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重型武裝直升機悄然亮相,是存在需求迫切,還是源于思維慣性

劉曉非 2024-03-25 09:54:43

這幾天,一段國産新型武裝直升機的視頻和幾張照片引起國內外不少軍事分析人士的關注和討論,國內很多媒體認爲,這種目前被網上稱爲直-21的重型武裝直升機,從外形上還真有點海納百川。它的頭部電子設備的布局,看上去有點近似俄羅斯的米-28浩劫的風格,駕駛員座艙就不是武直-10那樣的歐洲風格,更像美國的阿帕奇,有人評論說後座飛行員的前向視野貌似被嚴重遮擋了,這其實倒不是問題,因爲使用混合現實技術,飛行員的頭盔顯示器上已經完全能夠提供全向視野,甚至看到腳下地面圖像。從側面看,從機身到尾梁的過渡更類似美國黑鷹,或者中國的海軍型直-20,而不是解放軍陸軍航空兵已經大量使用的直-20。

由于海軍型直-20出現更晚一些,所以直-21的特征似乎說明,解放軍已經更傾向于新的尾梁設計。尾部的設計,和直-20一樣,有些類似美國黑鷹。從仰視角度看,機身比武直-10當然要寬一些,不過還是比直-20苗條,如果我們看看當年美國人用黑鷹直升機改出來的S71攻擊直升機樣機,這一點也挺相似的。所以,網上針對這種混合風格,已經給直-21起了很多外號了,由于不太好聽,我就不轉述了。其實按照解放軍現在習慣,武裝直升機的外號,可能還是要從水泊梁山好漢的名號裏選一個的。

圍繞直21,還有一個爭論值得我們保持觀察有人覺得,重型攻擊直升機的價值已經被各種無人機大幅度壓縮,有人覺得重型攻擊直升機的需求還很迫切,不然不會去研制的。這涉及技術發展對未來戰爭樣式的影響,所以現在下結論誰一定是錯的誰一定是對的,爲時過早。不過這不妨礙各方進行學術爭論,以後幾年中,應該有機會看到戰場上實際表現,和發展趨勢到底是什麽。

從直-21的設計風格,其實也不難看出,相關單位還沒有形成自己的思想風格,而是用看到的各種元素進行組合,先進性方面恐怕就談不上多少優勢。這有可能導致直-21在作戰使用上,與直-10相比難以形成明顯差距。這也說明,對戰爭樣式和武裝直升機的理解,也是停留在以阿帕奇、米28爲代表的時代中。從研制時間看也是如此,既然直-21已經飛上天,說明它從立項到現在,研制過程也該有10年左右了。那麽設計思想肯定是在10年前確立的。當時沒有多少人意識到無人機對裝甲目標的威脅能發展到今天這個程度。2021年10月,我說過俄烏一旦開打,無人機會讓俄羅斯沒法發揮裝甲力量優勢,當時多數人也是堅決不信的。而這兩年俄烏戰爭顯示了無人機的價值和武裝直升機的尴尬之後,直-21也基本成型了。美國前一段時間宣布放棄的先進武裝直升機研制計劃,也是考慮到無人機的發展,讓直升機作用淡化了。國內外各種察打一體無人機和無人直升機大量湧現,兩架金鷹500的攜彈量足以和直-21相比,性價比就比直-21高多了,所以直-21有可能就是一種慣性思維之下的成果。

另一種可能就是,我們對未來戰場上電子對抗能夠在多大程度上幹擾無人機執行任務,還打著一個問號,所以要用一個有人駕駛的直升機兜底,讓自己能夠兩條腿走路。

其實,2016年在第三屆中航工業杯國家無人機大獎賽上當評委的時候,我還是看到了某單位的高速直升機模型,試飛的時候要是沒側翻摔壞,按說還是可以拿個獎的。

1 阅读:276
评论列表

劉曉非

簡介:兵家之小事,可決大國成敗。兵家之大事,需計微末得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