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男人沉迷曾國藩的N個理由:爽文人生,超能忍耐,向上管理之王……

每日人物 2024-03-24 12:40:47

大家周末愉快,歡迎來到第22期每日新語,本期我們帶來的是——曾學。

俗話說,中年男人有三寶——茅台、釣魚、始祖鳥。這三寶,分別對應中年男人的不同渴望,喝茅台,對應渴望事業有成;釣魚,對應短暫逃離中年壓力;始祖鳥,則體現某種對世界的征服欲(如果征服野外也算是一種征服的話)。

但事實往往是,即便有了這三寶,現實困境依舊沒有消失。這時候,中年男人們就需要上一點精神上的價值,環顧古今,曾國藩就成了不二之選。

而發生在曾國藩身上這種爽劇般的轉折,中年男人也渴望發生在自己身上。尤其是當向上的機會正在變少,中年的困境觸手可及,于是,曾國藩就成了中年男人一處精神庇護所,在那裏,似乎每一份困境,都能找到足以自洽的“答案”。

文 |李清揚

編輯 |易方興

運營 |虎鯨

彙報之王

一提到“成家立業”,你首先會想到哪個群體?

沒錯——中年男人。

不知從啥時候起,“成家立業”這四個字,就莫名其妙跟中年男人深度綁定了。對很多男性來說,這是被從小教育到大的一句話,這種塑造既帶來性別不公,也帶來困境。

按照這個期望過人生之後,真到了中年,男人們會發現,有些人連成家都難,更別說立業了。這個時候,一個立業偶像出現了,那就是曾國藩。

曾國藩幾乎有著最低的人生起點——要資源沒資源,祖上幾百年都是農民;要智商沒智商,複讀考了七次秀才;要健康也沒健康,一生與多種疾病相伴;還自殺過三次,屢敗屢戰……最後,硬是熬成了封疆大吏,經曆三朝而不倒,精神上,更是被許多人奉爲“半聖”。

堪稱中年男性楷模。

在社交網站搜索“曾國藩”,跳出來的全是人生箴言:“曾國藩的八條處世金句”“曾國藩教你戒驕戒躁”“曾國藩改變命運的兩個字”。字裏行間,全是解決中年危機的救命繩索。

39歲的劉成功,一度覺得自己的職場是被曾國藩拯救的。

他在北京一家互聯網公司工作,今年公司降本增效,他換了崗位,不光活兒變多了,要求也多了。他頭上有兩位領導,又趕上項目總是催得很急,領導意見也常常不統一,他常焦慮到失眠。

何以解憂?唯有自救。愁悶之際,他聽朋友說,“職場不順,可以看看《曾國藩傳》。”

▲圖 /《曾國藩傳》

于是,他買了聽書會員,每天上下班路上就聽。他最渴望得到的解答是“如何完成不可能完成的目標”,沒想到,還真在曾國藩身上找到了。

想要職場混得好,向上管理少不了。曾國藩被稱爲“奏章第一人”,堪稱清朝職場的“向上管理之王”。

這套向上管理可有不少話術的學問。操練湘軍與太平天國開戰,曾國藩屢戰屢敗,結果他在奏折裏彙報,寫成“臣屢敗屢戰”。

太平軍當時攻打湖南,鹹豐皇帝剛登基不久,心理上脆弱焦慮,命令正在造戰船的團練大臣曾國藩立即出兵。這是個不可能完成的目標。雙方兵力相差太大,船也才剛開始造,而招募來的士兵,大部分也都是沒經過訓練的農民。

這簡直是清朝版的劉成功自己。委派的任務一個比一個令人頭大,他時常生出絕望的焦慮,“我的職業生涯也快到頭了”。

黃渤主演過一部都市中年男性情感劇《打開生活的正確方式》,其中有一句名言:“人到男人,越活越累,面對生活,比鬼都可怕,跑不掉,也跑不動。”擊中了廣大中年男人的心。

其中很大一部分疲憊感來自于工作。人到中年,意味著到了必須在“職場上混個體面的名頭”的年紀,可現實給不了他們空間,一邊是不能得罪的領導,一邊是難以完成的事情,夾在中間,難上加難。

▲圖 /《請回答1988》劇照

“這時候,寫奏章的本事就派上了用場,曾國藩每次回奏章都十分真情實感,先表達忠誠,再陳述緊迫性,接著又說一堆無法拒絕的客觀原因。一般人扛不下來這個壓力,但是曾國藩硬是拖了一年,人也沒得罪。”劉成功說。

