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記囑托擔使命感恩奮進寫答卷

雄安發布 2024-05-10 21:30:32

編者按

殷殷囑托在耳畔,踔厲奮發正當時。

2023年5月10日至1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八大後第10次到河北視察、第3次到雄安新區視察,兩次主持召開座談會並發表重要講話,提出一系列重要要求,爲河北發展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政治引領、創造了曆史機遇。

沿著2023年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河北的足迹,河北日報記者赴雄安、抵滄州、到石家莊,走進建設一線、港口碼頭、村莊社區,聽親曆者講述總書記與人民群衆在一起的感人細節,看燕趙兒女拼搏向上的昂揚風貌,特推出該組特別報道。

雄安站:打造一座智能化高品質客站

4月30日,無人機航拍的雄安站外景。河北日報記者耿輝攝

“C2718次列車開始檢票……”5月6日11時40分,位于雄安新區昝崗片區的雄安站候車室內廣播響起,乘客們有序前往檢票口,排隊進站,登上去往北京的高鐵列車。

“現在雄安站每天開行列車20對,北京西方向每天開行列車18對,天津、唐山方向每天開行列車2對。”中國鐵路北京局集團有限公司北京車務段雄安站客運車間黨支部書記郭豔麗介紹,車站旅客主要爲雄安新區的建設者、到大興機場的商務客流、北京至白洋澱的短途旅遊客流和天津、唐山等地的通勤客流。

2023年5月10日,習近平總書記乘高鐵前往雄安新區,抵達後首先考察了雄安站的建設運行情況。“雄安站是雄安新區的交彙車站,要進一步完善聯通雄安站和雄安新區的交通‘微細血管’,提升人流物流聚集和疏散的效率。”每當回想起總書記的殷切話語,郭豔麗就倍感責任重大。

爲了進一步完善聯通雄安站和雄安新區的交通“微細血管”,一年來,雄安站不斷優化旅客進出站流線。“我們每天對客流進行統計和研判,遇有大客流及時增開進出站和安檢通道,確保旅客進出站排隊不超過10人,候檢時間不超過5分鍾。”郭豔麗說。

通過網絡查詢北京到雄安站的高鐵車次,記者發現其中3趟列車的終到時間在22時以後。深夜旅客下車後,乘坐公交車或打車是否方便?

4月30日,無人機航拍的雄安站外景。河北日報記者耿輝攝

“我們與雄安集團交通有限公司調度室建立了聯系溝通機制。”郭豔麗介紹,車站及時通報列車下車人數、列車運行正晚點情況,調度室根據客流調配好公交車、大巴車和出租車、網約車,尤其對于22時以後的終到列車,安排充足運力,保證旅客下車後有車可乘,實現了交通接駁的順暢。

在雄安站周邊,中能建新能源生態城、中交未來科創城等項目施工現場塔吊林立,彰顯著雄安站所在地——昝崗片區的站城、産城、綠城融合發展的新氣象。

總書記指出,要把昝崗片區建設成爲高端高新産業集聚區,讓各方來客一到雄安,就能感受到雄安新區撲面而來的現代化新氣象。

作爲雄安新區先期建設的區域之一,一年來,昝崗片區持續做好疏解落地服務保障,加快建設中交未來科創城、中能建新能源生態城、雄安鐵建中心等多個綜合性産業發展空間載體,一批高新技術企業陸續落地,“衆創空間——孵化器——加速器”的科技創新載體格局逐步形成。截至4月,昝崗片區實施項目74個,完工項目21個,正在實施項目53個。

“總書記的囑托爲昝崗片區的發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昝崗管委會黨組副書記、副主任宋力勳說,下一步要緊緊圍繞昝崗片區的規劃定位,瞄准智能裝備、新一代信息技術、空天信息、醫療健康、新材料等高端高新産業,把昝崗片區建設成爲高端高新産業集聚區。(河北日報記者 曹铮)

