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護士隊伍,必須提高護士的經濟待遇

譚浩俊 2024-05-12 10:00:09

5月12日是國際護士節,今年我國護士節的主題是“發展護士隊伍,優化護理服務”。

這個主題選得很有說道,爲什麽會把“發展護士隊伍”作爲今年護士節的主題,護士隊伍到底出現了什麽樣的問題,會讓國家把護士節的主題也定位于“發展護士隊伍”,在此基礎上再“優化護理服務”。畢竟,在護士隊伍的建設方面,曾經在很長一段時間都是供大于求,衛生學校畢業的學生很難找到工作,以至于不少學生不敢報考衛校。

雖然隨著醫療機構對護士的要求越來越高,普通衛校的畢業生已經難以適應醫護崗位需要,無論已經上崗的護士還是在校的學生,都把學曆提高和能力提升作爲重要任務,想方設法、千方百計地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和適應能力,但是,從需求的角度來看,衛校等畢業的護士專業人員,還是能夠充分滿足醫療機構的需要的,而且,很多高等院校也都開設了護理等方面的專業,增加了護士和護理人員的供應。在這樣的情況下,爲什麽還需要提出“發展護士隊伍”的要求呢?

必須注意,今年把護士節主題確定爲“發展護士隊伍,優化護理服務”,絕非單純從提高護理水平和質量方面提出要求,而是護士隊伍的穩定性也出現問題了,護士已經成爲短缺人才,醫療機構也很難像以前那樣去“挑”自己需要的護士,而是護士專業畢業的學生可以挑醫療機構了。條件不太好的醫療機構,則很難挑到自己滿意的護士專業畢業生。

2023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顯示,2023年末,全國共有衛生技術人員1247萬人,其中執業醫師和執業助理醫師478萬人,注冊護士563萬人。按照國家衛生健康主管部門要求,醫院床位數與護士比應不低于1∶0.4,即一個病區如有100張床位,護士應不少于40人。對此,業內人士認爲,我國護士缺口的數量非常大的,應當在350-400萬人之間。反饋到醫療機構和護士身上,就是護士的工作量很大,精神和體力消耗也很多,醫療機構又沒有辦法解決這個問題,導致護士離職、辭職現象明顯加劇,從而帶來護士隊伍的進一步縮小,供需矛盾不斷擴大。

那麽,爲什麽會出現這樣的現象呢?從職業的角度來講,除了工作量大、工作辛苦之外,就是職業風險也在不斷增大,醫患矛盾的日益加劇,護士自身的風險在加大,護士因爲醫患矛盾受到傷害的案件時有發生,導致很多護士出現心理陰影,沒有繼續呆在護士行列的心理承受能力。

從經濟的角度來講,護士的經濟待遇不高、收入水平較低、社會地位也不高,是護士不再受年輕人喜愛,且在職護士離職、辭職增多的更重要原因。甚至一些資曆較深的護士,也離開已經幹了十幾年、二十幾年的護士崗位,到一些民營整形機構、康養機構、健康服務機構等服務,理由就是收入水平高很多,現行的醫療機構沒法將他們留下來。

實際上,職業風險等方面的原因,對護士來說,影響並不是最主要的,收入待遇過低,沒法對他們形成有效的吸引力,才是根本。更何況,目前醫療機構錄用的護士,都是合同工,收入水平都很低,與其承擔的責任相比,完全不匹配。能夠留在護士崗位的人,可以說大多是具有奉獻精神的,或者是有情懷的。如果發生醫患糾紛,確實很容易讓他們離開護士隊伍。

這也意味著,要想“發展護士隊伍,優化護理服務”,當前最需要解決的問題,就是提高護士隊伍的待遇、特別是經濟待遇,讓他們能夠在待遇與風險之間進行更爲有效的比較,而不是只看到風險,看不到待遇。尤其是公立醫療機構,更需要在護士的待遇方面做出調整,最大限度地增加護士的經濟待遇、收入待遇,提高護士的社會地位。同時,要能夠給護士更多轉崗轉行的機會和空間,譬如健康管理師、執業藥師、護理教師等,並在取得這些方面的執業資格、工作平台後,收入水平有明顯提高。如此,護士隊伍就能相對穩定,年輕人也就願意去從事護士工作了。

0 阅读:2

譚浩俊

簡介:著名財經評論員,媒體專欄作家、特約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