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爲改寫了智能駕駛行業”,余承東真沒吹牛?

差評君 2024-03-26 11:01:06

前不久,余承東在參加百人會論壇的時候,又公開放狠話了:在智能駕駛領域,華爲來了以後,改寫了這個行業。

“ 我們的 ADS 高階智能駕駛還是被大家認可的,在座艙、智能駕駛公認我們的體驗是最好的。”

好家夥,這話說的,真是一點不跟你客氣。

並且,余承東還透露了一個信息,華爲車 BU( 智能車部門 )預計會在今年實現盈利。要知道車 BU 自打成立以來一直在虧損,之前一年能虧 100 億元,在去年也虧了 60 億元,是華爲唯一虧損的業務。

今年要是能盈利,最大功臣必然是問界新 M7。2 月份,問界新 M7 一共賣了 21083 輛,在所有車型裏,銷量排名第三。

這麽多人買它,也確實是因爲華爲的高階智能駕駛。新 M7 的智駕版要比普通版貴 2-4 萬,但根據官方數據,有超過一半的消費者都願意多掏錢上智駕。

而這款車在上市之後也是連著 OTA 幾次,每次都離不開智能駕駛。

剛好最近,問界新 M7 又推送了 OTA ,號稱 “ 全國都能開 ” 的城區 NCA 這回是全量推送,車主們都能用上了。據說這次更新後,城區智駕的體驗又有了提升,所以我們也是搞了一台問界新 M7 ,來看看現在是啥水平。

首先,這套系統號稱已經覆蓋全國 99% 的路段,不僅支持快速路和城市主幹道,還可以跑鄉鎮道路。

我們在杭州試了高架、隧道,試了城市主幹道,以及非機混行路段,甚至還專門找了一段村裏的小路。總之,怎麽複雜怎麽來。

試下來發現人的確沒吹牛,NCA 全程都能用。而這個版本的 NCA 比較有信心,特別是在人多、車多的路口,要比之前更穩。

爲了給大家展示得直觀些,我把精華部分剪成一段視頻,可以點進來瞅瞅。

先來說個好玩的,主動安全一直是華爲智駕主打的一個方向。前段時間,網上瘋傳一個在高速路 130 碼時速下,華爲智駕緊急避讓的小視頻。

是的,就是那個一開始各家車企都在認領是自家車,最後被證實是新 M7 的小視頻。

這回,問界新 M7 的主動安全也有更新,增加了側向防碰撞輔助。

這個功能是,當你走神和旁邊障礙物貼得太近,智駕系統會把你往回拉。

我有一次靠邊停車的時候真給試出來了。當時是離馬路牙子太近,快要軋上的時候,車子自己往回擺了,但可惜沒有錄到素材。

放一段官方演示,大家把這個水馬換成馬路牙子,自行腦補一下吧。。。

雖說這個沒錄上,但我也測出了兩個主動安全的地方。

第一個是常見的開門殺,車子識別到了前車正在開門,然後打了方向避讓開。

第二個是異形障礙物。常見的錐桶、路障啥的,智駕系統都識別挺准,但路上難免還有一些其他機器不認識的物體,比如說前面路上有個方方的東西,我們的車也能發現,差不多是在 10 來米開外就跑到左邊車道,等繞過去了再回來。

那說完主動安全,再來看看城區通行。

一上來,咱就給華爲 NCA 上強度。這條路有行人過馬路,有一堆無視規則的小電驢,旁邊還有道路養護車輛,和分分鍾停你面前的網約車。

本來以爲系統會搞不定這樣的複雜場景,沒想到最後它自己成功開出來了。

能做到這樣,和新加入的“ 通行效率優先 ”功能有很大關系。

開啓後,車子看到有擋事的,知道要想辦法避讓。我們恰好也碰到了,車子是繞過障礙後,立馬回自己車道。

相比之前一被擋道就卡住的設定,這種操作其實是更接近人類的處理方式。不過,還是提醒大家這種情況要多觀察,做好隨時接管的准備。

而在前面有人或者有非機動車的時候,車子會往前一點點地挪動,伺機通過。

有個細節是,儀表上的畫面能顯示出前車有沒有打轉向燈,系統讀懂這個,就能提前做個預判。

剩下的就是快速路,華爲 NCA 這次還是之前一貫的水平,自己打燈、變道、超車,一套走起來賊順溜。

而這次,不光 NCA 有升級,智能泊車也有更新,手機遙控泊車( RPA )功能來了。

遇到很窄的車位,你可以先下車,在旁邊操作 APP 讓車子停進去。

還有個小點是現在挂入 R 檔,車子就會自動進入泊車界面,就不用再單獨去調出這個頁面。

除了上面這些,問界新 M7 還有一些挺實用的細節升級,像這個新加入的自動匹配道路最高限速。

其實之前也能讓它頂著限速開,但就是在不同的道路切換時,經常需要手動設置。

比方說從限速 50 的城市路,轉到限速 80 的快速路,原來是要識別到了限速牌,車子才會加速度。而現在進了高架車速就提上來了,相當無感,反正我這幾天開的時候根本不用自己調車速。

