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准化創新管理新模式,管好糖尿病這個“隱形的殺手”

揚眼 2024-05-12 16:15:50

近年來隨著生活方式的改變,以糖尿病、肥胖爲代表,各種代謝性疾病發病率居高不下,因此對于慢病的管理也顯得更爲迫切。可病患基數龐大、病程長,如何解決管理難題?近日,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潞河醫院內分泌科主任醫師馬燕在接受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采訪時分享了自己所在的北京潞河醫院參與國家標准化代謝性疾病管理中心(以下簡稱MMC)的經驗。她提醒,對于慢性代謝性疾病而言一定要把工作做在前,培養良好生活方式、積極規範化治療,才能“以防代治”。

圖源 視覺中國

患上慢性代謝性疾病,就如“溫水煮青蛙”

我們爲什麽要關注代謝性疾病?馬燕直言,代謝性疾病可是個會“溫水煮青蛙”的“隱形殺手”。

“這類疾病並不是說它本身的直接危害有多大,不像心腦血管疾病那樣直接導致死亡或生活能力下降的危害,但卻是很多身體慢性疾病的發病原因。”專家表示,糖尿病、高脂血症、高血壓、高尿酸對心腦血管、腎髒的影響,會導致很多終末期並發症的出現。然而等到疾病發展到這一階段,爲時已晚,再去治療也只能達到維持的狀態。“因此我們現在講疾病的防控,就是一定要把關卡前移,把工作做在前面,才能整體改善老百姓的身體健康狀況以及生活質量。”

據統計,當前我國心血管疾病的患病人數達3.3億,慢性腎髒病患病人群1.2億,糖尿病患病人群1.4億。其中,29%以上的“三高”患者存在至少“兩高”,這也導致了發生嚴重心血管事件的風險成倍增加,經濟負擔也進一步加重。患者群體龐大背後,對于疾病的治療和管理有著正確認識的人卻仍是少數。“有些患者血糖高達十幾,但仍然沒有引起重視,沒有到醫院進行規範的治療及隨訪,導致病情急劇惡化引發急、慢性並發症。也有患者矯枉過正,采取錯誤的飲食方式,把血糖控制在4點幾,結果出現了低血糖反應,這其實都是不對的”,馬燕說。

創新慢病管理模式

改善預後、減輕負擔

馬燕所在的潞河醫院內分泌科一年門診量約19萬人次,這其中相當一部分都是糖尿病患者。如何能讓“糖友”們意識到疾病的重要性,真正把慢病管理這件事做好?2017年,潞河醫院內分泌科申請加入了MMC中心,並于2018年3月正式揭牌落戶。

據了解,MMC是在中國工程院院士甯光帶領下,由上海內分泌代謝病研究所主辦,阿斯利康和其他合作夥伴共同支持建立的創新診療項目,主要致力于提高糖尿病等代謝性疾病的綜合管理能力。“一個中心、一個標准、一站服務”,是MMC最爲重要的管理理念。發起人甯光院士就曾提出,要將MMC發展成和肯德基類似的標准化管理模式。有了MMC做“抓手”,潞河醫院逐漸建立起了一整套完善的流程。從導診、患者宣教、基礎檢測、生化檢測、輔助檢測,以及開藥、複診、隨訪都有了嚴格的統一標准。

在潞河醫院MMC,每天有近80位患者享受到了真正“一站式”的醫療服務,不用奔波,在中心內就可以完成包括眼底及腎髒並發症的檢查和診斷。“比如我們作爲省級管理中心有一台MMC區域一體機,可以在1台檢查儀器上滿足患者完成動脈硬化檢測、神經傳導檢測等多項並發症的篩查,便捷、省時省力。”

MMC區域一體機

幾年時間裏,潞河醫院內分泌科的MMC中心不斷優化探索管理模式。2019年,更是啓動“MMC 1+X”模式,以省級管理中心潞河醫院爲中心,不斷外延、輻射,真正做到“代謝性疾病標准化”的分級診療和雙向轉診的院內院外慢病管理。“我們會對社區的醫生護士進行慢病專業知識培訓以及相應的軟件和設備的操作培訓,讓基層診療也可以標准化。”

如今,潞河醫院MMC中心管理患者9736名,已聯合21家社區設立標准化代謝性疾病管理門診,受益的社區標准化管理患者已達到6270名。馬燕欣喜地向記者介紹,以2型糖糖尿病關鍵的臨床管理指標糖化血紅蛋白達標率爲例,潞河醫院中心患者已從管理前的22.91%上升到49.04%。而這樣的模式在全國範圍內已落地的區域包括上海松江區、上海嘉定區、蘇州吳江區、北京通州區、江蘇省啓東市,安徽省五河縣等。“這也意味著即使患者不在當地,只要是有MMC落戶的地方都可以進行糖尿病的標准化管理。”

根據上海內分泌代謝病研究所發布的信息,截至目前,全國已有1850家醫院加入MMC,超過1350家開始收治患者,管理全國220萬糖尿病患者,且每月新增管理患者超7萬人。

專家提醒:注重健康生活方式,“防病”重于治病

馬燕指出,糖尿病是一種生活方式疾病。從醫院走進社區,除了“數智”助力也少不了日常生活中的自我調整,將幹預落回家庭才能實現管理的閉環。而保持科學健康的生活方式對肥胖症、2型糖尿病、高血壓、高脂血症、高尿酸血症等代謝性疾病的控制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健康的生活方式並不是說我得了什麽病才用什麽藥去治療,而是因爲采取了科學健康的生活方式所以盡量不得病,或者得病以後通過生活方式的改變扭轉代謝紊亂的狀態使疾病停留在比較輕的階段。”馬燕解釋到。

正值世界防治肥胖日,專家也提醒,現在很多人關心肥胖,但相比于體重其實真正應該關心的是代謝組分,是肌肉含量高還是脂肪含量高,“減脂”比“減重”更有意義。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呂彥霖

校對 王菲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