不光如此,由于皇帝和軍機處都能下命令,因此旨意也經常自相矛盾,曾國藩還練就了一番從字詞中分辨“聖意”的本事。劉成功受到啓發,“我正需要這種在不同領導間斡旋的能力”。

他甚至單獨開了一個備忘錄,每天記錄大領導的原話摘錄,“這些都是精華,要在自己的彙報上體現出來”。他覺得自己“悟了”:“這麽短時間,任務有多難,領導自己也心裏清楚,一方面,要積極彙報,表達自己的階段性努力;另一方面,要多表忠心,多強調客觀原因;最後,哪怕做不成,背鍋的也是別人。”

在過去,他想的是怎麽把項目做好,現在,他想的是怎麽做好彙報PPT。

像這樣,許多人把曾國藩視作向上管理的“楷模”。同樣北漂的陳盛時,把這點更切實地運用起來。在他的微信界面,領導的聊天框是置頂的,他謹記一條守則——“先于領導的問話告訴他項目的進展,及時回複領導的一切需求。”

不光是彙報能力,曾國藩在職場上的受氣能力也是首屈一指的。

許多人推崇曾國藩的一句名言——“打落門牙和血吞”。這是一句湖南土話,形容好漢被人打掉了牙,不要吐出來讓別人看到,要咽到肚子裏,繼續戰鬥。

在曾學的釋義裏,這句名言無疑是曾國藩強大忍耐力的表現。曾國藩賣命攻打太平軍,收複了武昌、漢陽,功勞很大,但皇帝忌憚漢臣帶兵,遲遲不給他升官,好不容易從侍郎提拔成巡撫,當了沒幾天就給撤了。對功臣來說,這已經堪稱羞辱了。

當時,曾國藩就是依靠“好漢打落牙齒和血吞”這句話忍了下來。後來,曾國藩還在家書中總結稱贊這句話,“真處逆境者之良法也”。

也可以理解,人到中年,好不容易有了不錯的工作,一整個家都指望著曾國藩養活,面對皇帝的猜忌,他除了忍,沒啥好辦法。

然而,如果將這套方法論運用在職場上,有時候就變成了變相自我PUA。

▲圖 / 視覺中國

龐立申也是人到中年。他在工廠的工作,時常要與車間對接,跟進項目進展,時不時客戶催一個急單,他就要緊巴巴地去找人求插隊,這讓他尤其郁悶,“本來就是工作,卻還要我四處去求爺爺告奶奶”。

憤懑之時,他在心裏反複告誡自己“君子報仇,十年不晚”。他雖然做不到曾國藩那樣“能把聖賢之道身體力行”,但他告訴自己要忍。不過,這種忍耐似乎沒有盡頭,到了五點半下班時,憤懑和委屈,可以暫時地“煙消雲散”,到第二天上班之後,還得再繼續忍耐。

實在忍不了時,龐立申會在自己的日記裏“硬氣”一把:“我絕大部分時候都是和稀泥的老好人脾氣,但到了關鍵時候,我的脖子硬起來,也還是可以不要命的,有什麽資格交代我做事?”

中年危機

某種程度上,“曾學”的種種心得,精確命中了中年男性的群體困境。

中年男人群體,是一個會更多地琢磨與升遷相關的問題的群體。這也與男女性別並不對等的職場處境緊密相關。中國新聞網曾經報道過一份針對職場女性的調查,結果顯示,有59%的男性在兩年內完成個人職業生涯的首次晉升,女性這一比例要低于男性10個百分點。

與此同時,尚有44%的女性表示截至目前自己從未獲得過升職,而面對這一狀況的男性比例僅爲31%,比女性低出了13個百分點。

與這一數據相佐證的是,72%的受訪者表示自己的直屬領導爲男性,只有28%表示領導爲女性。

這意味著,在晉升這個話題上,男性群體的受益人數更多,參與意願也更高——並不是女性群體不願意晉升,而是現實裏,她們往往缺少這樣的機會。這也是《曾國藩的中年突圍》《曾國藩領導力十二講》《曾國藩:又笨又慢平天下》這類書籍,能夠在中年男性群體中大量暢銷的原因之一。

