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爲什麽用司馬懿的故事刺激李靖?君臣二人之間真的充滿龃龉?充滿殺機?

尋根拜祖 2024-03-19 10:52:54

貞觀十八年(644年)的一天,李世民將病了很久的李靖召入宮中:“衛公南平蕭梁,北掃突厥,西定吐谷渾,唯獨東邊的高句麗還沒臣服,你是否有意出山呐?”

老將軍立刻恢複活力:“老臣雖然是殘年朽骨,只要陛下不嫌棄,臣馬上就病好了。”

李世民卻笑著搖了搖頭:“衛公忠心可嘉,不過這次你還是好好養病吧,朕禦駕親征。”

這是發生在李世民東正高句麗前發生的一件小事,對李靖這位戎馬一生的軍事家來說,記載這種雞毛蒜皮、不疼不癢的事簡直就是浪費筆墨。

不過,唐人劉餗的《隋唐嘉話》對這件事的記載卻讓人毛骨悚然:

太宗將征遼,衛公病不能從,帝使執政以起之,不起。帝曰:“吾知之矣。”明曰駕臨其第,執手與別,靖謝曰:“老臣宜從,但犬馬之疾,曰月增甚,恐死于道路,仰累陛下。”帝撫其背曰:“勉之,昔司馬仲達非不老病,竟能自強,立勳魏室。”靖叩頭曰:“老臣請舉病行矣。”至相州,病笃不能進。

我用大白話敘述一遍:

李世民出征前,曾經讓宰相去請李靖隨軍出征,但李靖因爲病重,沒答應。于是,第二天李世民親臨衛國公府。

李靖一見李世民便趕緊謝罪說:“本來老臣應該隨軍出征的,但臣這身狗病日益加重,實在擔心會死在路上,反而連累了陛下。”

李世民摸著李靖的後背,說了一句意味深長的話:“堅持一下嘛,過去司馬懿不也又老又病,卻還能自強不息,成爲一代勳臣了嘛?”

李靖聽罷冷汗直流,趕緊叩頭說:“老臣請求帶病隨行。”

就這樣,李靖跟著李世民踏上了征程,可是剛剛走到相州,他就因爲病情加重實在無法堅持了。

這兩段記載的畫風完全不同,前者李世民似乎就想跟退休老頭逗趣,明明不想讓他去,偏要逗他一下;而後者則是暗藏殺機的一段對話。

首先,李世民是鐵了心要帶李靖一起上前線,全然不顧李靖的病情已經無法支撐,或者說李世民根本不相信李靖有病。

其次,李世民用“司馬懿帶病工作”這個故事作類比,簡直就是誅心之語。

司馬懿是什麽人?篡奪魏室江山的罪魁啊,他靠裝病瞞過了曹爽,並通過“高平陵政變”一舉奪了曹魏的軍政大軍,爲司馬氏代曹奠定基礎。

李世民拿司馬懿說事,顯然潛台詞就是:李靖,你別裝了,我知道你就是第二個司馬懿,想趁我不在京城時也來一場“高平陵之變”,甭管你真病假病,我都不能將你單獨留下來。

前一個故事溫情脈脈,後一個故事殺氣騰騰,到底哪一個是真的呢?

從可靠性上來講,前一個記載來自于正史《舊唐書》,後一個來自于唐人筆記《隋唐嘉話》,毫無疑問後者的真實性難以保證,甚至有可能是編造的情節。

不過說實話,即便正史記載的東西也未必可靠,從《史記》到《漢書》、《後漢書》,再到後來的曆朝正史,都無一例外地發現了大量的編造、篡改痕迹。

曆史真相的探索何其之難!所以,曆來就有很多史學家將有限的證據,結合自己的推論,以論文、筆記體、小說等題材,展現給大家一個他心目中的“真相”。

比如郭沫若先生就寫過大量的“曆史小說”,那麽,《隋唐嘉話》會不會是劉餗心目中的“真相”呢?

完全有可能,劉餗是開元初年的集賢院學士、右補阙,參加過國史修編的工作。雖然我們不大清楚劉餗所依據的原始記錄來自于哪裏,但作爲一名史學家,他絕不可能無緣無故地這麽創作。

事實上,李世民對李靖的猜忌並非空穴來風,我們在兩唐書裏看到不少相關的記載。那麽,李世民和李靖之間究竟發生了什麽事呢?

