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晉南朝士族的興衰

四月故事會 2024-04-04 04:08:10

士族,或稱世族,指擁有儒家經學背景,世代爲官的家族。他們長期占據政府高位,成爲社會裏的望族,又是政治上的門閥。

士族是魏晉南北朝共有的現象,但南方漢族政權下的士族,更具規模,得天獨厚,而且長期把持朝政,並壓抑寒門出身的官僚,帶來士族寒門對峙的社會環境。

士族長期把持朝政,可說是政治動蕩的結果。自曹魏以來,朝廷采取簡便的選拔及評核官員的機制,即九品中正制。

九品中正制的原意是依家世及才德,爲官員評定品等,再按品等授予官職。此制度有兩大弊端,導致後面産生了惡性循環:

弊端一是負責品評的官員大都來自士族,評審過程偏重家世;

弊端二是朝廷按品等容許占田及蔭戶,于是高品等者恃其政治與經濟影響力,在品評過程中占據優勢,帶來”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的結果。

朝廷能容許這樣不平等的現象,不單單爲了動蕩中的簡便,也是君主面對現實的政治交易。

當時晉室南渡,君主依靠的是北方士族的支持。所謂”王與馬共天下“,君主司馬氏依靠王導家族,才能順利建立東晉。東晉采取”僑寄州郡“政策,維持北方士族種種特權。東晉時期的琅邪王氏、陳郡謝氏、颍川庚氏、谯國桓氏四大家族更是舉足輕重的士族。

另外,君主南渡,某程度也是寄人籬下,需要南方士族的支持,于是拉攏江南望族顧榮和賀循等,進一步鞏固士族政治。

士族政治在東晉到達高峰,在南朝時期緩緩沒落

士族長期把持政治,根本沒有奮進的需要,暮氣日深,對國事顯得無知,而且生活腐化,只管競逐奢華,部分士族子弟沉醉于搽粉塗紅,以柔弱形象爲榮。

士族子弟往往因家世而把持高位,往往不關心國事,不追求建功立業,甚至輕視實務,把實務工作視作”濁品“,自命爲”清流“,更有厭棄兵事,對乘騎習射都不掌握,管馬而不懂馬。因此,士族沒落是自身腐化的結果。

對君主而言,士族受重用是互相利用,當士族本身腐化,漸漸失去其利用價值,君主的態度也隨之改變。君主不甘于長期受士族威脅,士族表面上擁護朝廷,實際上只顧家族利益。

南朝君主多出身于寒門,如南朝首位君主劉裕出身于市井,他們依靠軍功起家,不滿士族的專橫,輕視皇室,于是刻意提拔寒門,或給予寒門擔任要職,如中書舍人,或節制特權,如廢除一些”僑寄州縣,或擴充太學,以提拔寒門出身的人才。

雖然南朝君主大多協調士寒的關系,但實際上讓士族養尊處優,使他們逐漸離開權力中心,同時對寒門委以實權,讓他們積蓄經驗,地位漸漸上升。

士族本身的腐化,是其沒落的關鍵。士族子弟謀生力弱,自然難有維護利益的能力,更經不起政治震蕩的考驗。南朝梁武帝時,侯景起兵叛亂,攻占建康,最終被平定。

侯景因曾向士族求親被拒,侯景乘勢報仇,叛亂期間殺害大量士族子弟,令其家族成員散離,毀壞其所據的田地村莊。當中不少士族子弟在逃亡中不懂照顧自己而餓死。侯景之亂的打擊,顯出士族的腐化,沒有振作的能力,只得步向衰落。

士族從興而衰,是一個緩緩的過程,南朝的士族,權力被削弱,意思是不再獨攬朝廷要職,相對于寒門,士族出身的官員的比例不斷下降。但直至隋唐時期,世家大族仍然占據相當的朝廷要職,士族與寒門的角力仍然延續。

0 阅读: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