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介石微操遭慘敗,甩鍋薛嶽,臨陣換將顧祝同,粟裕直歎壓力大減

從安看曆史 2023-03-28 13:48:04

蔣介石全程微操萊蕪戰役,卻被我軍在僅僅9個小時內殲滅超6萬人。氣急敗壞的蔣介石先將王耀武罵了個狗血淋頭,怒斥其濫用李仙洲導致戰敗,然後將與此戰毫無關系的薛嶽拖出來一頓痛斥。隨後,薛嶽便被撤職,由顧祝同接替,統一指揮華東戰事。

全程下來,蔣介石將責任推了個幹幹淨淨,反倒是薛嶽,莫名其妙被背了一口黑鍋,職務也被罷免。不過,看到這種局面,粟裕還是很開心的。畢竟,比起薛嶽,一向求穩的顧祝同可是好打太多了。

事實上,蔣介石一直就不信任薛嶽,他甚至在日記裏評價道:“薛伯陵(薛嶽字伯陵)忘恩負義,是白崇禧第二。”而薛嶽對蔣介石也是深感不滿,直歎蔣介石的天下越打越小。其實,從資曆上看,薛嶽卻並不比蔣介石低。

1909年,薛嶽進入同盟會,1914年時加入了中華革命黨,2年後考入保定軍校第六期,並在畢業後成爲大總統警衛團第一營營長。多次作戰中,薛嶽給孫中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是最早追隨孫中山先生的革命者之一。

但是,上位後的蔣介石對薛嶽卻是極度不信任,原因也是衆所周知——薛嶽是粵系出身,不是蔣介石最爲看重的所謂的“嫡系人馬”。因此,蔣介石在對待薛嶽的態度上一直都是邊使用邊打壓。受此待遇的薛嶽自然也是相當惱火,所以對蔣介石也是抗從參半。

1929年後,反蔣戰爭連綿起伏。窩火已久的薛嶽也加入了李宗仁部,開展反蔣鬥爭。然而,由于負傷,薛嶽不得不回到香港休養。

3年後,蔣介石發動了第五次“圍剿”。相比國軍其他將領,薛嶽的軍事才能確實更加出衆,因此,蔣介石給薛嶽發了電報,邀請他回來擔任第5軍軍長。

蔣介石的這個決定無疑是有效的。薛嶽的回歸給我軍帶來了慘重的損失,而他也是唯一一個追著我軍走完了整個兩萬五千裏長征的國軍將領,其毅力之強,令毛澤東也是笑歎:

“有勞伯陵兄遠送。”

憑借這一次的優秀表現,薛嶽獲得了蔣介石的暫時性肯定。1937年5月,薛嶽被任命爲滇黔綏署主任兼貴州省主席,兩人的關系也得到一定的緩和。

不過,這並沒有成爲薛、蔣之間的轉折點。薛嶽極度厭惡後方幹涉甚至替代前線將領指揮作戰,但蔣介石最喜歡的,就是遠程指揮玩微操。這也是兩人之間一個尖銳的矛盾點,薛嶽會拒絕執行不靠譜的命令,而蔣介石則只喜歡聽話的人。

如果不是因爲薛嶽拒絕了蔣介石的撤退命令,第一次長沙會戰還未必能打贏。

但是,這種有能力、有戰功,卻不是自己“嫡系”的人,蔣介石勢必會進行打擊。因此,在抗戰結束後,深知自己位置的薛嶽在受降後就離隊前往上海居住,想著從此不問戰事,平靜生活了。

但是,內戰的爆發卻將這份平靜再次打碎。

面對日益強大的共産黨,蔣介石自然不會放過薛嶽這種軍事能力出衆的人。因此,蔣介石給薛嶽發去電報,任命他爲山東省主席兼濟南綏靖主任。然而,擺脫蔣介石的薛嶽並不想再次跳入火坑,因此直接拒絕了。

吃了閉門羹的蔣介石再次來請,這次派了陳誠當說客,讓陳誠親自上門請薛嶽出山。陳誠先後給薛嶽報出了陸軍總司令以及海軍總司令的職位。從未打過海戰的薛嶽哭笑不得,再次婉拒。

然而,這次蔣介石是鐵了心要來拉薛嶽下水。于是,第三次蔣介石親自將薛嶽召到了南京。而這一次蔣介石的理由,薛嶽也無法再推脫了:

“你以前打過共産黨,一旦他們過江,你安有完卵?”