甚至,就連“中年危機”這個詞,一度都成爲“男性專屬”。

比如,在“360百科”上,依然能看到這樣的解釋——中年危機,也稱“灰色中年”,一般高發在40到65歲之間的男性身上,還被稱爲“男人四十綜合征”。從廣義上來講,是指這個人生階段可能經曆的事業、健康、家庭婚姻等各種關卡和危機。

▲中年危機解釋。圖 /360百科截圖

另一方面,如今各類PPT彙報文化的泛濫,也加速了“曾學”的傳播。

而在過去那個溝通不暢、哪怕“八百裏加急”,書信也需要十天半個月才能往返的時代裏,掌握向皇帝科學的彙報方法,自然存在其必要性。

但如今,“曾學式彙報”,卻成了一些人明哲保身、向上管理的樣本。

而PPT的誕生,本意是爲了提高溝通效率。世界上第一份商業PPT來自于美國通用電氣公司,這是一份1958年的市場分析。其誕生的原因,本來是爲了更直接地表達關鍵內容。與過去的文字展示不同,其中運用了大量矢量圖標、數據圖表頁被使用、數據可視化等設計。

不過後來,大廠規模越來越大,架構越來越臃腫,“卷PPT”一度成爲許多打工人的陰影。每次彙報期一到,有人不得不花十幾個小時做PPT,各類大廠黑話,也在這些PPT中誕生、流傳。

比如,2022年,劉強東就在面向京東全員的“線下經營理念學習會”上說:“我被騙了。”原因是,他發現京東裏有一些中高層,專門用PPT、新詞欺騙他。

知乎上也有這麽一個問題“職場人,你們對PPT文化怎麽看?”,有人回答,PPT在職場中的作用實際上是“騙(P)騙(P)他(T)”。但另一方面,這有時候也的確有用,“周瑜打黃蓋,一個願打一個願挨。有人願意花時間打磨PPT,然後有人會很欣賞,的確遇到過看PPT來打績效的老板。”

所以,對于“PPT文化”,還有大廠人幹脆送了個外號,叫做“屎上雕花”。

爽文人生

而除了官場文化和彙報技巧,對于更廣大的普通中年男人群體來說,學習曾學,還是希望能夠像曾國藩一樣,獲得逆襲一樣的爽文式人生。

正如張宏傑在《曾國藩傳》裏寫:“曾國藩的智商平常,一個秀才考了七次;身體禀賦很差,一生與多種嚴重疾病相伴;出身也很平常,祖上幾百年都是平頭百姓……他通過不懈的個人努力,完成了脫胎換骨、超凡入聖的變化。”

▲曾國藩。晚清的軍事家、理學家、政治家。圖 / 視覺中國

一些人選擇從基礎學起,比如讀書。曾國藩一生喜歡看書,在晚年時對兒子曾紀澤說,他一生最驕傲的事,就是“無一日不讀書”。且讀書貴在堅持,且需遵循“讀書不二”,不讀懂上一句,不讀下一句;不讀完這本書,不摸下一本書。

所以,買書是第一步。

龐立申在廣東中山的一家五金加工企業工作,他是湖南株洲人,大學畢業後來到廣東,成爲一名粵漂。進了社會的這些年,在黑白倒班間“消磨時光”,慢慢“意識到這樣發展下去是會完蛋的”。他打算學些東西傍身,開始看《曾國藩家書》,自此開始了曾學的漫漫進修。

▲《曾國藩家書》。圖 / 豆瓣

龐立申尤其愛買書。買二手書,發現書封面上有塗寫,便不想要了,再買一本,“多少有點強迫症”。買新書,看了標題感興趣的就想加進購物車,一剁手就是三五百,買書買得甚至“能理解追星粉絲的心情”。

在龐立申床邊,疊了摞了三四十公分高的書籍,全是他隔三岔五地買來各個版本、新舊有別的曾國藩書籍:《曾文正公集》《曾國藩日記》等等,光是《曾國藩的正面與側面》和《郦波評說曾國藩家訓》這兩套書,就已經買了不下三次。

