享佛山過龍年:婚俗儀式感禮物,還是美味點心,爲何有4種顔色?

珊珊三丫頭 2024-02-18 19:17:19

如果你是愛生活、愛旅行、愛攝影、愛美食,跟珊珊三丫頭一起出發吧!

結婚,是人生大事,每個人和每個家庭都會非常重視。在向親朋好友傳遞結婚“喜訊”,人們的方式也在不斷的變化調整,現在的年輕人似乎更喜歡“電子請柬”,實現足不出戶,便廣告親友了,快捷方便。但有,不知大家是否會記得或了解從前是如何向親友傳遞結婚喜訊的呢?珊丫頭在春節時來到佛山嶺南天地遊玩的時候,遇見一家有百年 “禮餅”店,一塊“嫁女餅”,勾起味覺的回憶,也勾起對昔日傳統婚俗懷念。

春節選擇來佛山嶺南天地遊玩,除了是想感受這裏濃濃的春節氛圍外,更因爲這裏佛山的一張名片。嶺南新天地原名伍楊街,住著姓伍和姓楊兩大家族,後來這兩大家族相繼衰弱後就把房産轉賣,到清乾隆年間改名“東華裏”,在近百年曆程中,東華裏是清代達官貴人、富商的集居地,被稱“佛山第一街”。現在,東華裏通過“修舊如舊”的方式,融入了現代元素,起名爲“嶺南天地”,濃縮了清末民初以來佛山地區的人文風情,保留了22處文物保護單位,128幢曆史建築,8條曆史街巷,形成了充滿嶺南風情的曆史街區。

到達嶺南天地,穿梭在古老又充滿特色的建築中,感覺自己仿佛穿越時光,回到百年前的時光,這裏古舊建築間的距離很近,走上幾步就有一處,接連出現在我眼前的有簡氏別墅、李衆勝堂祖鋪、龍塘詩社、陳鐵軍故居、黃祥華如意油祖鋪、鍾樓、嫁娶屋……等等。當參觀完從前佛山人結婚場所地“文會裏嫁娶屋”後,走出門口,珊丫頭又被眼前一間镬耳青磚屋吸引了目光,于是就不自覺走近參觀。

走近門口,看到門前有一副對聯寫著:萬年佳偶共天長,喜結良緣共天地,原來這是一間始創于公元1892年(清朝光緒十八年),專做嫁女餅百年店鋪,于是,珊丫頭決定進入裏面看看。

嫁女餅最早出現是在三國時期,相傳當時孫權爲了收回被劉備長借不還的荊州,接受了周瑜所獻的“美人計”,假稱要將自己妹妹嫁給剛喪偶的劉備,接劉備至東吳成親。劉備將計就計,一入東吳境內派出兵士四處送禮餅,讓劉孫聯姻的喜事弄假成真,嫁女餅的習俗就這樣傳開了。 從前,嶺南許多地方的傳統風俗在婚嫁時都能見到“嫁女餅”的身影,當履行“三書六禮”的“納征”之禮時,男方需奉送禮金、芝麻、茶葉、冰糖、蜜棗等禮品,其中嫁女餅是過大禮的主角。另外,女方也會給親朋好友派送“嫁女餅”,就等于正式宣告家中有女兒將要出嫁。

所以,嫁女餅總結來說有兩方面的作用:一方面可渲染喜慶氣氛,另一方面也是向親友宣告出嫁喜訊的象征物,顯示嫁娶雙方的體面和氣派,關于嫁女餅,還留下了,有“無禮餅就不上轎”、“吃了禮餅快抱孫”的說法……現在,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派送“嫁女餅”的習俗在許多地方逐漸消失了,卻不想在佛山遇見有專門做“嫁女餅”的店鋪,並且經營上百年,可見這種傳統在佛山被很好的傳承下來,真的是非常難得。

進入店鋪內,珊丫頭馬上被這裏的琳琅滿目的“餅”及相關介紹吸引了,過去,在佛山順德的街頭巷尾,開餅店做餅的人很多。其中,嫁女餅就是其中最常制作的傳統餅之一。每當附近有家庭需要嫁女兒,便一定會找上餅店,訂下至少百斤的嫁女餅……嫁女餅雖不是佛山順德獨有或首創,但是順德人卻將嫁女餅做到了極致,嫁女餅制作成爲了順德傳統美食的一個縮影,懂吃會吃的順德人對于嫁女餅這種小點心的制作,十分用心,它不僅是一個形式意義上的禮物,更是主家希望讓用一款美味的嫁女餅,來體現自己對于婚姻大事的重視。所以,嫁女餅好吃與否,當地人十分在意。

珊丫頭細細觀察貨架上擺放的嫁女餅,包裝上比從前更用心和精美,每一種包裝都是充滿中國風。包裝上創新,但餅的制作明顯是堅持傳統風格。嫁女餅其實是一種高檔的嶺南地區的傳統點心:绫酥。我們都知道绫羅綢緞是過去非常貴重的衣料,其中“绫”最名貴。所以,嫁女餅就以“绫酥”爲首選,寓意榮華。绫酥因餡料不同,有黃、白、紅、橙四種顔色的區分:黃绫以蛋黃或豆蓉做餡,喻意富貴;白绫以砂糖或五仁做餡,寓意多子多福,是最受歡迎的禮餅口味之一;紅绫最講究也最貴,以蓮蓉做餡,也有用冬蓉的,喻意喜慶吉祥;橙绫則用豆沙或椰絲做餡,有些绫酥中還可加入蛋黃,則更加貴重,喻意夫妻生活興旺美滿。除了這四種,還有龍鳳餅、大福餅和合桃酥等,變得款式越來越多。

以前送“嫁女餅”是按照一擔一擔來計算的,一擔餅是有一百斤,一般結婚送個一兩擔餅是很正常的事情。而派給親戚的時候一般來說至少要派兩個餅,派餅的數量要爲雙數。不過現在都是用禮盒包裝,大家可以隨心選擇不同口味的組合,但是在個數上依然是2、4、6這種雙數,寓意好事成雙。

總之,送“嫁女餅”的習俗延續千年一直保留下來,承載的是佛山人對于婚禮儀式感的重視,對婚姻的重視。它寄托了佛山人對幸福美滿生活的期待的同時,也將這種“甜蜜”文化代代相傳。

0 阅读:15

珊珊三丫頭

簡介:愛生活,愛攝影,愛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