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曆史上父子名將:父親一戰封神,兒子一戰卻背負千年罵名

南笙舞娛 2024-05-14 06:15:28
前言

俗話說“打虎親兄弟,上陣父子兵”這句話並不是空穴來風,曆史上有很多這樣的名將。

趙奢抓住了機會,一戰成名,而趙括卻因爲冒進背負了千年的罵名。

父子兩人的成功和失敗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究竟是什麽原因造成這種情況的?

趙奢

趙奢在劣勢中贏得了三場的戰役,相當于扭轉局面,以少數的人戰勝了多數,自然是有資格獲得表揚的,趙奢爲什麽會一戰成名?而且一直追溯到阏與之戰。

自從秦相範雎制定了“遠交近攻”的策略後,秦國就開始向韓國和魏國兩個地方靠近,盡管趙國離秦國還是非常遠的,但是也在範圍內,然而地理位置相鄰的韓國和魏國屬于三晉,趙國同時也成爲了秦國吞並韓魏領土的阻礙。

公元273年的時候,秦國奪走了趙國的三座城池,趙國想要尋求和平解決的方式,並且願意將自己的兒子作爲交換的籌碼,來彌補三座城池。

秦王當然是欣然接受了,但是“遠交近攻”的策略,讓趙國拿下了攻擊的目標,再加上本來趙國就比較的彪悍,繼續內耗肯定會是自損,等于是便同意了。

求和誰知道簽訂協議後,趙惠王突然卻變卦了,秦王當時非常的生氣,竟敢玩弄手段,決定再次開啓戰爭。

秦王派胡陽前往攻打臨近趙國的土地,看到了阏與失陷,趙王可以說是十分地難受,他第一個想到的就是廉頗,但是廉頗認爲自己的國家是難以戰勝秦國這麽大的強國。

于是廉頗就明確告訴了趙王這次的路程十分的遙遠,道路也是十分的危險,沒有辦法進行及時的救援,秦王當時很難受。

趙奢提出來了一個狹路相逢勇者勝,在當時可以說很多的戰士已經失去了信心,但是聽到這句話還是給了趙軍很多的信心,趙王想著讓趙奢前往進行救援,趙奢十分地高興。

趙奢曾經是在部門當中負責收稅,所以屬于比較低微的官員,盡管地位非常的低微,在提自己這個意見的時候,可謂是具備了很大的勇氣。

在平原郡府邸的強制收稅事件當中,趙奢處決了9名平原君手下官將,可謂是沒有給巧君國務卿留一點點顔面。

平原君身爲趙惠王的弟弟對于趙奢這種行爲也是十分的生氣,平原君也是趙國的重要臣子,地位可以說是十分的高的,但是趙奢還是斬殺了封君府邸的部下將軍。

平原君當時非常地生氣,想要立刻將趙奢殺死,但是趙奢在面對平原君的時候,趙奢表現得也是絲毫地不畏懼。

最終平原君還是被說服了,因爲平原君也知道自己的利益和國家的利益是相連的狀態,于是平原君也不生氣了,也給趙奢升官了,趙奢成爲了全國賦稅的主管,從那以後,趙衰行事算是非常地得心應手。

趙惠文王一九年的時候,帶領著軍隊前來討伐麥丘,趙軍也是屢戰屢敗,廉頗出兵卻被困在了阏與武安兩地。

說了出門在外要十分的謹慎,以防攻守的人,而趙奢卻一直沒有采取行動,並且在近距離邯鄲三十裏的時候走走停停。

部分士兵也是非常的疑惑,紛紛請求诏令趙奢下命令,一個軍人先提出來要求說我們可以先救武安的,這個人立刻就是被趙奢給殺死,從此以後無人再敢隨意提出建議。

《史記·廉頗蔺相如列傳·趙奢》原文及翻譯

在面對很多的人嘲笑的時候,趙奢不會理會他們,放平了自己的心態,按照當時的計劃,派人打到了秦軍的內部,秦軍當時還以爲趙國的軍隊已經無力抵抗了。

秦軍的將士們也比較地松懈,然而就在松懈的這幾個時候,趙奢僅用了兩天一夜的時間就抵達了前線。

到達目的地後,趙奢也是趕緊按計劃行事,繼續增兵,許曆也是站出來說秦軍如果再要侵犯,我們可能會遭受失敗。

面對許曆的勇敢提出的這一建議,趙奢也是感同身受,于是就讓許曆觐見,許曆一來便提出來了一定要對秦軍高度的威脅,否則趙軍可能還會承擔失敗的後果。

趙奢有很大的洞察力,然後也比較心虛,聽取了許曆的意見,後來又提出了趙軍務必奪回北方高地的優勢,取得勝利也是不可能,但是也不要輕易掉以輕心。

當秦軍欲爭奪北山的時候,早已處于劣勢,但是還是在這次戰爭中擊敗了秦軍。

趙括

戰爭剛開始的時候,秦軍便非常地有士氣,一舉殺死了趙軍好幾名將領,與白起並稱爲四大名將的廉頗面對的是不是很出名的王龁。

兩軍數量上差距是有一定的原因,在前期的時候,廉頗制定的計劃也有一定的瑕疵,否則趙軍也不會在戰爭中連連擊退,接連失利後廉頗又帶著軍隊退回了丹河東岸,以防守爲主,沒有必要的情況下不會發起進攻。