這個理由讓薛嶽不得不仔細思考。早在土地革命時期,薛嶽就已經與我黨有過矛盾了。一旦中國被我黨全線解放,他不得不仔細考量他的結局。而且蔣介石已經親自來說,薛嶽也沒有推辭的余地了。

就這樣,薛嶽接任徐州綏靖公署主任,開始著手淮海地區的戰鬥部署。

身爲一代名將,薛嶽的指揮能力確有其長處。之前,粟裕在江蘇打出了七戰七捷的奇迹。薛嶽來後,國軍就對我軍發動了瘋狂進攻,我軍主力被迫後撤,華中解放區幾乎喪失殆盡。雖然現在有觀點質疑薛嶽的軍事能力,但不得不說,他的到來在戰爭初期給我軍帶來了極大的麻煩。

爲了抵抗薛嶽的大肆進攻,陳毅和粟裕二人合流,組成了一支空前強大的部隊。此後,我軍才開始在戰場上慢慢變被動爲主動,進而改變整個華東戰場。

也正是在與粟裕的對抗中,薛嶽原本還算出衆的指揮能力慢慢在粟裕對比下顯得泯然衆人,甚至被認爲“不再會打仗”了。

爲推進戰局,薛嶽希望能在山東戰場對我軍發動總攻,開啓決戰,從而將我軍徹底封死在黃河北邊。國軍第26、51、59、77師全面向魯南推進,最快的26師距我軍山東根據地的中心城市臨沂僅僅只有幾十裏,成爲國軍突出部。

26師是一支美械主力師,擁有1支快速機械化部隊與2個美、日式坦克混裝的裝甲團。其名義指揮官爲蔣緯國,但實際上前線指揮的是馬勵武。

手握衆多精良裝備的馬勵武並沒有將我軍太放在眼裏,但他也意識到了自己的位置過于靠前,容易被我軍切割圍殲。出于謹慎,馬勵武請示薛嶽,希望能後撤一段距離。但薛嶽拒絕了這一請求,反而命令馬勵武就地堅守。

正是薛嶽的這一命令讓我軍找到了圍殲26師的機會。戰機稍縱即逝,陳毅、粟裕當即調動27個團的優勢兵力,悍然強殺26師。

1947年1月2日,山東野戰軍在向城地區神兵天降,最速包圍了26師,並發動強攻。此時的馬勵武還在享受新年夜的京劇,突如其來的變故讓他頓時手足無措。在沒有有效指揮的情況下,26師陣腳大亂。

好不容易反應過來的馬勵武忙亂地下令讓坦克掩護大部隊撤離。但許是天意如此,新年夜突降狂風暴雨,不僅卡車、坦克陷入泥濘,就連想來支援的飛機也無法升空。

得此良機,我軍激戰4個小時,全殲26師超3萬人。26師大部分裝備都被我軍繳獲,大大增強了我軍的重火力與裝甲戰力。爲了慶祝這一勝利,陳毅還專門作詩2首:

“快速縱隊走如飛,印緬歸來自鼓吹。魯南泥濘行不得,坦克都成廢鐵堆。”

——《魯南大捷》(其一)

“快速部隊今已矣,二十六師汝何爲?徐州薛嶽掩面哭,南京蔣賊應淚垂。”

——《魯南大捷》(其二)

得此一敗,蔣介石怒火中燒,將全部罪過甩到了薛嶽頭上:

“……此乃伯陵指揮錯誤,對戰車重砲皆置於最前方突出部,且其時甚久,此無異送精械于匪部,違反戰術原則所致也……”

魯南之敗,薛嶽確實罪不可辭,但如果說全都是薛嶽的責任,那也言過了。前文提過,薛嶽乃粵系出身,而在此戰中,薛嶽手下的部隊全都不是自己的部隊,指揮起來也是困難重重。

26師被我軍圍殺時,薛嶽曾命77師去救。但是77師不僅沒有去,爲了保存實力反倒還放棄陣地主動撤退。萬般無奈之下,薛嶽也只得看著精銳被強殺而無能爲力。

除了蔣介石之外,國軍其他將領也開始質疑薛嶽,要求懲罰薛嶽。因此,蔣介石也就順理成章的將不是嫡系又連吃敗仗的薛嶽給拿了下來。

之後,蔣介石再次起兵50萬。國軍被分爲南北兩部。南部爲主攻的歐震兵團,率領1個軍和7個整編師,分3路殺往我軍根據地中心臨沂;北部爲助攻的李仙洲兵團,率領7個整編師前往萊蕪、新泰一線,切斷我軍後路。