雄安新區容東片區南文營社區:居民生活越來越有奔頭

4月30日,在雄安新區容東片區南文營社區內,孩子們在小區內嬉戲。河北日報記者耿輝攝

4月23日下午,正值世界讀書日,雄安新區南文營社區會客廳裏,十余名幼兒家長帶著兩三歲的孩子,圍坐在圖書角圓桌前,跟著雙文幼兒園的幼師們讀繪本。

“社區舉辦的類似公益活動很多,我經常帶著3歲的女兒來這裏讀書。”南文營社區居民劉潇潇說,社區的圖書角每過一段時間就會更新圖書,適合幼兒讀的繪本種類繁多。

去年5月10日,習近平總書記到南文營社區考察時強調,建設好雄安新區,重要的是銜接好安居和樂業,讓群衆住得穩、過得安、有奔頭。要同步推進城市治理現代化,從一開始就下好“繡花”功夫,積極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構築新時代宜業宜居的“人民之城”。

一年過去了,南文營社區居民的幸福感、獲得感一路攀升。

到文營書社寫寫字,和老夥伴兒們到養老驿站下下棋、打打球,不想做飯了就到社區食堂“刷臉”吃飯……這是居民劉炳輝每天的生活日常。

如今他最光榮的任務,是接送外孫上下學。“女兒把孩子從唐山送到雄安上小學,就因爲這裏上學方便,出了小區步行兩分鍾就能到學校。”劉炳輝說。

5分鍾到幼兒園,10分鍾到菜店、小學,15分鍾到中學……在南文營社區,“15分鍾生活圈”勾勒出百姓的幸福場景。

“民有所呼,我有所應。”在南文營社區,“一呼聯應”的聯席會議制度,先後協調解決居民需求、訴求306件,做到小事不出社區,大事不出片區。

4月30日,在雄安新區容東片區南文營社區內,居民們在小區內聊天。河北日報記者耿輝攝

來自安新縣大王鎮小王營村的聾啞居民蔡鳳柱過去在老家有個補胎的攤位,回遷到禮賢花園後沒了用武之地,一度愁悶不已。去年6月,經南文營社區黨總支書記王偉肖協調,在一家企業資助下,老蔡利用小區的邊角空間設了一個電動車維修攤,解決了一家人的生計。

“急居民所急,想居民所想,絕不‘推脫繞’,和百姓同心才能把社區建設得更加宜居。”王偉肖告訴記者,每天她最關注的就是社區的“民情台賬”,通過大走訪把群衆情況摸透,建立社情民意清單。

依托“螢火蟲”“同心圓”等志願服務隊伍,南文營社區常態化開展悅容行動、煙頭革命、結對幫扶等志願服務活動,探訪關愛特殊群體,打造“紅色享老”服務體系。同時,該社區充分挖掘周邊商業的就業崗位,打造就業微陣地,助力居民家門口就業。

就在上個月,南文營社區尚德花園47歲的居民肖秋雲又多了一份新兼職——社區零工驿站幫她聯系到一家漢堡店,周末做兼職面點師貼補家用。“總書記一直牽挂著大家,感覺生活越來越有奔頭!”肖秋雲告訴記者,回遷後她在一家單位當上了保潔主管,現在正在自學綠化和管理學知識。

社區門口新開了銀行網點,院裏增加了很多充電樁,居民互相監督不推電動車上樓……“一年來,看著我們的社區越來越好,希望自己每天都能變得更好,像這座拔節生長的城市一樣。”肖秋雲說。(河北日報記者 解麗達)

雄安城際站及國貿中心片區建設工地:4600余人奮戰施工一線

5月6日,無人機航拍位于雄安新區啓動區的雄安城際站及國貿中心片區建設現場。河北日報記者耿輝攝

4月27日清晨,雄安新區雄安城際站及國貿中心片區,各項目建設工地內塔吊林立、工程車穿梭,一派繁忙景象。截至4月,該片區共有4600余名施工人員、365套機械設備參與建設。

