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史料】曾存在于中國的“矮黑人”

赫歇爾 2024-04-23 09:52:12

參考資料

Schebesta, P., & Schütze, F. (1970). The Negritos of Asia. Human relations area files, 1–2. New Haven, Conn: Human Relations Area Files.

Armando Marques Guedes (1996). Egalitarian Rituals. Rites of the Atta hunter-gatherers of Kalinga-Apayao, Philippines, Social and Human Sciences Faculty, Universidade Nova de Lisboa.

在新石器時代人類擴張之前,類似矮黑人的群體很可能也存在于中國的台灣島,並且一直持續到有曆史記載的時期……

矮黑人(Negrito)是今天生活在東南亞的少數族群,被認爲是馬來人來到東南亞之前的原住民。

矮黑人一詞曾經被認爲是根據其族群體貌特征命名的統稱。然而基因研究表明,矮黑人的一些族群基因與東亞人更相似,另一些族群與巴布亞人相似。

如今,矮黑人作爲少數族裔生活在東南亞各國地理偏僻的地區,許多人被認爲已被南島人取代或同化。

曆史上,矮黑人與當地其他民族進行貿易,公元724年之後,他們常被其他民族“捕捉”爲奴,或作爲向當地王國和統治者的貢品,如中國唐帝國傳說的昆侖奴。

矮黑人的祖先和大洋洲原住民和古東亞人關系最爲密切,其次是美洲原住民。

遺傳學研究表明,矮黑人由幾個不同的群體組成,這些群體來自同一個古代東歐亞混雜種群,這些混雜種群産生了現代東亞民族和大洋洲民族,並且表現出遺傳異質性。

據估計,古東亞人和澳大利亞原住民在公元前58,000年左右就已經分化。

矮黑人是東南亞的原住民,隨著馬來人的入侵,矮黑人大部分被南島語系的族群吸收同化,其余的人在地理上偏僻的地區形成少數群體。

多項遺傳學研究表明,印度安達曼群島、東南亞馬來半島和菲律賓的矮黑人,並非源自共同的祖先。其中,安達曼人主要接近“東亞血統”,與現代東亞人以及中國北部洞穴人等古代東亞人很接近,但與巴布亞人和澳大利亞原住民明顯不同。

矮黑人的體貌特征,如身材矮小、寬而塌鼻子、卷發和深色皮膚,是通過趨同進化和正向選擇,“由適應熱帶雨林的生活塑造的”。

在新石器時代人類擴張之前,類似矮黑人的群體很可能也存在于中國的台灣島,並且一直持續到有曆史記載的時期。

這一事實的根據,可追溯到大約6,000年前的類似于矮黑人的人類骨骼遺骸的發現,並得到中國清帝國時期的文獻和台灣原住民關于“皮膚黝黑、身材矮小、頭發卷曲、居住在森林深山或偏僻洞穴中”的傳說的進一步證實。

“negrito”一詞在西班牙語中的意思是“個頭很小的黑人”。由于矮黑人皮膚黝黑,早期的西班牙航海家認爲他們可能是非洲黑人的一種。

在馬來語中,他們被稱爲“orang asli”,即“原住民”。在菲律賓,他們被認爲是現在的馬來人乘船到達之前的原住民。與其他種族相比,矮黑人擁有較爲純淨古人類基因,具有很高的研究價值。

今天,大多數矮黑人族群以狩獵采集爲生,而有些群體也從事農業。大多數人的生活已與各自所在國家的人口趨同。

歧視和貧困往往是矮黑人族群面臨的主要問題,這是由他們較低的社會地位或狩獵采集生活方決定的。

8 阅读:3117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