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收入3千萬索賠22億,美攝距離“知産流氓”還有多遠

電科技 2024-05-13 18:20:17

美國有一家人人喊打的公司叫高智發明(Intellectual Ventures),據說當年它要進入中國市場的時候,有國人還專門給有關部門打了報告,表示這家公司可能會嚴重傷害到我國的産業創新。

爲什麽會這樣?

因爲這是一家被業界稱之爲專利流氓(Patent Troll)的公司,它的盈利方式是通過手上“若有若無”的專利以訴訟的形式獲利,收取遠高于專利本身價值的授權費。

什麽叫“若有若無”?就是你說它有沒有專利呢,它有,但它不把這些專利落地成爲實際産品,盈利模式不是産品生産,而是打官司要授權費。

而且它訴訟的時機都比較巧妙,一般都以大公司發布新品或者要上市再或者面臨重大決策的時候恰逢其時地遞來一份訴訟。對于這樣的事情你能怎麽辦,是打這種短則數月,長則數年的官司重要,還是先解決自己的大事重要?

正常公司都不會于此糾纏,也正因爲此,幾乎所有的美國大公司都被這家高智發明的公司“惠顧”過,且大多以和解賠償告終。

不得不說,當初給有關部門打報告,警示高智發明公司的人確實目光高遠,因爲就在去年,這家公司已經開始把視線挪到了中國公司身上,包括TP-LINK、聯想、TCL在內的數家公司被其控告7起專利侵權訴訟。

和高智發明類似,一家名叫美攝的國內公司也想利用知識産權索賠賺錢,並盯上正處于風口浪尖的字節跳動,自己年收入只有幾千萬,一張嘴就是20多億。

衆所周知,在科技戰的前線,字節跳動的頭上正炮火隆隆。然而就在其于近日向美國聯邦法院提起訴訟,爭取合法權益的焦灼時刻,它還要同時應對來自同胞公司的背刺。

掐著表開打天價知産官司

美攝科技訴字節跳動的官司已經持續了三年,因爲涉及知名企業和極具想象力的索賠金額引發媒體關注。事情源自一名多年前在美攝工作過的字節工程師複用了自己當年寫的部分代碼,據媒體報道,涉訴産品與美攝的代碼占比不超過美攝整體的4%、抖音的0.8%。

工程師寫的代碼著作權屬于公司,按說美攝這官司打得理直氣壯。但從訴訟時機、索賠金額和輿論施壓等操作手法來看,美攝可以說是全面借鑒了“專利流氓”的訴訟策略,甚至青出于藍而勝于藍。

在2021年業界盛傳字節跳動將上市的消息期間,美攝在國內和美國兩地以掐著表般的精准時機分別提起了訴訟,僅國內的索賠金額就高達22.74億。一邊起訴,一邊還發公告進行輿論施壓。

除了起訴的時間點令人玩味以外,在起訴地點的選擇上,美攝也足夠用心,在美國選的德克薩斯州法院起訴。

蹊跷的是,Tiktok的注冊運營地並不在德州,美攝公司在德州也無實際經營。所以,這才有了後來該案從德州法院轉向加州法院的小插曲。

那麽,最初的起訴地點爲什麽是德州?一個令國人羞于提及的事實是:因爲德州對華一貫不友好。

2020年,因反華言論被中國政府制裁的美國聯邦參議員泰得·克魯茲(Ted Cruz)就是德州代表;而另一位代表德州的聯邦參議員約翰·科甯(John Cornyn)則提出,要求評估中國制造的起重機在德州港口和沿海地區的間諜風險。值得一提的是,這兩位參議員均強烈支持禁止字節跳動擁有Tiktok的法案。

有時候,看起來摸不著頭緒的事情,緣起就是這麽樸實無華,借洋人之手打擊同胞,看你答不答應給我20億。

三年多來,美攝科技就此在國內法院9次起訴字節跳動,其中6起已經有了一審判決。這6個案子美攝索賠了3.24億,但法院僅支持了其中的627萬元,支持比例不足2%。因爲對一審判決有異議,美攝發起了上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它卻主動將索賠金額降到了7900萬元,僅爲最初索賠金額的24%。