雄安城際站及國貿中心片區位于雄安新區啓動區的核心位置,整個片區由雄忻高鐵雄安城際站、京雄快線航站樓站、國貿中心和東西軸線公共交通等項目組成。

2023年5月10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雄安城際站及國貿中心項目建設現場,看沙盤、登平台,遠眺建設工地,了解啓動區重大基礎設施項目及重點疏解項目規劃建設進展情況。“交通是現代城市的血脈。血脈暢通,城市才能健康發展。要在建設立體化綜合交通網絡上下功夫,在充分利用地下空間上下功夫,著力打造一個沒有‘城市病’的未來之城,真正把高標准的城市規劃藍圖變爲高質量的城市發展現實畫卷。”總書記的囑托讓建設者們深受鼓舞,倍感振奮。

“整個片區的基坑開挖深度達32.6米,是當前雄安新區地下結構最複雜、基坑深度最深的施工建設項目。去年5月,這裏還處于樁基施工階段,經過一年的加緊建設,如今已經初具雛形。”雄安集團雄安雄商置業公司項目負責人王諾介紹,一年來,公司持續優化施工組織,加大資源調配,全面鋪開土方開挖、止水帷幕、圍護樁、工程試樁和墊層施工、防水施工、鋼筋綁紮、模板安裝、澆築養護等作業,壓茬推進現場施工進度。

“現在,雄安城際站樞紐正在進行基礎底板施工和鐵路站房土方開挖施工,國貿中心正處于樁基工程施工階段和地下主體結構施工階段,國內首個淨零碳交通建築——航站樓已沖出正負零。”王諾說。

5月6日,無人機航拍位于雄安新區啓動區的雄安城際站及國貿中心片區建設現場。河北日報記者耿輝攝

“檢查安全帽,互檢;檢查安全帶,互檢……”該片區瞭望台下,國貿中心項目班前會正在進行,十幾名即將上崗的工人兩人一組進行入場前的安全互檢。

“工程正在快速有序推進中,更要把好安全關,每天工人進場前都要開安全早會。”戴好安全帽,背上工具包,王諾走進施工作業區,對現場安全隱患、質量問題、施工進度等情況進行檢查調度。王諾的工作重點是協調影響項目施工進度的卡點、堵點問題,比如與京雄快線聯合驗收問題、與中國華能總部項目的道路共用問題等。

“作爲雄安建設者,我親眼見證了新區的活力門戶、城市地標和城市名片的拔節生長,感到非常自豪。”王諾說,“五一”期間,項目依舊緊張有序推進,國貿中心項目完成樁基工程施工481根,樁間土開挖13000立方米,墊層施工4000平方米,鋼筋綁紮150噸。項目建設的“任務單”正在一步步轉化爲高質量發展的“成績單”。(河北日報記者 曹铮)

滄州渤海新區黃骅市舊城鎮仙莊片區:鹽堿地變身希望的田野

5月6日,在滄州渤海新區黃骅市舊城鎮仙莊片區的麥田內,後仙莊村黨支部副書記劉玉鎖(左)與滄州渤海新區黃骅市農業農村發展局農業技術推廣站站長于榮豔查看旱堿麥長勢。河北日報記者 張昊攝

5月6日,滄州渤海新區黃骅市舊城鎮仙莊片區的麥田綠意盎然。

一大早,後仙莊村黨支部副書記劉玉鎖就來到田間“瞧”麥子。他俯身拿起一株旱堿麥說:“現在小麥處于揚花期,是決定小麥粒數的關鍵期,你看這一串串小麥穗,長勢良好,盼著今年有個好收成。”

劉玉鎖是個種了30多年地的老莊稼把式。他說,以前,種地純靠天吃飯;如今,受益于好技術、好麥種,全村的旱堿麥去年實現了大豐收,這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

“2023年5月11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滄州市,考察了黃骅市舊城鎮仙莊片區旱堿地麥田,了解鹽堿地整治、旱堿麥種植推廣及産業化情況。”劉玉鎖說,“總書記的殷切囑托鼓舞了我們的幹勁。”

