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告訴你,爲什麽父母會對子女偏心

布衣粗食 2024-04-17 15:38:23

俗話說:“人人心中有杆秤。”

我們拿起秤,去衡量父母,就會發現,自己總是被薄待的那個人,被偏愛的永遠是其他兄弟姐妹。

我們還固執地認爲,父母偏心,是家庭最大的內耗,甚至因此和父母反目,手足相殘。

東漢末年的曹操,依靠舉孝廉出仕,然後一步一步成了中原的枭雄。

家庭越來越富有,地位越來越高,但是兒女們並不買賬。

兒子曹丕,逼著曹植寫下《七步詩》:“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成爲了親人翻臉的佐證。

爲什麽枭雄也沒有辦法管好自己的家庭,也會偏心呢?看以下幾點,我們就找到了答案,也會知道如何化解偏心的內耗了。

01

看格局:父母對子女的愛,往往是一己之見。

“父母的格局,兒女的結局”,這樣的道理,我們非常清楚。

可是父母的格局到底有多大,能不能支撐起兒女的一生,就要設下一個疑問號了。

父母也許能夠考慮到三代人的出路,但是無法知道百年以後,社會是什麽樣子。那些能夠預測幾百年的人,多半是神話故事裏的人,或者是後人杜撰出的人,不真實。

曹操生于亂世,自己在中原立足,也拼命要統一天下,但是沒有成功。經過赤壁之戰,就不得不認慫了。

也就是說,曹操的格局,是有上限的。

如何疼愛兒女,曹操有自己的方法,盡量做到父慈子孝。

比方說,兒子曹沖發現一個小吏,因爲老鼠咬了馬鞍而害怕。果斷向曹操展示自己衣服上的破洞,還說是老鼠可惡。

曹操就坡下驢,赦免了小吏失職的問題,還點贊曹沖,很善良。

可惜的是,曹沖十三歲時就夭折了。

有一天,曹操看到曹沖的朋友周不疑,並沒有愛屋及烏,而是讓人暗殺之。曹丕爲其求情,曹操也無動于衷。

說起曹操,我們會想起他的一句名言:“甯我負天下人,勿讓天下人負我。”

非常明顯,曹操作爲父親,從自己的角度看問題多一些,從兒女的角度看問題,少一些。

甚至在很多方面,父母和兒女的溝通是不夠的。尤其是兒女還小的時候,父母居高臨下,認爲兒女不懂事,只要服從父母的安排就夠了。

兒女一次次服從父母,因此自己的訴求得不到滿足,因此認爲父母不愛自己。

02

看家業:父母的主業只有一份,不能顧全所有子女。

曹操從家業很大,但是能統領家業的人,就一個。

正如古人說的:“家有千口,主事一人。”

如何挑選繼承主位的人,是很多家庭的麻煩事。

古人創造了“嫡子”的說法,就是引導大家形成共識,把家業給嫡子。

但是嫡子是能人嗎?不一定。

在嫡子軟弱無能,或者早亡的情況下,家業又給誰去把持呢?這是父母很傷腦筋的事情。

曹操一開始,准備把位置讓給兒子曹昂。可是曹昂在征戰中意外身亡。

接著,曹操認爲,曹丕、曹植,都很不錯。也就引發了兩個兒子爭奪位置的內耗。

曹操認爲曹植才華橫溢,高一等。但是曹植後來,生活奢靡,不講規矩,讓曹操很失望。

當曹丕多次征戰,立下功勞之後,曹操就確定其爲繼承人。與此同時,曹植很傷心,更是借酒澆愁。

當然,曹操還有其他的兒女,但都沒有在繼承家業的後備人選之內。

父母是有難處的。不能把家業分成很多份,讓所有的兒女滿意。父母知道,家業分開了,也許就敗亡了。

現如今,我們的父母也面臨家業難分的狀況。

父母只有一套房子,一片果園;門口只有一棵大樹,一口井;家中只有一頭牛,一塊玉佩......給誰,都顯得不公平。

有兒女的家庭,看起來很完美。但是顧及到兒子娶妻,就顧不到女兒出嫁,甚至用女兒出嫁的錢,給兒子娶妻。都是家庭的隱痛。

03

看人性:父母也會自私貪婪,讓兒女很難受。

曹操有十幾個妻妾,多數有孩子。

俗話說:“三個女人一台戲。”這十幾個女人,戲劇就好難唱了。

每一個女人,都考慮自己的孩子多一些,覺得要自己的孩子繼承家業。曹操也確實發愁。

劉夫人,有孩子曹昂,由曹操原配丁氏撫養長大。曹操在丁氏的建議下,非常寵愛曹昂,但是曹昂意外身亡。

丁氏失去了養子,和曹操吵鬧不休,就離家出走了。

失去了丁氏,曹操把卞夫人定爲正室內。卞夫人生了曹丕、曹彰、曹植、曹熊,到底要把哪個兒子定爲繼承人,卞夫人有主張,曹操不得不聽。

因爲曹操妻妾成群,妻妾都有私心,因此兒女們都不能享受到公正的待遇。厚此薄彼,在所難免。

在一夫一妻制的今天,不存在幾個女人一起唱戲的情況,但是父親、母親都有自己的私心,也不能完全調和。

父親喜歡的人,不一定母親喜歡;父親私底下給誰錢,指不定母親要吵一架。反之,亦然。

也許,父母非常自私,把錢財都摳住,變成自己的養老錢,讓所有的子女,憤憤不平。

也許,父母老了,逼著某個子女給錢養老,其他子女在一旁看熱鬧。贍養父母的子女,內心很難受。

《史記》中說:“天下熙熙爲利而來,天下攘攘爲利而往。”

在利益之下,父母各自有私心,兒女也有私心,每個人都貪婪,那就肯定會打破心理平衡。

04

爲了持家,曹操發布了《諸兒令》:“不但不私臣吏,兒子亦不欲有所私。”

父母掏心掏肺,希望兒女過得更好,但是兒女並不領情,爭鬥無法避免。

再好的家庭教育,再厲害的父母,都不會讓兒女都滿意。

既然偏心是客觀存在的,那麽我們就要積極面對,學會化解內部矛盾。

其一,學會靠自己,而不是靠父母的家底,獨立的人,最優秀。

其二,減少兄弟姐妹的交往,保持距離,各自安好。

其三,孝不比兄,盡己所能地對父母好,別問其他兄弟姐妹給了父母什麽。

其四,不翻舊賬,學會忘記,引領自己的小家庭,朝前走。

我們都期待,家庭和睦,但是親人之間的愛,無法真正做到“半斤對八兩”,只能做到“胸無城府天地寬”。

作者:布衣粗食。

關注我的文字,走進你的心靈。

文中配圖來源于網絡。

0 阅读:74

布衣粗食

簡介:關注我的文字,走進你的心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