對這場“雪恥”之戰,蔣介石極爲重視,他甚至親自飛往徐州,現場“指示作戰”。

歐震兵團相當謹慎,前進相對較慢,遇阻即停,7天才前進了不到70裏,而李仙洲兵團的進展則相對較快。

國軍兵臨城下,陳毅和粟裕也開始著手布置戰術。針對國軍兩路人馬進度不一的現狀,陳、粟決定來一波“明修棧道,暗渡陳倉”:

讓陳士榘帶著2個縱隊裝成主力大部隊,作勢死守臨沂。作爲補充,粟裕還讓地方部隊在西部的運河明目張膽的修築浮橋,佯裝是“守不住城就過橋撤退”的假象。

而陳毅、粟裕帶領7個縱隊的真主力,秘密圍殺跑得快脫節的李仙洲兵團。

在我軍的“拼死抵抗”之下,歐震兵團輕松拿下臨沂。剛親自出手就獲取如此“巨大的”戰果,這讓蔣介石得意不已,認爲自己的戰略完全成功了,並仔細分析道:

“我軍在臨沂搜出重要武器,可知敵軍之撤退臨沂,並非有計劃之行動也!”

不過,蔣介石看不清,不代表國軍都看不清。王耀武就從輕松攻占臨沂這件事中嗅到了微妙的危險,判斷出這應該只是我軍的疑兵之計,火速越過蔣介石向李仙洲發報,讓其盡快後撤。

但是,蔣介石不允許有人質疑他的判斷,爲了保證讓李仙洲執行命令,他甚至直接用飛機給李仙洲部空投命令,強令其回防,同時勒令王耀武必須繼續執行預定計劃。

而此時從空軍傳來的我軍正在修建浮橋的情報更是堅定的蔣介石對自己判斷的信心。

得到王耀武提醒的李仙洲兵團本來都已經撤了,結果被蔣介石一紙手令直接頂了回去。來回整整3天,讓我軍有充足的時間將李仙洲圍成包子。

2月23日,我軍7個縱隊同時向李仙洲發起進攻。僅僅9個小時,李仙洲手下7個師就被我軍圍殺一空,超6萬人的部隊全軍覆沒。

此戰由蔣介石全程遙控指揮,甚至做出了空投手令這種操作,但最終卻被我軍打得慘敗,這實在是把蔣介石的臉按在地上摩擦。在戰後總結時,蔣介石暴跳如雷以至青筋暴起,大罵不止。

當然了,蔣介石是不會錯的。因此,他將所有的罪過推給了手下,而第一個被罵的,就是王耀武。蔣介石怒罵王耀武識人不清,竟然讓李仙洲來當指揮:“你不知其人不能用而誤國至此!”

而後,已經被拿下、與此戰毫無關系的薛嶽居然又被拖出來罵了一頓,被蔣介石怒斥爲“不會打仗、指揮無能”,甚至公然稱:“全國戰場,薛嶽打得最差!”

隨後,蔣介石將薛嶽從徐州綏靖主任的位置上拿下,並讓顧祝同接任指揮華東地區。一直到海南戰役前,薛嶽再也沒能掌兵參加任何一場戰役。

看見這一意想不到的變數,粟裕高興的直拍大腿:

“顧祝同向來是我軍的手下敗將,反倒是薛嶽用兵更果斷些,這樣撤換指揮官,最後無疑是會崩潰的!”

而現實走向也確實如同粟裕所言。顧祝同上位後,國軍敗的更加迅速,當我軍在淮海戰役中殲滅國軍55萬主力後,國民黨也就注定無法轉變了。

1949年10月,薛嶽被啓用防守海南島。但就算如此,蔣介石依舊不信他,各種防備他擁兵自重。面對韓先楚的猛攻,薛嶽並沒有能擋住,最後逃亡台灣,過上了被蔣介石監視的生活,直到1998年,薛嶽以102歲的高齡去世。

0 阅读: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