻子王同惠急忙向外尋求援助,可惜卻遭遇了不測。七天後,人們才在湍急的山澗中發現了王同惠的遺體。

在《江村經濟》一書中,費孝通爲了紀念妻子,在卷首寫道:“獻給我的摯愛——妻子王同惠。”

1983年,費孝通擔任全國政協副主席,位列副國級。此後,費孝通因身體原因很少露面。2005年4月24日,95歲的費孝通在北京逝世,度過了跌宕起伏但又精彩紛呈的一生。

4 阅读:15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