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區吵翻天的“去父留子”,讓我想起了德國的單身媽媽們!

妍妍創意 2024-05-18 05:48:41

昨天,無意中看到幾條熱搜,在討論未婚女性能不能使用精子庫供精,去父留子。

每次類似的話題都會引起熱烈的討論,這次也不例外。比如截圖的微博下面,就有多達3萬條留言回複。

大部分網友持反對態度:不讓未婚女性使用精子庫?不用擔心,過幾年就可以了,按照現在的生育率 ,說不定還免費

也有網友說,的確不能隨便開放,本來現在結婚率就低,開放了之後就更沒人願意結婚了。

還有人說,被排除在外的未婚女性,其實更需要精子庫,只想生娃,但沒遇到合適的男性,但是不將就又錯過了生育年齡。。。

我有點感慨,隨著社會發展,女性對于婚姻和生育的觀念一直在不斷變化。

從以前的媒妁之言,然後綁在一起過一輩子,再到現在有些女性選擇離婚,不婚,或者不育,再到現在,有的女性想要生育,卻並不想進入婚姻,甚至不想要有男人參與自己的生活。

每一次觀念的變化,看上去都有些“離經叛道”,有人大呼世風日下,也有人感慨這是女性獨立意識的覺醒。

我的身邊女性很多,大部分是已婚已育的職場媽媽。偶爾,和身邊的女性朋友聊天,繞不過去的話題總是孩子和老公。

有人吐槽老公總是出差在外,孩子的事全都是自己一個人管。

還有人吐槽:平時不管不問,當她教育孩子時,老公卻突然跳出來,指責她的教育方法有問題。

其實,這幾年,關于家庭裏的角色和分工,有了越來越多的討論。很多女性對當下的狀態感到不滿。

“免費送老公”的段子上過多次熱搜,有些網友說願意倒貼錢還包郵,只求早日脫手。

當然,玩笑歸玩笑,但這多多少少也反應了不少當代女性對婚姻的狀態有了更高的期待。

當女性的經濟和思想都變得越來越獨立,難免會開始思考,配偶帶來的價值到底是什麽?

自己到底想要什麽樣的生活?

一定要結婚,才能生孩子嗎?

我一個人會不會活得更精彩?

這些問題,尤其是獨自生兒育兒的問題,不止很多女性在思考,社會也在考慮。

雖然咱們國家在1951年的婚姻法裏,就明確規定“非婚生子女享有與婚生子女同等的權利”,但直到幾年前,“非婚生育”依然是個禁忌的話題,單身媽媽依然是一個艱難而容易受到各種歧視的群體。

其中最讓我觸動的,是媒體報道的“生育津貼第一案”——一位叫張萌的單身媽媽的故事。

2017年,41歲的張萌發現自己懷孕了。當時她已經決定要和男朋友分手,與此同時,她也做了一個決定,要把孩子生下來。

孩子順利生産後,張萌開始申請生育津貼,但所在的街道辦不予受理,她又去社保部門,得到的答複依然是“需要結婚證”。

執著的她一邊工作,一邊打官司。

曆經了兩年、三次敗訴後,2021年,張萌終于收到了這份早就該收到的生育津貼。

與之相應的,國家政策有了明顯的松綁迹象。

2022年8月,國家醫保局正面回應,“只要履行了生育保險的繳費責任,國家層面在待遇享受方面是沒有門檻的”,福建、廣東、陝西等地先後發布了放寬生育登記要求的條例;

2023年1月底,四川省高調宣布“取消生育登記中對結婚的限制”,引得當時輿論一片嘩然。

作爲一名女性,在耳聞目睹這些信息時,我內心有很多感受和觸動。政策層面的放開,使得我們有了更多的選擇;

但在德國生活多年,認識和接觸過很多單身媽媽,讓我深知“可以”與“能夠”之間,還存在著不小的差距。

之前看過一組官方數據,2018年德國非婚生育的比例爲34%,占新生兒的1/3,這個數字聽起來是不是很驚人?

但是真的身處其中,又覺得司空見慣,小木馬在德國上幼兒園時,他的一些玩得好的小夥伴,他們的爸爸媽媽並沒有結婚,還有幾個小夥伴,是由媽媽獨自撫養的。

對此德國人都覺得很坦然,單身媽媽不會因此有思想壓力,她們的生活似乎和普通家庭沒什麽不同。

在德國,獨自撫養孩子的媽媽可以額外獲得一部分福利:稅收優惠,住房、育兒津貼,幼兒園優先名額等等。

如果這位媽媽曾經在職場工作,正規合法地上繳過稅收,那麽她和孩子所有的醫療開支就不用擔心。

即使媽媽有了新男友,孩子也覺得這不是事兒,他們從小就很清楚“成爲父母”和“結婚”之間並沒有什麽必然關系。

不過,另一方面,單親家庭也有自己的局限。

盡管有政策傾斜,但因爲家庭的全部開支都由一個人承擔,經濟壓力還是比較大的。

再加上國外不流行老人幫忙帶娃,單身媽媽需要把更多精力投入到照顧孩子中,這也妨礙了她們在職場上的進一步發展。

聊完德國的情況,我們再一起看看在國內,想要獨自生下和養育一個孩子,要付出什麽,意味著什麽。

社會支持:似乎萬事俱備,但並非“只欠東風”

2021年7月,在三胎政策公布一個多月後,我國正式取消社會撫養費,入戶、入學、入職等不再與個人生育情況關聯。

接下來的2022年,不少省市宣布了延長産假、增設生育獎勵假、配偶陪産假等福利性措施。

政策發生積極轉變,一方面體現了生育政策越來越友好的趨勢;

另一方面卻也意味著,這只是萬裏長征走出了第一步,前方依然困難重重。

尤其對于單身媽媽們來說,除了普惠性的政策,在養育孩子時,她們需要更多的照顧,需要國家法律法規、醫療資源、公共養育服務等方面的支持。

舉個例子,在德國生孩子後,媽媽可以休最長12個月的帶薪育兒假,如果是單親媽媽,最多可以單獨休14個月。

這些社會支持是強有力的後盾,如果缺少了這些執行層面的保障,獨自生育撫養孩子會是一條格外艱難的路。

觀念支持:人言可畏

在一個“先結婚,再生娃”觀念占據絕對主流的社會,單身媽媽必然會遇到的一個問題是:該怎麽和父母、親朋好友,甚至漸漸長大的孩子,解釋這件事?

