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麽宋朝的開國皇帝宋太祖趙匡胤突然去世

行者無疆1982 2024-02-04 15:38:53

公元976年(宋開寶九年),趙匡胤年方五十,正當年富力強的年齡,就在國家需要他大展宏圖時,趙匡胤卻病倒了,十月二十晚上,臥床不久的宋朝的開國皇帝宋太祖趙匡胤突然去世。趙匡胤有子嗣,按照前朝的皇位繼承制度,皇帝之位傳給兒子理所當然,可是其弟趙光義卻最終繼承了皇位。

趙匡胤登基建立北宋時,中國還沒有完全統一,在滅掉南唐之後,趙匡胤希望借著北征的機會,滅掉北漢,實現全國統一.公元976年八月,他以黨進、潘美、楊光義爲先鋒大將軍,兵分三路北上,到十月底,趙匡胤的部隊就已經攻到了北漢都城太原城北。

眼看北漢就要覆滅,中國統一大業完成在即,趙匡胤卻突然暴斃身亡,關于他死亡的原因,在史冊上並沒有留下太多記載,只是說他死時五十歲,于萬歲殿逝去。作爲北宋的開國皇帝,他的死因成爲北宋的一大疑案。

于是,關于趙匡胤死亡的原因便産生了許多的說法,其中最爲流行,也是最爲靠譜的一個,便是“斧聲燭影”的傳說。不過這個說法也有幾個不同的版本。

司馬光的《湘山野錄》中記載,開寶九年十月的一天,天氣極爲寒冷,宋太祖趙匡胤急喚他的弟弟晉王趙光義進入寢宮,宋太祖斥退旁人,只留下他們兩人自酌自飲。酒過三巡,已是夜深了,他見晉王趙光義總是躲在後邊,極其害怕,自有幾分得意。見殿前雪厚幾寸,便用玉斧刺雪,還不時對他弟弟說:“太容易了,真是太容易了。”當夜趙光義依诏沒走,留宿于禁宮。當時侍從都在門外等候,屋子裏一直亮著燭光,後來侍從們看到燭光下有閃爍的身影,還有斧頭砸地上的聲音,又聽到了趙匡胤的呼噜聲等到五更時分,便沒了聲息。第二天天快亮時,禁宮裏傳出宋太祖趙匡胤已經死了的消息。

曆史上所謂“燭光斧影”的疑案就指此事。有人認爲“燭光斧影”也許不是疑案,只是晉王趙光義戕兄奪位的借口。宋太祖安排後事是宋朝的國家大事,不可能只召其弟單獨入宮,並且趙光義又在喝酒時退避。用玉斧刺雪,這正是趙匡胤與趙光義進行過爭鬥的狀態,晉王一狠心殺死宋太祖。要是不這樣寫,這段史料也許會被封殺。

不過,關于趙光義弑兄的原因,史書上另有一種說法。《燼余錄》對"燭影斧聲"的故事又進行了深化,說趙光義很喜愛已歸降的後蜀主孟昶的妃子花蕊夫人費氏,孟昶死後,花蕊夫人被宋太祖趙匡胤納爲妃子。一日,趙匡胤病重,趙光義晚上去探望的時候,趙匡胤正昏睡不醒,趙光義便起了色心,以爲宋太祖已熟睡,便趁機調戲花蕊夫人,結果驚醒了趙匡胤,盛怒之下,要用玉斧砍他,等到皇後、太子趕到之時,趙匡胤已經只剩一口氣了。趙光義趁機逃回自己的王府,第二天太祖趙匡胤就升天了。也有人認爲,趙光義調戲花蕊夫人,被趙匡胤發覺了,雖欲砍趙光義,可是因爲病體虛弱,體力不足,未砍中趙光義。趙光義覺得自己是死路一條,于是一狠心便殺死了自己的兄弟,然後逃回府中。宋太祖趙匡胤究竟是怎麽死的,誰也不知其詳。不過,趙匡胤之死與其弟趙光義當夜在皇宮內院的行爲有一定的關系。

最爲貼近真實的一種說法即趙匡胤被趙光義下毒殺害。趙光義是否下毒毒死了趙匡胤,沒有證據。但史書的明確記載,趙光義很喜歡下毒:北宋時,後蜀國主孟昶、南唐國主李煜、吳越國君錢俶,都是在投降北宋後,被宋太宗趙光義下毒毒死的。

《資治通鑒》的總編撰、北宋史學家司馬光留下了有關這宗千古疑案的重要信息。司馬光作爲北宋的臣子,很多話不便明說,但他在《涑水記聞》中記載道:

