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年,17歲未成名的童星帶母親逃離家暴繼父魔爪

鳳凰衛視 2024-05-09 15:11:01

上世紀五十年代末,留著時髦夢露卷發的單親媽媽卡羅琳在離婚後帶著小兒子托比踏上了前途未蔔的西行之路。

《男孩的生活》劇照

他們的破車一路抛錨,會報廢在哪裏不知道。

他們的目的地一直在變,最後在哪裏落腳不知道。

《男孩的生活》劇照

雖說是“流浪”,但成年後的托比在回憶錄中將這段時光描繪爲充滿著“向往自由”的喜悅。

但是當然了,無家可歸的日子又怎麽可能是一切順利的。

《男孩的生活》劇照

卡羅琳絞盡腦汁“發大財”養活她和托比,但現實是當時閉塞的中西部還沒有什麽靠譜的工作機會留給“抛頭露面”的女性,她只得委身于那些以愛爲名接近她實際上卻是貪圖她美色的“男朋友們”。

《男孩的生活》劇照

而在學校上課的托比也不怎麽老實,“遲到早退、打架鬥毆、滿口髒話、被叫家長”這樣的流程不知道上演了多少次。

《男孩的生活》劇照

終于,不堪重負的卡羅琳決定要找一位新的丈夫,或許一個安穩的家會讓她和托比的生活重新回到正軌。就在這個時候,卡羅琳遇見了單親爸爸德懷特。

《男孩的生活》劇照

德懷特的條件不算好,他出身于貧窮落後的小鎮康克裏特,家裏有好幾個仍未成年的孩子。

《男孩的生活》劇照

但他有一份穩定的收入,還有一座大房子,最重要的是,他和之前那些純粹騙色的男朋友們不一樣,德懷特是真心實意地想要娶卡羅琳做太太。

《男孩的生活》劇照

追求卡羅琳的那些日子裏,德懷特對她極盡殷勤,每次見面都帶一束鮮花討她歡心。

《男孩的生活》劇照

對于托比,德懷特也是極盡討好,做出一副對這孩子“視若己出”的慈父模樣。

《男孩的生活》劇照

但真當卡羅琳答應了他的求婚,一切就都變了樣。

對于托比的年少任性,德懷特再沒半點包容。在他的家裏,所有人都得聽從他這個“一家之主”的指令,沒人有說“不”的權利。

《男孩的生活》劇照

以前這條規則只針對他的親生孩子們,現在,卡羅琳和托比也得對他絕對服從。

托比痛恨這個動不動就對他拳腳相加的繼父,也對“無法鼓起勇氣再出走一次”的母親失望透頂。

就在這個覺得人生無比糟糕的時刻,托比認識了一個和他一樣“怪胎”的同學阿瑟——一個被周圍人戲稱爲“娘娘腔”的同性戀者。

《男孩的生活》劇照

托比與阿瑟不打不相識,卻很快因爲感受到對方身上的相似性而成爲朋友。

托比相信自己值得過上更好的生活,而阿瑟也相信逃出這個閉塞的小鎮後他會得到尊重,兩人懷著相同的“逃離”的願望。

《男孩的生活》劇照

在德懷特的成年子女們離家上大學後,托比意識到外出求學是唯一改變命運的可能。

他的成績或許不足以申請大學,但是總可以先試試預科學校,畢竟他的親生父親和兄長都曾就讀過預科課程。

《男孩的生活》劇照

在阿瑟幫忙“美化”成績單的助攻之下,托比申請了很多所預科學校,收到了無數拒信,但最終獲得了賓夕法尼亞州希爾學校的錄取以及一份豐厚的獎學金。

托比最終帶著母親離開了那個閉塞的小鎮,離開了那個醜惡嘴臉的繼父,離開了那些曾給過他一絲溫暖但自己卻沒能鼓起勇氣逃離的人們......

《男孩的生活》劇照

離開意味著接納改變、擁抱未知,也許未來的路上還有艱難險阻,但勇于改變的人,才配過上更好的生活。

《男孩的生活》是一部上映于1993年的美國傳記成長劇情片,由邁克爾·卡頓-瓊斯執導,根據作家托比亞斯·沃爾夫的同名回憶錄改編而成。

《男孩的生活:一本回憶錄》30周年紀念版圖書

本片的主演爲當時17歲尚未成名的“小李子”萊昂納多·迪卡普裏奧和好萊塢老戲骨羅伯特·德尼羅,這是他們的首次大銀幕合作。

《男孩的生活》劇照

德尼羅當時曾盛贊這個初出茅廬的小童星極具天賦,未來可期。

《男孩的生活》劇照

果然,4年後,迪卡普裏奧便在名導詹姆斯·卡梅隆執導的《泰坦尼克號》中大放異彩,成爲世界級的巨星。

《泰坦尼克號》劇照

相互欣賞的兩人後來又在《馬文的房間》(1996)、短片《試鏡》(2015)和不久前獲第96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影片”提名的《花月殺手》(2023)中貢獻了精彩對手戲。