行走在田間,記者看到,仙莊片區的麥田內有了新裝備——農田四情監測站,站內設有物聯網孢子捕捉儀器、物聯網蟲情測報燈、田間生境遠程監測設備、田間小氣候及土壤墒情監測儀,盡顯“科技範兒”。

正在此處查看設備的滄州渤海新區黃骅市農業農村發展局農業技術推廣站站長于榮豔告訴記者,利用這些設備,就能對蟲情、土壤墒情、氣象等進行識別監測,經大數據分析後,能爲小麥的施肥、病蟲害防治等提供科學指導,讓種地有了更多科學依據。當地充分發揮科技創新的關鍵作用,正加大鹽堿地改造提升力度,“喚醒”更多鹽堿地。

5月6日,在滄州渤海新區黃骅市舊城鎮仙莊片區的農田“四情”監測站內,滄州渤海新區黃骅市農業農村發展局農業技術推廣站站長于榮豔記錄設備的運行情況。這些設備,可對蟲情、土壤墒情、氣象等進行識別監測,經大數據分析後,爲小麥的施肥、蟲害防治等提供科學指導。河北日報記者張昊攝

“總書記強調,加大鹽堿地改造提升力度,加強適宜鹽堿地作物品種開發推廣,有效拓展適宜作物播種面積,積極發展深加工,做好鹽堿地特色農業這篇大文章。”劉玉鎖說,去年10月村裏投用的黃骅面花非遺工坊運營得很好,不僅延伸了旱堿麥産業鏈,還帶動了村民就業。

在後仙莊村的黃骅面花非遺工坊,記者看到,3名工作人員正在制作面花,和面、揉面、磕花……不一會兒,魚、石榴、花朵等造型的面花便呈現在大家眼前。

記者了解到,其中一名工作人員劉鳳華是來自後仙莊村的村民。她笑著告訴記者,家裏已將6畝地托管出去,種地不用操心,自己還在家門口就了業,這日子充滿希望,越過越紅火。

劉玉鎖介紹,目前,後仙莊村將村中近1700畝土地托管出去,搞規模化種植。同時,積極發揮面花非遺工坊的作用,推進旱堿麥深加工,延伸旱堿麥産業鏈條,帶動村民增收。同時,還計劃打造自己的旱堿麥産品品牌,在村中建立面粉廠,促進旱堿麥産業化發展,讓鹽堿地長出“金疙瘩”。(河北日報記者 王雅楠 袁铮)

黃骅港:科技賦能 港口越變越“聰明”

5月6日,國能黃骅港務公司裝船指導員劉洋在碼頭查看煤炭裝船情況。河北日報記者張昊攝

5月6日,記者來到綠意盎然、幹淨整潔的黃骅港煤炭港區。朔黃鐵路兩側,喬木林、草坪、湖泊濕地,漸次映入眼簾,仿佛是一座花園。

綠色景觀盡頭,是現代化的煤炭碼頭。記者在碼頭邊看到,高大的裝船機高速運轉,通過皮帶機將煤炭源源不斷運往碼頭旁靠泊的嘉誠山號貨船上。

機器轟鳴聲中,29歲的國能黃骅港務有限責任公司裝船指導員劉洋登上貨船,檢查裝船作業情況。

“煤炭從不遠處的筒倉通過活化給料機輸送到皮帶機上,到達裝船機後,再被運往船艙。這些煤炭作業設備,都由設定好的系統程序自動操控。”劉洋說。

在自動化設備高效協同作業下,僅用了18個小時,58085噸煤炭就被裝載完畢。

2023年5月11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黃骅港煤炭港區碼頭,了解河北省港口整合發展和黃骅港生産經營、發展規劃等情況。“總書記指出,黃骅港作爲我國西煤東運、北煤南運的重要樞紐港口,要加強港口能力建設,創新管理體制機制,打造多功能、綜合性、現代化大港。”劉洋說,當前,公司正全力做好電煤保供工作,科學安排作業計劃,保障煤炭運輸安全、通暢。作爲一名裝船指導員,要時刻堅守崗位,服務好每一條來往黃骅港的船舶,確保煤炭裝卸作業安全。