廉頗這個行爲肯定是當下最正確的,因爲暫時避免了秦國的攻擊並且也是保全了剩下的將士,可以進行養精蓄銳。

秦軍已經堅持了很長一段時間,他們的士氣肯定會受到影響。

但是在第1次戰爭中,有很多的士兵已經造成了很多的損失,有一個好的開始非常的重要,趙軍已經有一個糟糕的開頭,而且在面對敵軍攻擊的時候,身體也是時刻都在處于緊繃的狀態,生怕秦軍再次的攻擊。

可以說此時的趙軍生怕秦軍過來打仗,而趙括接下的趙軍早已不是當初那個無所畏懼的英勇戰士,是秦軍猛攻下心驚膽戰的趙軍。

秦國雖然當時的狀態是比較適合和趙國僵持下去的,但是這種行爲很磨煉將士們的士氣,最後秦軍可能反而處于弱勢的地位,所以秦國的丞相範雎就派人開始散播謠言。

“紙上談兵”本身沒有錯,關鍵在于-

就是“秦獨畏馬服君”,趙國聽了這個消息後,也在懷疑這個謠言是不是真實性的,只是趙國已經有了換將領的想法,因此消息的真實性雖然是有待考驗的,但是趙王還是決定要趙括代替廉頗。

如此一來就達到了秦國的願望,結果本來就知道趙國有這個打算,也就是說對于趙括抵達前會作出什麽樣的軍隊部署,趙國都能猜想出來,而反觀秦國在不驚動任何人的條件下,前往前線無疑是想打趙國一個措手不及。

知己知彼才能百戰不殆,在秦國的誤導下,兩方的信息接收得都不是很准確,所以趙王完全就是被秦國牽著鼻子走,面對強大的國家。

可惜趙孝成王在一開始的時候就偏離了這個正確的道路。趙國失利後,趙王便是開始使用外交的手段想要求和。

但是趙王的大臣在此刻就産生了分歧,趙國都想要聯合其他的國家向秦國施壓才能停止這場戰爭,而另一種說法就是重金想要向秦國求和。

只是當時秦孝王産生一定的想法後,他派到了前往秦國求和的時候,秦國當然是假裝同意了。

但是爲了的卻是拖延趙國,趙國還是放下了戒備心,秦國准備攻打趙國,秦國還是派人四處傳播兩國已經和好了,但是其他國家還是不想要輕易出兵救援趙國,生怕兩人再聯合起來成爲犧牲品。

但是在國家內部看來秦國不斷地向長平前線送出糧草,而且秦軍的勢力人數也在不斷地增加。

戰爭肯定就和糧草分不開了,多少次戰爭都是因爲沒有缺少糧食而造成的,秦國不僅有很多的糧食,秦國內部還有商鞅變法一片大好場景。

趙國只涉及了軍事,因爲地勢沒有秦國好,所以農作物不是很好,可以看出趙國糧食不足。

青未了|茅永輝專欄:趙括紙上談兵終成遺恨

趙括本人雖然熟讀兵書,但是在被秦軍圍困的時候,才發現在秦國悄悄地換了人。

趙括在發現這一情況後感到十分的害怕,而是在沒有援軍和沒有糧食的情況下,趙括知道很難,但是也沒有選擇放棄,而是選擇多次的准備突擊,選擇拼死一搏。

因爲在前期的時候,廉頗主要以防守爲主,如果剛開始的時候,趙軍就開始擊打秦軍,那肯定是會讓秦軍受到重創。

綜合來講就是趙括並非別人口中的紙上談兵,而是積極迎戰,只是趙括還有一些年輕氣盛,輕易就便被眼前的勝利沖昏了頭腦。而那些老將在面對成功的時候,堅決不會這樣。

所以還是有所差距的,簡單來說長平之戰的失敗趙括確實是有點失誤,但是無法否認的是趙國還是在此次戰役當中失敗,趙括只是恰好在那個時間段來推出來的時候。

0 阅读:1

南笙舞娛

簡介:感謝大家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