有時候,龐立申會因爲買了太多書,沒時間看,在日記裏反思,“要控制消費,看完手上的書再買”。也曾立下軍令狀,“一般的3天要看完,大部頭一周也要看完”。

不過,雖然書買得多,工作之外的多數時間,龐立申都放在了打遊戲、玩手機、看電視三件大事上。他痛心疾首地在日記裏悔過,立志要清空雜念,然後周而複始。

除了讀書,曾國藩還有一個習慣——寫日記。

如唐浩明評價的一樣,“寫日記是曾國藩脫胎換骨的開始”,許多曾學的追捧者都將堅持寫日記視爲日課,“以曾文正公爲榜樣,每天激勵自己自省自律”。在豆瓣曾國藩小組,貼吧曾國藩吧,隨處可見曾國藩擁趸的寫日記打卡,從日記的內容上來看,其中,絕大多數都是中年男人。

安徽人孫書成從2022年8月22日開始寫日記,將這項日課分爲鍛煉、工作、學習、進步、不足五個方面。他與龐立申有一樣的困擾,覺得自己沉溺于手機和遊戲,一周裏有一半的不足都提到這點。

只不過,寫歸寫,一年前日記裏提到的不足,一年後的日記裏依然沒有改變。

因此,對于相當一部分學習“曾學”的中年男人來說,這種學習其實是盲目和功利的。曾國藩真正的優點,恰恰在于對心中願景的堅持,以及腳踏實地走在自己認爲正確的道路上,寫日記、讀書,乃至彙報,都只是手段,而非終點。

與平庸和解

學習曾學,最後終究要有一個結果。

但很顯然,能獲得曾國藩式成就的人屈指可數,“曾學”的絕大多數學習者,最後依然會歸于平庸。而“曾學”對中年男人的魅力也在于此,它不光教人上進,還能教人和解。因爲,曾國藩早年爭強好勝,到晚年已經看透官場,中年男人不同的心境,都能在曾學中找到相應的對應。

中年和晚年,成爲理解曾國藩的分水嶺。

人至中年,陳盛時明顯地感覺到,像晚年時的曾國藩一樣,那個憤世嫉俗的自己消失了,“不想評價無關的事,也不想從外界尋找刺激。”

▲釣魚的中年男人。圖 / 視覺中國

前段時間,跟他同齡的同事獲得了提拔,他卻旁落,留在原地。他感到心中不平,想起曾國藩,他從湖南鄉下走出來,考了7次才上岸,祖上都是普通老百姓……每每想到這些,他能收獲一些寬慰,“覺得自己經曆的也不算什麽大事”。

而當時代給人的機會正在變少,階層躍升的通道逐漸關閉,中年的困境觸手可及,那麽,“家境平平”的曾國藩,和晚年對官場“心灰意懶”的曾國藩,成爲沒有資源、沒有背景、學曆平平的普通中年男人的寄托和出口。

陳盛把曾學形容爲“佛經”。他覺得,學習曾國藩,是一種“修行”,意味著“不停地成長、不停地精進、不停地磨煉自己”。

他准備學一輩子曾學。“我總得給自己找點轍。還有十幾年要往前走,當遇到一個困境無法解脫的時候,想想曾國藩,也不過如此,是吧?”

▲圖 / 視覺中國

而最爲信仰曾學的一批中年男人,則已經做好了按照曾國藩的教育方法,把曾學精神傳遞給自己的子女的准備。

學習曾學時,周錦傑的女兒正好從初中讀到高中。他發現,曾國藩父親對曾國藩要求嚴苛,“不完成一天的學習任務,絕不睡覺”,是在嚴格要求下,曾國藩成才立業。

所以,周錦傑從小也對女兒寄予厚望。中考時,女兒發揮失常,沒能考上最好的高中,他失望透頂,因此在女兒入讀高中後要求越發嚴格,經常大發雷霆,逼著她學不喜歡的數學,做不出的數學題一定練習到會做爲止。高一下學期開始,女兒漸漸産生了厭學情緒,去醫院檢查,患上了抑郁症。

父女的關系由此漸入冰點。眼見通過文化生考上好大學無望,高二時,女兒轉學美術,但那時無論是基礎還是身心狀態,都無法支撐她在美術上有個好成績。哪怕請了湘雅醫院的醫生,並且從此一一滿足女兒的要求,女兒呆在家裏,還是一句話不和父親說,傾訴的對象只選擇母親,經常把自己關在房間不出來,不吃飯。

周錦傑常常感到,“沒法回去了”。學習曾學的他終于開始後悔——是不是,如果當時自己不那麽嚴厲,現在就不是這個結果了?

(文中受訪者均爲化名)

每人互動

你聽說過“曾學”嗎?

文章爲每日人物原創

侵權必究

1 阅读:54

每日人物

簡介:輕商業,懂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