4月30日,航拍下的黃骅港煤炭港區一片繁忙景象。河北日報記者張昊攝

以大數據、人工智能、綠色低碳爲代表的新技術正在與黃骅港深度融合,爲港口轉型升級和高質量發展提供新動能。

港口越來越“智慧”,航道也在拓寬。在離碼頭8海裏的海面上,航道疏浚船正在緊張作業。

“黃骅港大力加強港口能力建設,建設7萬噸級雙向航道,實現了7萬噸級船舶重載雙向通航。”國能黃骅港務有限責任公司工程管理中心四級主管梁秀忠站在碼頭平台,指著遠方的航道疏浚船說。

去年7月,長達11.48公裏的7萬噸級雙向航道一期工程順利通過竣工驗收,該工程在原有5萬噸級重載雙向航道工程的基礎上將航道拓寬30米,減少了大型船舶錨地等候時間,有力保障了大型船舶的通航安全,爲煤炭運輸提供了通航保障。

作爲我國西煤東運、北煤南運的重要樞紐港口,黃骅港全力打造智慧港口,持續加強港口能力建設,進一步提高了港口運營水平和整體競爭力。今年前4個月,黃骅港累計完成煤炭裝船7244.3萬噸,占我國煤炭下水總量的31.3%,同比增長8.7%。(河北日報記者 戴紹志)

中國電科産業基礎研究院:研發“中國芯” 跑出加速度

5月7日,中國電科産業基礎研究院科技人員在展示芯片産品。河北日報記者趙永輝攝

5月7日上午,記者來到石家莊市的中國電科産業基礎研究院,在展廳裏正好遇到了接待客戶的芯片技術研究所研發部負責人周國。

“最近公司有啥重大新聞不?”遇到老熟人,記者也不見外。

周國從桌上拿起一個裝有芯片的塑料盒,笑著遞過來,“這是我們自主研發的濾波器芯片,用到了剛發射的神舟十八號載人飛船上。”

一顆豆粒大小的小物件,用到載人飛船上能起啥作用?“它的作用可大了,能保障天地間信號的穩定傳輸。”周國越講越專業,“飛船距離地面有數百公裏,中間有複雜的電磁環境,它能分離有用信號和噪聲,提高有用信號的抗幹擾性和噪聲比。”

爲了攻克抗幹擾、降聲噪等關鍵核心技術,周國和同事們對濾波器芯片開展了數十輪技術叠代,曆時3年攻克了模型提取、電路設計、工藝制造等多個關鍵環節的技術難題,在保證高精度諧振頻率的同時,有效濾除了雜波噪聲信號。“這款芯片的多項指標均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周國介紹。

2023年5月1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電科産業基礎研究院考察調研時指出,加快建設科技強國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戰略支撐,必須瞄准國家戰略需求,系統布局關鍵創新資源,發揮産學研深度融合優勢,不斷在關鍵核心技術上取得新突破。

牢記總書記囑托,中國電科産業基礎研究院瞄准國家戰略需求,一刻不停加強關鍵核心技術攻關。

5月7日,中國電科産業基礎研究院科技人員在探討碳化硅技術進展。河北日報記者趙永輝攝

放眼國內,新能源汽車發展迅猛。他們圍繞碳化硅在電力電子領域的運用,系統開展第三代半導體射頻芯片、電力電子芯片等産品研發生産。

完全自主研發的MEMS(微電子機械系統)傳感器將汽車定位精度精准到厘米級,並實現“百萬量級”裝車交付;多款碳化硅MOSFET(金屬氧化物半導體場效應管)在國內知名新能源汽車廠商實現批量上車應用,可使車輛充電速度提高5至10倍,續航裏程提高8%以上,電損耗降低50%……