無可避免的,會有很多人覺得單身媽媽是被抛棄的、可憐的、不體面的。

這種眼光也許本身並不含有惡意,卻照樣會帶來不小的壓力。

甚至女性本身也會陷入自我懷疑:我這樣做是正確的嗎?會不會給孩子帶來負面影響?

獨自撫育孩子已經是不小的負擔,卻還要承受觀念的壓力,這不是一個容易邁過去的坎兒。

所以,如果有些女性想要單身育兒,一定要做好足夠的思想准備。我們生活在一個緊密的人情社會,你是否有勇氣面對一切或明或暗的議論?

財力支持:孩子是個吞金獸

在網上沖浪時,經常能見到有網友把養娃的開支一筆筆列出來,最後的數字動辄百萬,給人一種很震撼的觀感。

我覺得在這件事上,每對父母都有自己的養育法則,其實是豐儉由人。

但衆所周知的是,娃是吞金獸,這種吞金從備孕時期就開始了。

檢查費用、生産費用,還有在築巢本能的驅使下,各種(事後證明)或剛需或閑置的囤貨,零零碎碎彙成了一筆可觀的支出。

等娃生下來後,用錢的地方就更多了。

衣食住行、教育、看病……這些都是常規支出,如果想要精心培養孩子,還得加上各種興趣班、出門旅行的費用;

要是媽媽在生娃後,不想因此耽誤職場發展道路,那麽請阿姨也是必要支出,這些都是實打實的需要用錢的地方。

如果沒有充足的積蓄打底,養娃會讓媽媽原有的經濟水平直線下滑,生活變得捉襟見肘。

人力支持:不可或缺

記得當年懷著小木馬的時候,我曾有十分天真的念頭:小娃娃看著好可愛啊,養起來應該沒什麽難的。

生完之後才知道,這個不帶說明書、沒有任何售後的“産品”,對于女人來說,是有生以來最大的考驗。

你需要有人提供知識支持,告訴你孩子爲何哭鬧不休,發燒、出疹子了怎麽辦;

你需要有人提供情感支持,在你焦慮、抑郁的時候,讓這些負面情緒得到及時纾解;

你最需要的,是有人可以搭把手,在你極度疲累的時候把娃抱走,讓你得到暫時的休息。

……

在養娃的頭一年,即使有爸爸的全力協助,我依然經常累覺不愛,更別提國內事情繁雜,對于單身媽媽來說,生養壓力更大。

2019年發表于Journal of Affective Disorders期刊的一項社會學調查研究表明,有幼兒的單身母親報告抑郁或焦慮症狀的可能性,是有伴侶的母親的兩倍。

所以在養娃的路上,有人搭把手是必須的,這個人常常是家裏的長輩,也可以是保姆阿姨。

體力支持:全年無休,不敢生病

大概過來人都有這樣的感受:當媽是個高強度的體力活。

尤其娃出生的第一年,需要媽媽有強壯的胳膊,能夠一天好幾個小時地抱著娃;還需要媽媽有強大的體力儲備,能夠應付頻繁的夜醒、夜奶。

等娃長大一點了,要具備豹的速度,不然追不上撒歡的娃;也要具備熊的力量,才能把他玩膩了的手推車、平衡車等扛回家……

就連日常的親親抱抱舉高高,隨著娃的體重增加,也都變成了沉重的體力勞動。

還有更多的瑣碎小事,每一件工作量看起來都不是很大,但是積累起來,足以讓人精疲力竭。

對此有句調侃非常真實:當了媽的人,沒資格休假,沒資格交友,沒資格生病。

你也沒辦法中途撂挑子,因爲那是一個小生命,TA只能依靠你,你也必須對他負全責。

看到這裏,有娃的瓜友可能在紛紛點頭:是的,這麽多年我就是這麽熬過來的。

我覺得如果能理清楚這些付出,還選擇“不結婚,但會生孩子”的女性,都是真正的勇士。

當然,縱然付出是巨大的,但如果你內心笃定明確,做好了心理准備,那在千辛萬苦後,也會有巨大的收獲,那便是——陪伴一個小生命慢慢長大的幸福。

從理性的角度來衡量,女性單獨養育一個孩子,未必是生育的最優解。

但事情總是這樣,先有選擇的自由,才能自由地選擇,隨著社會整體越來越開放和包容,也賦予了女性更多的選擇,可以自己決定想要的生活方式。

無論是選擇結婚生子的傳統程序,還是希望跳過婚姻獨自養娃,都需要提前想清楚:

生養一個孩子,對我和孩子來說意味著什麽?

我是否可以全權負責,爲TA提供一個好的成長環境?

審慎地運用自己的選擇權,想清楚自己想要的生活,以及必須承擔的責任義務,才能坦然面對未來的路。

這不是一條容易走的路,但也許風景也與別處不同。

0 阅读:9

妍妍創意

簡介:感謝大家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