還有方向盤脫手檢測,現在有兩檔可調,標准檔是 15 秒脫手提醒,舒適性是 40 秒才會提醒。

新手還是建議先用標准適應一下,脖子哥這種老司機當然就直接舒適了。

到這,差不多就是這次問界新 M7 智駕的更新內容。

看的出來,目前問界這樣的智駕水平,已經能夠在日常駕駛中,減輕不少駕駛員的負擔。

就連我們酷愛性能油車的攝影師,也是在這次拍完問界後,不由自主地豎起大拇指,恨不得想原地下單一台。

說實話,去年問界新 M7 智駕版剛出來的時候,它的 NCA 就挺好用的。現在升級了幾版,變得這麽溜,大家可能也不會感到太意外。

但是在新 M7 之前,華爲智駕的聲量好像並不大。畢竟華爲車 BU 在 2019 年成立,到現在也才 5 年時間,而蔚小理這幫人都搞了快 10 年了。

所以,華爲是怎麽做到脫穎而出的?這次,我們也找了華爲的內部人員聊了聊,給大家挖挖背後的故事。

首先,車 BU 這個部門的成立是不早,但華爲在汽車上的研發早在 2012 年就已經開始。

當時還沒有什麽自動駕駛的概念,他們是在 “2012 實驗室 ” 下成立了一個 “ 車聯網實驗室 ” ,因爲這是通信技術,是華爲的老本行。

後來沒多久,自動駕駛在業內有苗頭了,華爲也是第一時間進場。

進來之後,他們發現很多自動駕駛裏需要的技術,其實和之前自己搞了幾十年的 ICT 是共通的。

比如說激光雷達,用激光來掃描物體,涉及到的是光的通訊技術。

而華爲就有一個光電技術研究團隊,他們去搞激光雷達,就好像 LOL 玩家去玩農藥,英雄技能可能不熟,但最重要的補刀、蹲草抓人、團戰意識肯定在線,所以操作起來也是分分鍾上手。

類似的自動駕駛還涉及芯片、傳感器、算法模型等等,華爲基本都有涉及,也就是說它先天有個好底子。

但光有底子是一方面,你要在智駕上做出東西來,還得投入大量人力,瘋狂砸錢。

從車 BU 成立到 2022 年底,差不多 4 年時間裏,華爲在自動駕駛及其周邊技術開發上,研發人員達到 7000 人,累計投入超過 200 億。

有錢有人,該咋搞呢?華爲的人說,他們做智駕和做無線通信是一個路子—— “商用一代,預研一代 ”,也就是在這代技術剛剛量産的時候,他們就已經在琢磨下一代技術了。

2021 年的上海車展前,一個極狐的智駕視頻刷爆全網,這算是大夥兒第一次見識到了華爲智駕的能力。

不過,那時候的方案是 “有圖 NCA”,就是說智駕系統需要高精地圖的輔助才能認識路。只不過在做 “ 有圖 NCA” 的同時,華爲就已經在研究不依賴高精地圖的 “無圖 NCA”,也就是我們現在用的方案。

兩種技術路線並行開發,誰達到商用的條件,就先推給消費者。

同樣在高速 NCA 和城區 NCA 這兩項功能上,華爲也是兩條路一起整,只是因爲高速的更簡單,所以會先出。而有些車企則是要先把高速智駕做出來了,再去開發城區。

在巨大的投入下,華爲內部的模型叠代速度很快,基本上 5 天就會更新一版,而且這個叠代速度不受銷量的影響。當然,如果路上用 NCA 的人越來越多,那就再好不過,更多數據會幫助模型優化得更好。

這些因素加在一起,咱消費者就實打實從産品上,看到華爲智駕的突飛猛進。

而問界新 M7 的大賣,也讓更多的消費者從不懂智駕,到逐漸了解智駕,到現在這個階段,車子的智駕行不行,已經能夠影響到他們的購買決策。智駕不光要能用,還要好用。

所以問界新 M7 自打發布以來,也是基本上一個多月就給你來一次 OTA ,通過持續更新,讓智駕越來越好用。

但不管咋說,即使華爲智駕這麽強,我還是想補充一句:它只是一項輔助駕駛功能,並達不到 L4 級無人駕駛的程度。現在的它依然處于需要大量學習來查缺補漏的階段。

目前來看,未來很長一段時間裏,人機共駕仍然是主流。

所以我們現在也不太能奢望,說開了華爲智駕就完全放心沒有任何交通事故了。至于網上那些開著智駕長時間撒把,玩手機,甚至是睡大覺的視頻,脖子哥還是要再啰嗦一下,這是相當不負責任的行爲!

說回來,智駕這玩意兒是個又燒錢、技術門檻又很高的東西。也正是因爲這麽高的壁壘,才讓華爲這種體量的公司,能從智駕競賽裏熬出頭來。

華爲通過這個領域多年的技術積累,持續的資金投入,軟硬件全棧自研,再加上龐大的用戶基數,做到了比別人更快一步的進化速度。

最優秀的助手——這是我對華爲智駕的中肯評價。

1 阅读:36

差評君

簡介:大佬不想讓你知道的互聯網真相,關注差評君我講給你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