李靖跟李世民一樣,都出身于隴西李氏。李靖家族自北魏時期的就是軍功家族,他的舅舅就是名將韓擒虎。

李靖自幼就得到舅舅的悉心培養,韓擒虎還斷言,自己的外甥將來一定能“功比孫子、吳起”。

可惜的是李靖的仕途一直很不順,被譽爲天才軍事家的他,竟然年近五旬還沒有上過戰場。

大業末年,李靖出任馬邑郡丞,期間他發現李淵有不軌之舉,于是便化裝成囚徒,准備到江都向隋炀帝告變。豈料走到關中時,由于盜賊四期,他竟然無法前行,還被李淵逮捕了。

李淵本想處死李靖,臨刑前,李世民替李靖求情,讓躲過了一劫,從此李靖便成了李世民帳下的一位幕僚。

武德三年,李淵的侄子李孝恭在平定江南時遭遇挫折,于是李淵想起了素有才名的李靖,便將他派到李孝恭身邊,負責江南的軍事行動。

這一年李靖已經49周歲了,才第一次以將領的身份出現在戰場,也是從這一刻起,他將大半輩子的“紙上談兵”化作一場又一場令人瞠目結舌的勝利。

李靖只用了一年多的時間就消滅了蕭梁政權,將大唐的國土一直延伸到嶺南。武德六年,他僅用一個月時間又平定江淮之亂。

可以說,大唐的南半個中國就是李靖一個人打下來的,功勳絕不在李世民之下。

武德八年,李靖率領江淮子弟北上抗擊突厥,由此拉開了他軍事生涯中又一個波瀾壯闊的新篇章。

貞觀四年,李靖雪夜奔襲數百裏,一舉活捉突厥可汗颉利,也讓突厥成了被他消滅的第二個國家。

貞觀九年,李靖又踏上青藏高原,經過數千公裏的追蹤,擊殺了吐谷渾可汗伏允,讓吐谷渾成爲他滅掉的第三個國家。

李靖的這三大戰役,所針對的對手、地理環境、山川水文等差異非常大,水戰、山地戰、草原戰、雪地戰,他都能應付自如,無一敗績。

他的戰術總是變幻莫測,讓人高山仰止,不到最後一刻人們永遠無法猜透他的意圖。他總是能將極其複雜、極其艱難的肉搏戰、拉鋸戰,變成簡單的收割戰。

他的軍事思想之深邃,絕大多數人根本看不懂,以至于誤以爲他的對手都太弱、他所經曆的戰爭本該就是那麽簡單。

除了貨真價實的戰功外,李靖還是個軍事理論家,他留下多部兵學著作,至今依然是軍事家們的必讀教材。

李靖還培養了一大批弟子,包括蘇定方、李道宗、李大亮、侯君集、薛萬徹、契苾何力、執失思力等名將,都曾經追隨他學習兵法。

只有李淵、李世民才知道他的價值,李淵直言不諱地說,李靖的才華連韓信、白起、衛青、霍去病都比不上。

李淵出于忌憚,一邊用李靖,一邊壓制李靖,直到他退位之前,李靖還僅是個“縣公”。而與此同時,李世民帳下的那些個武夫們都是“國公”了。

李世民對李靖更大氣,他剛剛即位就冊封李靖爲“郡公”,並將征討突厥的重任交給了他。李世民還很謙虛,他曾經多次向李靖討教兵法。

可以說,李世民給了李靖無以倫比的尊貴,也給了他最高的待遇。

這麽說君臣二人是不是親密無間呢?呵呵,還真不是,他們之間有不少龃龉。

當初李靖還在江南時,李建成和李世民就分別派人找李孝恭、李靖,試圖拉攏他們。史料記載,李孝恭將這些人都轟走了,沒接茬。李靖則沒有記載,猜測應該跟李孝恭一樣。

後來,李靖鎮守靈州的時候,李世民再次派人聯絡李靖,希望在他和李建成的爭端中支持自己。爲了拉攏李靖,李世民還將李靖的弟弟李客師、兒子李德謇收攏進秦王府任職。

那麽,李靖對此是什麽反應呢?《舊唐書》沒有記載,《新唐書》說李靖曾經表態爲李世民效力。

那麽,這兩個記載哪個更可信呢?從我對李靖的分析來看,《新唐書》的記載恐怕靠不住。

李靖是什麽樣的人呢?簡單來說他就是單調無趣的書呆子,一輩子只關注軍事,別無所長。他不會做官,沒有人際交往,做宰相的時候,他每次上朝連一句完整的話都不會說,最後李世民只好同意他辭職。

李靖爲何會這樣?這跟他的經曆有關,他身邊的親人,包括三個舅舅,還有大哥都是政治鬥爭的犧牲品,他自己也因此被壓抑了一輩子。後來又因爲江都告變遭到李淵的嫉恨,差點被李淵兩次殺害。

這些經曆讓他害怕朝堂,所以他本能地躲避。這種情形下,他有可能在李建成和李世民之間選邊站嗎?我認爲可能性很小。

大概就是這個原因,李世民登基後一邊給與他很高的地位,也重用他,另一邊卻是不斷的猜忌和打壓。

我們發現,每當李靖德勝回朝,總會遭遇無妄之災。

滅了突厥後,他被人狀告謀反,因此遭到李世民的訓斥,嚇得辭官回家歸隱。滅了吐谷渾之後,他再次被狀告謀反,雖然很快真相大白。但一系列事件的背後,如果沒有李世民的默許,沒人敢對一位立下不朽功勳的將軍做出這些駭人聽聞的舉動。

李靖晚年的生活狀態基本上就兩種,沒戰事的時候阖門自閉,有戰事的李世民又想辦法請他出山。

這麽說不是想抨擊李世民的薄情寡義,如果您是一位君主,當你遇上一位千年一遇的軍事奇才,而此人又跟你不親熱,看不到絕對的忠誠,你會怎麽做?如果你一點都不防備,那說明你就不是一位合格的皇帝。

李世民雖然猜忌李靖,但起碼守住了底線,要是換一個冷酷的皇帝,李靖能不能善終都是個問題。

自古俊傑多磨難,以我淺見,遇上李世民其實是李靖的幸運,至少他給了李靖盡情發揮才華的空間,也成就了一個偉大的李靖。

有意思的是,李靖去世後僅八天,李世民也駕崩了。

也許是天意的安排吧,李世民與李靖這對君臣攜手走進了昭陵,一個偉大的崛起時代結束了,大唐帝國的後輩們踩著他們的肩膀,繼續譜寫著盛世長歌。

0 阅读: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