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窺天下|英國地方選舉折射政治變局趨勢

中工網 2024-05-10 06:50:15

【管窺天下】

原標題:英國地方選舉折射政治變局趨勢

董一凡

閱讀提示

本次選舉是英國議會大選之前最重要的一次選舉,可以看做是英國政治的風向標,乃至是對于現任首相蘇納克領導的保守黨政府的一次信任投票。而保守黨的低迷表現,恐預示著其將在未來的大選中大概率失去執政地位。

5月2日以來,英國英格蘭和威爾士地區的地方選舉相繼舉行,選舉範圍包括英格蘭的107個地方議會,約2600名議員,英格蘭的11名直接選舉市長,倫敦議會的25名議員,以及英格蘭和威爾士的37名警察和犯罪專員。

這是英國議會大選之前最重要的一次選舉,可以看做是英國政治的風向標,乃至是對于現任首相蘇納克領導的保守黨政府的一次信任投票。

選舉結果顯示,保守黨自2011年執政至今的政治強勢地位正遭遇強勢挑戰,其贏得地方議會席位數從989席減少至515席,降幅達48%,還失去了10個地方議會的控制權,可謂遭遇了40年以來最慘的敗績。

反觀工黨則實現了重要突破,不僅議席數量激增至1158席,而且在諸多有標志性地方長官競爭中表現強勢,如倫敦市長選舉中,工黨籍現任市長薩迪克·汗以43.7%的得票率強勢實現第三次連任,還在保守黨鐵杆選區西米德蘭茲郡實現變天,工黨現任領袖斯塔默將此次選舉結果稱爲“曆史性突破”。

從英國當前政治經濟環境來看,保守黨的大敗並非偶然,而是長期以來英國國內對于該黨在諸多重大問題上政策失當,以及當前英國面臨種種內外挑戰不滿情緒的集中爆發。

從長期來看,保守黨自上台以來不僅無法應對英國自實行新自由主義所帶來的諸多經濟和社會不平等加劇問題,其多年來經濟政策很大程度上也是以犧牲公共福利和開支來換取紙面上的增長率、債務率和失業率成績,英國中下層民衆生活狀況、教育醫療條件以及地區發展差距則更加趨于惡化。

2016年保守黨疑歐派和民粹勢力煽動英國公投“脫歐”,則使英國面臨自二戰以來最大的地緣政治和經濟變局,整個國家經濟發展前景也因與最大貿易和投資夥伴關系動蕩而出現不可估量的損失。

近年來,英國在面臨新冠疫情、烏克蘭危機等多重挑戰下,保守黨政府應對危機進退失當,許多政策主張出于意識形態色彩和政治私利而不斷出現極端化趨勢,在政治目的和經濟社會合理性之間逐漸失去平衡,最突出的例子包括約翰遜政府在疫情防控方面的反複混亂、特拉斯短命內閣期間激進經濟計劃造成金融市場恐慌等。

蘇納克接任首相後,保守黨政府依舊沒能在經濟發展、英歐關系等問題上取得令人滿意的政策進展,反而巴以沖突等外部危機進一步撕裂了國內各個族群和政治光譜之間的對立,而保守黨堅持傳統“政治正確”亦在不斷回避甚至放大危機。

從經濟層面看,英國經濟面臨的結構性問題也是加劇選民不滿的重要因素。

從短期情況看,英國在高通脹、供應鏈危機以及英歐經貿關系受阻等因素沖擊下,經濟增長已經在2023年下半年出現連續兩季度下滑的“技術性衰退”。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預測英國2024年經濟增長率僅爲0.5%,遠低于發達國家平均的1.7%和全球平均的3.2%。

與此同時,英國通脹率在3月下降至兩年來最低的1.3%,但英國生活成本和物價的實際下降依然遙遙無期,“一代人以來的生活成本危機”依舊困擾廣大民衆。英國議會圖書館報告指出,英國 56% 的成年人表示生活成本持續增加,收入最低的家庭的通脹率高于平均水平,慈善機構發放食品救助在去年創下新高。

在此背景下,英國中下層群體民生多艱,近五分之四的英國人正在減少開支或增加工作時間以維持生計,52%的民衆爲省錢而減少用電量或用氣量,居民儲蓄和消費也因此受到影響。在此基礎上,英國國家財政狀況也因經濟增長乏力而陷入惡性循環,社會福利、基礎設施乃至産業提振政策的資金投入將難以滿足發展和民生需求。

長期看,英國經濟將繼續在“失去的十五年”的路徑上運行,投資、工資、經濟增長和生産率均無力擺脫低迷泥潭,而這十五年的大多數時期恰恰是保守黨取代工黨執政的階段。

由此看,保守黨的低迷恐預示著其將在未來的大選中大概率失去執政地位。最新民調顯示工黨支持率高達43%,超過保守黨20個百分點,可以預見無論蘇納克政府如何操作選舉時間,此種巨大民意落差也難以彌補。

但從另一方面看,工黨相對保守黨的強勢也不意味著其選舉和執政不會面臨壓力。斯塔默領導的工黨在經濟政策上依舊將面臨財政資源不足、結構性問題難解的困境,很難因“新政”而有所起色。同時工黨在巴以問題上的搖擺立場也引發穆斯林群體的失望,諸多選區選民出于失望和憤怒決定將選票投給小黨而非兩大黨,其即使贏得大選恐也將面臨艱難執政的局面。未來,英國在短期內將難以在經濟乏力、政治內耗和社會撕裂中重塑和修複。

(作者單位: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歐洲所)

來源:中工網-工人日報

0 阅读: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