《花月殺手》劇照

至于片中的原型主人公托比亞斯·沃爾夫也的確因爲自己的勇氣和才華,在逃離繼父之後過上了更好的生活。

他的年少時光比電影中所描述的更爲坎坷。

沃爾夫出生于阿拉巴馬州伯明翰,根據他的親生哥哥傑弗裏在1979年所撰寫的回憶錄《欺騙公爵:關于我父親的回憶》(The Duke of Deception: Memories of My Father),他們的父親是一名航空工程師,但同時也是一名病態的騙子。

回憶錄《欺騙公爵:關于我父親的回憶》

從小被教導信奉天主教的兄弟倆直到成年後才知道父親原來是一名猶太人。

沃爾夫的父母在孩子們很小的時候就分開了。哥哥比沃爾夫大七歲半,和父親住在一起。

而沃爾夫則由母親帶著移居佛羅裏達州、猶他州和華盛頓州,在顛沛流離中成長。

童年沃爾夫與母親

10歲時,沃爾夫以作家傑克·倫敦的名字爲自己改名爲“傑克”。

他是一位狂熱的讀者,崇拜倫敦、歐內斯特·海明威、喬治·奧威爾和安東·契诃夫等作家。他很喜歡寫故事,但很可惜,他的寫作天賦並未在電影中得到呈現。

沃爾夫曾說,“我過去常常爲我的朋友寫文章,但我從來沒有真正把我讀到的東西和我正在寫的東西聯系起來,直到我上高中一年級時,有一天我的一個朋友對我說,‘你應該成爲一名作家’,這個想法擊中了我。”

爲了逃離小鎮和繼父,他考取了位于賓夕法尼亞州波茨敦的著名學院希爾學校。

他很喜歡這所學校,但卻因爲數學成績不及格而被開除,這段經曆也成爲他首部小說《老學派》(Old School,2003)的靈感來源。

小說《老學派》

在船上爲謀生而短暫工作後,沃爾夫于1964年加入美國陸軍。他花了一年時間學習越南語,然後在越南擔任傘兵。

這些經曆催生了他的第二本回憶錄《在法老王的軍隊中:失落的戰爭回憶》(In Pharaoh's Army,1994 ),該書入圍了國家圖書獎的決賽。

回憶錄《在法老王的軍隊中:失落的戰爭回憶》

退役後,他成功入讀牛津大學赫特福德學院,並在那裏獲得了英語專業學位。

1975年,他獲得斯坦福大學英語碩士學位,並獲得華萊士·斯特格納創意寫作獎學金。與此同時,他在一所天主教男子學校兼職服務員、守夜人、高中教師,並在水門事件期間擔任《華盛頓郵報》記者。

1980年至1997年間,沃爾夫在紐約雪城大學任教。小說家理查德·福特和短篇小說作家雷蒙德·卡佛是他的好朋友和同事。

1997年後,沃爾夫轉到斯坦福大學教授英語和創意寫作,並擔任人文與科學學院教授。

他一直認爲,一旦賺到了足夠的錢,就會放棄教學而只從事寫作,但實際上他很享受與其他作家還有熱愛文學的人生活在一起。他無法像塞林格那樣生活,把自己封閉起來。

他需要這種思想上的交鋒,也樂意幫助年輕人去發展他們的作品。

作爲作家的沃爾夫以其短篇小說集、長篇小說和回憶錄而聞名。他曾獲得過美國筆會/福克納小說獎、雷亞短篇小說獎、三項歐·亨利獎、兩項國家藝術基金會創意寫作獎金,以及巴拉克·奧巴馬總統頒發的2014年國家藝術獎章。

沃爾夫從奧巴馬手中接過國家藝術獎章

不僅學業、事業成績斐然,沃爾夫也擁有了一個屬于自己的幸福家庭。沃爾夫于1975年與妻子結婚,他們育有兩子一女。

沃爾夫與妻子凱瑟琳

沃爾夫永遠感激十多歲時勇敢的自己還有母親做出的“出走”榜樣。

如果當初沒有拼命掙脫小鎮的束縛,如今的他或許還在康克裏特自怨自艾,或許像繼父一樣用施加于他人的暴力宣泄自己的無能、懦弱與不幸。

來源:鳳凰衛視電影台

編輯:福爾魔歌、Remi

0 阅读: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