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周刊|奧運冠軍吐槽生了“體育學渣”,繼承衣缽的焦慮你有嗎?

揚眼 2024-05-09 10:25:57

最近奧運冠軍楊威發布的一則視頻,神吐槽生了仨“體弱多病”的娃,引發廣泛熱議和共鳴。網友看完紛紛表示,“世界冠軍的爸,體操女神的媽,柔弱多病的娃……”歌唱家的孩子五音不全;畫家的孩子畫畫一塌糊塗;學霸的孩子一路學渣……網友調侃,“正應了那句紮心名言:桃李滿天下,家裏結苦瓜。”針對家長們的心結,記者也請心理專家幫忙疏導。

奧運冠軍吐槽孩子無法繼承衣缽

楊威作爲奧運會體操全能冠軍,5歲就進了運動隊,他的妻子楊雲是前中國體操女隊隊長,拿過奧運銅牌,夫妻倆都是運動健將。楊威卻稱生了仨孩子,結果個個體弱多病,竹竿子身材,是醫院的常客。本著永不言棄的奧運精神,楊威給他們定制各種趣味訓練。小腿弱練彈跳,核心弱練爬行,駝背練肩膀,本以爲三個娃從此擺脫竹竿,希望有朝一日,三個娃能繼承體操衣缽,備戰奧運。結果“新冠”來了,全家病倒。大兒子楊陽洋在他的專業指導下,終于成功喜歡上了高爾夫;老二練了一段時間,牙磕掉了,膝蓋破了,手破了,頭破了;老三支氣管炎加肺炎在醫院裏寫作業……

楊威的吐槽引發評論區熱鬧跟帖,有人問,這個衣缽是非繼承不可嗎?有人建議他們再生一個。也有不少網友表示“釋懷”,“如果冠軍+冠軍就能生出新一代冠軍,那麽不出五代地球上就能有超人了。”其實身邊這樣“逆天”遺傳的例子還不少,還有很多人表示,自己或身邊人,家裏也有“同款娃”。比如一對俄羅斯高材生夫婦生出來的孩子,英語才考28分。“哈哈我家也一樣,我空手道黑帶,我媳婦跆拳道黑帶,我兒子手腳不協調,瘦得像猴。”“我985畢業,兒子在我的輔導下,英語15分,語文1分,數學不輔導考87.5分,我釋懷了。”

繼承衣缽源于父母對孩子未來的擔憂

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江蘇·南京12355心理專家智庫成員、南京交通技師學院思政高級講師韓甯告訴記者,當代社會,父母希望孩子能夠繼承他們的衣缽,延續家族的傳統和價值觀,這是一個古老而普遍的願望。然而,現實往往是複雜的,大多數孩子並不願意或能夠完全接受父母的期望。這種情況下,涉及到一系列心理學效應,既影響了孩子的內心,也牽動著父母的情感。

父母期望孩子繼承衣缽的心態,在很大程度上源自于他們對孩子未來的擔憂。父母希望通過教育來創造一個良好的未來,但是這種希望也可能成爲孩子成長過程中的負擔。孩子與父母的期望之間的沖突常常導致認同危機。

認同危機是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可能遇到的一個重要問題,它涉及到個體在尋找自我認同過程中的一種負面體驗。這種體驗來自于社會環境和內心的不一致,導致孩子感到困惑和不安。孩子並不喜歡父母期望的方向,他們可能會感到焦慮,因爲他們感覺自己無法滿足這些期望。同時這也加劇個體的信念和其自身行爲發生激烈沖突,從而引發認知失調。

魯迅先生長孫也曾飽嘗“影響的焦慮”

其實楊威自己在另一個視頻裏也表達了自己的看法,已經接受了這個現實,三個孩子雖然清瘦,但快樂就好了。“我開過汽修廠、發廊、退役後還開過體操俱樂部、當過國際裁判、接過廣告代言,甚至現在做直播,我都嘗試過這麽多,爲什麽要限制他們按照我意願發展?自從想明白了這一點,我仍然督促他們練體操,但帶著他們玩各種其他愛好,我不需要他們接力這一棒奧運火炬,他們需要接力的是奧運精神和敢于嘗試的勇氣。”楊威說,“他們長大後可能從事任何喜歡的工作,我都支持,我有我的過去,他們有他們的未來。”對此,網友表示,“沒有普通孩子,只有沒有被發現長處和天賦的孩子。”“確實我知道的田亮的女兒沒有練跳水,郭晶晶的女兒也沒練跳水……”

“繼承衣缽”的心態放在孩子身上,會成爲一種壓力。魯迅先生長孫周令飛出生之前,魯迅就已經去世了,他從未見過爺爺。中學畢業去參軍,新兵連結束後分配工作,被分配到衛生所。“我問爲什麽,他們說魯迅原本學醫,後來棄醫從文,你要完成祖父未完成的事業。”周令飛說,這樣的事情還有很多:“要我寫通訊報道,我最不會寫的就是作文,他們不信,就得寫,因爲我是魯迅的孫子。”周令飛和日本文豪夏目漱石的孫子在東京有一次對談。夏目漱石的孫子說,自己的前半生一直活在一種恐懼之中,作爲夏目漱石的後代,每天就是被人家說,你應該會寫作。但夏目漱石的孫子後來學的是漫畫,從事漫畫評論工作,也被別人說這樣不對。周令飛說,“我當時覺得他很勇敢!敢大聲講出來,我是把這種情緒藏在心裏了。”

讓孩子在探索與試錯中找到自己的路

心理學家卡爾·羅傑斯曾表達過:“真正的自我並不是別人所希望你成爲的那個,而是你自己真正渴望成爲的。”這句話點出了代際傳遞壓力背後的核心問題:父母希望孩子延續他們的傳統,但孩子可能有著自己獨立的追求和夢想。解決這種沖突通常需要開放的溝通、理解和尊重個人的選擇。

有多少父母甘于接受孩子可能會平庸這件事?對此,韓甯表示,孩子的未來充滿了無限可能,誰也無法預測,沒有必要一開始去設限。發現和尊重孩子的特質,讓花成花,讓樹成樹,引領孩子成爲他們想成爲、能成爲的最美好的樣子,這是父母能給孩子的最好的禮物。

父母對子女繼承衣缽的期望,雖源于深愛與傳承的美好願望,但在實踐中卻可能成爲一把雙刃劍,既激發家庭內部的情感波動,也考驗著親子關系的韌性。解決之道在于增強溝通,理解並尊重每個個體的自主性需求。父母應學會放手,讓孩子在探索與試錯中找到真正屬于自己的道路,而子女也需勇于表達,學會在尊重與理解中尋求自我價值的實現。唯有如此,代際之間的傳承才能超越簡單的衣缽接續,升華成一場關于成長、理解與和諧共生的心靈旅程。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張楠

校對 李海慧

0 阅读: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