趙匡胤在死後,宋皇後馬上讓宦官王繼恩通知趙匡胤的兒子趙德芳,讓他迅速入宮。但王繼恩卻直接前往開封府找兼任開封府尹的晉王趙光義。半夜三更,在開封府門口,王繼恩看到,趙光義近臣、醫官程德元。于是,程德元帶著王繼恩,進了開封府。

司馬光記載說,對于是否馬上進宮,趙光義“猶豫不敢行”。在此情況下,宦官王繼恩催促趙光義說:趙匡胤的兩個兒子都已成年;並且,趙匡胤還有一個弟弟趙廷美,都是皇位的合法繼承人,要是行動晚了,就會被別人占了先機。

在此情況下,趙光義隨即帶著王繼恩、程德元等人冒著大雪進宮。宋皇後沒想到,出現在她面前的,竟然是不召自來的趙光義。宋皇後當場被嚇得目瞪口呆,後來,對著趙光義說了一句話:“吾母子之命,皆托官家!”官家,是宋朝人對皇帝的私下稱呼。趙光義對此回答了一句:“共保富貴,無憂也!”

從遺留的被篩選過的史實來看,從趙光義的順利進宮,以及宋皇後的束手投降,各種迹象都顯示,整個大宋皇宮內外,早已盡在趙光義的掌握之中,所以,整個過程都很順利。

當上皇帝的趙光義,對奪位的功臣大加封賞,王繼恩任宮苑使,負責整個皇宮後苑;程德元則從一個醫官,被封爲刺史,盡管程德元貪贓枉法,經常被人舉報,但趙光義不管不問,內在門道也發人深思。

還有一種說法則爲趙光義平反。說是當時趙匡胤在世時,就已經按照母親的吩咐,決定將皇位傳給趙光義,而且他還將诏書放于密室裏,這就是所謂的“金匮之盟”。如果是這樣,那趙光義根本沒必要殺死趙匡胤,趙匡胤應當是因病猝死的。

這種說法有明顯的偏袒意味,很可能史官按照趙光義的意思填寫。若從情理上來說,趙匡胤被殺的可能性更大。趙匡胤去世的時候已經有了兒孫,按照中國傳統的皇位繼承習慣,沒有傳弟不傳子的理由。

就算趙光義勞苦功高,但在趙氏家族中功高者遠不止他一人,而且趙匡胤死時不過五十歲,死前夕還在指揮北征北漢的事,身體絲毫不見有不舒服的征兆,關于趙匡胤的身體狀況也沒有正式的史料記載,猝死一說難以讓人信服。

那麽事情的真相到底是什麽呢?史學家們透過當時的野史記錄,大致認爲太宗與太祖積怨深久,太宗篡位奪權的事情是屬實的。在太祖"龍袍加身"的事件中,趙光義與趙普是主謀,功勞確實很大。當太祖臨終想把皇位傳給自己的兒子時,趙光義認爲自己跟著趙匡胤南征北戰,對宋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馬功勞,心裏不甘心。盡管傳說杜太後臨終有遺言命趙匡胤先傳位趙光義,再傳位弟廷美,子德昭,並立下"金匮之盟",不管這些說法是真是假,史學家們分析當時的情況可能是太祖不願從母願立弟,但是沒有果斷立子,並且就在這種矛盾心理的支配下單獨召見太宗趙光義,于是使得趙光義奪權稱帝,也給後人留下了"燭影斧聲"的疑案。

趙光義做了皇帝之後,馬上就施展伎倆,逼死了弟弟趙廷美,侄子德昭、德芳,免除後顧之憂。另外,趙光義下令前朝大臣修《冊府元龜》、《太平廣記》、《文苑英華》等書,讓他們沒有時間發牢騷;對于朝廷重臣,太宗采取了威逼利誘的策略。他還發動了兩次對遼戰爭,將朝野內外的注意力轉移到邊防上去。宋太宗比較喜歡重用那些新選拔出來、善于阿谀奉承的人,在舊臣修書,新臣谄媚的情況之下,那些史官各個謹慎言行,連腹誹都不敢,所以太宗的"燭影斧聲"的原委在朝野裏沒有人敢議論半句,正史中也沒有記載。宋太宗是用權勢來治史,雖然這樣使得宋朝對太宗奪權一事記載不多且多有隱諱,但是,太宗皇帝畢竟有他鞭長莫及的地方,當時遼國的史官就在《遼史》中記載了宋太宗篡位的事。

趙匡胤之死和趙光義上台,二者之間太多的巧合和離奇,史學家只能根據已有記載進行推理,但是尚無確鑿史料推翻以前觀點,趙光義登基至今是個謎。

0 阅读:39

行者無疆1982

簡介:隨筆雜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