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既要像剝洋蔥一樣攻克一項項“卡脖子”難題,還要前瞻布局關鍵技術研發。

如今,太赫茲技術已成爲發展下一代移動通信技術的關鍵。“太赫茲本質上是一種電磁波,具有非常高的頻率和定向性,利用它可以實現幾百Gbps的通信速率,相當于一秒鍾傳輸數百部高清電影。”中國電科産業基礎研究院院長蔔愛民介紹,目前他們已經實現了太赫茲射頻芯片系列化,將繼續圍繞太赫茲固態源、放大器等産品實施技術攻關,爲移動通信、空間遙感及無損檢測等領域向前發展提供更有力支撐。(河北日報記者 董昌)

石家莊市國際生物醫藥園:打造“中國好藥·石家莊造”名片

5月6日,石藥集團中央藥物研究院,研發人員正在用移液槍進行移液操作。河北日報記者史晟全攝

5月6日,又一次來到規劃展館,石家莊市國際生物醫藥園技術專家劉文富心潮澎湃。已經數不清來過多少次了,但他每一次都有新感受。

一年前的5月12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石家莊市國際生物醫藥園規劃展館,察看醫藥産品展示,了解藥品研發生産情況,當時就是劉文富向總書記作的彙報。

“總書記提出‘把生物醫藥産業發展的命脈牢牢掌握在我們自己手中’,一年來我們須臾不敢懈怠。”劉文富記憶尤深,他們搶抓京津冀協同發展等重大機遇,全力推動生物醫藥産業創新發展,努力把總書記的關心關懷轉化爲幹事創業的強大動力。

驅車行駛在園區裏,創新的氣息撲面而來。順著劉文富手指的方向,藥明生物、華普生物、四環醫藥、綠葉制藥、石藥集團巨石生物等知名藥企標識,不斷從眼前掠過。

來到石藥集團中央藥物研究院,只見研發人員正加緊用自主知識産權的mRNA脂質納米顆粒技術,開展呼吸道合胞病毒疫苗研究。“總書記勉勵我們,一定要堅持自主創新,我們一直緊盯前沿技術,去年研發投入48.3億元,占成藥收入的18.8%。”石藥集團首席科學家李春雷說,“目前正依托納米藥物平台等8個創新平台研發新藥,共有在研新藥130多個。”

5月6日拍攝的石家莊市國際生物醫藥園中央創新區外景。河北日報記者史晟全攝

剛從公司總部開完會,華北制藥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高健便急匆匆趕回實驗室,又開始新的“戰鬥”。“狂犬單抗的兒童適應症藥物研發已經完成,預計很快就能獲批,這將是繼國家Ⅰ類新藥奧木替韋單抗後又一個重大突破。”他高興地告訴記者,“總書記的親切關懷給了我們巨大動力,加快推動關鍵核心技術攻關,一定能續寫華藥新輝煌!”

生物醫藥園裏,一塊8500平方米的共享空間引人注意,這裏就是中央創新區。“300多平方米的共享實驗室,裏面液相色譜串聯質譜儀等高端儀器一應俱全,一年下來租金只要40多萬元。”諾澳原生物技術公司技術總監雷濤說,他們今年3月剛剛落戶園區,創新的夢想已經開始生根發芽。

石藥集團巨石生物抗體二期項目建設馬不停蹄,石四藥集團特色新型固體制劑項目建設正酣……一個個新項目,正如雨後春筍般成長起來。

數據是最好的證明。2023年,石家莊市生物醫藥産業營業收入完成1078.6億元,首次突破千億級,成爲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新引擎。

“還要再加把勁,努力攀上生物醫藥的‘珠峰’,這樣才能‘把生物醫藥産業發展的命脈牢牢掌握在我們自己手中’。”劉文富信心滿滿,接下來要加快培育新質生産力,努力打造“中國好藥·石家莊造”産業名片。(河北日報記者 周潔)

來源:河北日報

0 阅读:3

雄安發布

簡介:雄安新區唯一官方大魚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