從3.24億到7900萬。如此劇烈的數字變化折射出美攝的何種心路曆程,恐怕只有美攝自己才知道了。

漫天要價式索賠,已進入官方關注和治理視野

美攝科技的産品一年授權費用爲35萬元人民幣,在其對字節跳動發起訴訟的前兩年,它的營收分別爲4000萬元和3000萬元,利潤則更低。但是它卻就此向字節跳動提出了超過20億的天價索賠。

實際上,據媒體報道,在美攝科技提起訴訟後,字節跳動曾多次與其進行溝通,希望可以支付授權費以達成和解,但美攝方面一直堅持天價賠償。

那麽,天價賠償到底行不行得通?已經一審判決的6案,從之前的索賠3.24億斷崖式降到7900萬,相信美攝自己是有所判斷的。

目前,字節跳動正在美國法院“硬剛”國會的封禁法案,在這個時候,很難說字節跳動有多少心力去應付這件“0.8%”代碼的案件。但是從美國過往的判決案例來看,誰勝誰負還絕無定論。

和美攝最初起訴字節的地點一樣。2019年中,美國Longhorn HD LLC公司在德克薩斯法院向華爲提起了專利侵權訴訟。但是到了年底,Longhorn的起訴就被法院駁回了,原因是它的行爲屬于專利權濫用。目前,全球對于知識産權的濫用都保持著高度的警覺。因爲它除了會增大大型企業的創新成本外,還會導致科研創新領域的寒蟬效應。一些專利公司因爲積聚了大量“若有若無”的專利,他們往往在實踐中充分利用專利保護範圍過寬、創新性不明顯、易被忽視等特點,針對大型科技企業提起大規模、高頻次專利侵權訴訟,企業爲了避免遭受惡意訴訟風險,可能在科研創新領域畏手畏腳,自我設限,因而難以充分發揮自身科技創新主體的作用。

當知識産權的惡意訴訟能夠帶來比具體經營更多的利潤時,一些原本還投入生産的技術公司也會慢慢向空殼公司轉型,從正常經營,變成依靠此前積累的知識産權索賠爲生。

Patent Freedom的數據顯示,從2009年至2014年,蘋果以 212 起訴訟成爲被“專利流氓”攻擊最多的企業,三星以 172 起訴訟位居第二,ATT 以 171 起訴訟位居第三,華爲和中興分別位居第二十和二十四名。

所以,不僅美國對于專利濫用訴訟有著極爲分明的態度,中國最高法對于這一現象的態度也十分明確,那就是“惡意訴訟還可能會導致跟風仿效,嚴重損害公平競爭的市場秩序,敗壞社會風氣,還擠占本就十分緊張的司法資源。”

最高人民法院知識産權法庭有關負責人曾表示,在知識産權領域的惡意訴訟,一般出于兩個原因:一是打擊競爭對手,二是爲了獲取超過其知識産權本身價值的賠償利益。他表示,“知識産權領域的惡意訴訟屬于較爲嚴重的不誠信行爲,對于對方當事人會造成影響企業股票的正常上市發行融資,可能會導致對方的産品不能上市或者是下架、滯銷,或者導致對方當事人被迫參加訴訟,付出相關的合理開支等這些直接損失。另一方面,也可能導致對方當事人商譽、發展機遇、市場領先地位等間接損失。”

此外,在産業界,專利公司的種種做法也是被嚴肅聲討的對象。在《嚴厲打擊“專利流氓” 保障創新企業正常經營的建議》中,格力集團董事長董明珠就明確指出,“專利流氓”是阻礙企業發展和創新的“絆腳石”,要嚴厲打擊。

對于此種現象,國內是怎麽處理的,一件案例可以提供參考。2018年初,李某某因涉嫌敲詐勒索罪,被上海市公安局浦東分局刑事拘留。起因就是他手握著數百項並未實際使用的專利去碰瓷擬上市公司,在得到和解費用後即撤訴。短短兩年時間裏,就以“專利訴訟之名行敲詐勒索之實”,獲利頗豐,最終落入法網。

法律當然會保護知識産權的合理權益,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如果想以此爲由進行超過實際價值的索賠乃至勒索,那無疑就是另一個故事了。

凡事皆有度,這個度,既是尺度更是法度。從技術公司走向知産流氓,這其中的距離有多遠,值得警惕和反思。

編輯:高明

0 阅读:29
评论列表
  • 2024-05-13 19:45

    支持國外抖音,抵制國內抖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