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付費式旅遊産品,不能從“餡餅”變“陷阱”|新京報快評

新京報評論5 2024-03-14 22:50:20
消費者“囤旅遊”也要避免掉進“預付消費陷阱”。

▲資料圖。圖/新華社

文 | 戴先任

在價格合適時,提前購買機票、門票、住宿等,有利于節省旅行開支,消費者也能從中感受省錢的快樂。

但據工人日報報道,有的低價囤購的旅遊産品因使用條款不明晰,導致出行體驗受到影響。此外,臨時加價、出行限制等不確定性因素也容易影響“囤旅遊”消費者的出行體驗。

對消費者來說,提前“囤旅遊”較平時更劃算;對商家而言,發售旅遊預售品也有多重利好。比如,預售有利于旅遊公司“回血”,在淡季儲蓄“冬眠”的資本,待到旺季時才能更好“滿血複活”。而發售旅遊預售品,也是品牌傳播的契機,有利于擴大品牌認知。

從這個角度看,“預付費式旅遊産品”現象的出現本是令各方皆大歡喜的事情。但現實卻並非如此。從報道看,現實中,一些商家往往“誠意”不足,讓産品的效能大打折扣。

比如,有的低價囤購的旅遊産品因使用條款不明晰,導致出行體驗受到影響;有的預售券很難退款或兌現;一些商家會附加一些條款,且附加條款會標注在容易被消費者忽視的地方;有的旅遊公司後期還會出現負責人失聯、公司人走樓空等現象,讓消費者交的錢打了“水漂”……這些現象困擾著消費者,給消費者帶來了不少煩惱。

一個相對普遍的現象是,近年來,預付費消費侵權糾紛愈演愈烈,因此,旅遊業等行業商家針對消費者推出預售産品時,消費者顯然要防範預付費消費風險。同時,也要避免相關産品打著預存越多、優惠越多的幌子將消費者當成韭菜盡情“收割”。

概言之,預付費式旅遊産品不能由“餡餅”變“陷阱”,消費者“囤旅遊”也要避免掉進“預付消費陷阱”。

對此,需要消費者持續增強防範意識,不要被低價、贈送物品等內容忽悠。對待相關産品要始終抱持謹慎態度,盡量選擇一些“臨近”“小額”的預售産品,並仔細閱讀相關條款,盡量選擇可靠的商家,避免被坑。

同時,消費者不妨按需“囤旅遊”,不要貪圖便宜,囤一些可能連自己都並不感興趣的旅遊目的地的機票、門票等。而消費者在權益受損後,也要積極維權,通過法律渠道及時維護自身權益。

另外,監管部門也要爲“囤旅遊”保駕護航,加強對“預付費式旅遊産品”的監管力度,規範旅遊預售業務,督促旅行公司規範經營,提高違法違規成本,防範無良商家渾水摸魚。

說到底,不能讓消費者“囤旅遊”遭遇“消費陷阱”,讓“囤旅遊”變成“竹籃囤水一場空”。而這,需要各方共同努力營造良好的消費環境。唯有填平各種“消費陷阱”,才能讓消費者“囤旅遊”能“囤得放心”,進而促進行業健康發展。

撰稿 / 戴先任(職員)

編輯 / 馬小龍

校對 / 李立軍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