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胡志明上位後,爲何宣布在越南廢除漢字?

曆史有小狼 2024-05-16 06:13:06

聲明:本文內容均引用權威資料進行撰寫,文末已標注文獻來源及截圖,請知悉。

1945年,越南剛剛從法國殖民統治中擺脫出來,整個國家急需重建與統一。在這樣一個關鍵時刻,胡志明作出了一個讓許多人感到意外的決定:在越南廢除漢字。這一決策不僅引發了國內外廣泛的討論,也令許多關注越南獨立的人士感到困惑。漢字,作爲悠久文化的載體,爲何突然在新獨立的越南被摒棄?

難道胡志明不知道,漢字在越南曆史上占據著如此重要的位置嗎?爲何他要割斷這一橫跨千年的文化繩索?

胡志明與中國的革命交往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硝煙散盡之後,胡志明回到了亞洲,將自己的革命活動重心轉移到了中國的桂林。在那裏,胡志明不僅策劃和組織了對抗法國殖民者的行動,還通過各種方式支持和推動當地的抗法活動。桂林,這個風景如畫的城市,很快成爲了他反抗法國殖民統治的重要基地。

胡志明在中越邊境的地區,尤其是在廣西,利用自己廣泛的聯系和影響力,創建了幹部訓練班。這些訓練班主要招收越南和中國的革命者,教授他們從基礎的政治理論到實際的軍事戰術。訓練班的成立,顯著提升了這些幹部的組織和戰鬥能力,爲日後的越南獨立戰爭培養了大量核心力量。

胡志明的活動不僅限于組織訓練和策劃行動,他還積極參與中國的革命運動。他與中國共産黨的領導人建立了堅實的合作關系,經常出席重要會議,參與討論中國革命的戰略和政策。在這一過程中,胡志明的智慧和經驗受到了中國同行的廣泛贊賞。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胡志明與中國領導人之間的交流,這幾乎全程使用漢語進行。胡志明的漢語流利,這不僅體現在日常交流中,更在各種正式的演講和文件中得到展示。他的漢語能力不僅使他能夠更加深入地與中國領導人溝通,還幫助他更好地理解中國的文化和社會背景。這種語言上的互通,極大地增強了雙方的信任和合作。

胡志明在中國的歲月

胡志明在中國生活的20多年,是其政治生涯中極爲關鍵的一段時期。在這段時間裏,他不僅深入參與到中國的革命運動中,還積極學習和吸收中國的語言與文化,這對他後來的政治行動和決策産生了重大影響。

胡志明抵達中國後,迅速融入了當地的政治環境。他頻繁參加由中國共産黨舉辦的各種會議和活動,與許多中國革命領導人交流思想,共商國是。在這些交流中,胡志明不僅分享了自己對于抗法鬥爭的見解和策略,還學習了中國領導人在黨的建設、群衆工作和軍事戰略上的經驗。這些經驗後來對他領導越南獨立戰爭,尤其是在組織策略和群衆動員方面,提供了寶貴的參考。

在語言學習方面,胡志明顯示出了極高的興趣和天賦。他不僅學會了流利的漢語口語,還能閱讀和寫作複雜的漢字。他的漢字書寫尤爲精湛,經常參加書法班學習,其書法作品在當時的中國書法界也頗受贊賞。胡志明的書法不僅是他對中國文化熱愛的體現,也成爲他文化外交的一種手段。在多個公開場合和私人信件中,他都會用自己的毛筆字來表達感情或傳達信息,深受收件人的喜愛和尊敬。

胡志明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熱愛不止于書法。他還深入研究了中國的曆史、哲學和文學。他經常與中國的學者和文人深入交流,探討儒家、道家和佛家的教義,試圖從中尋找和提煉出對越南革命有益的思想資源。他尤其喜歡研究《三國演義》和《水浒傳》這樣的古典小說,從中汲取政治和軍事上的智慧。

這段在中國的生活經曆,使胡志明的視野更加國際化,同時也加深了他對社會主義和共産主義理論的理解。他在中國的活動不僅限于學習和交流,他還參與了多場實際的革命行動,如支援中國共産黨的農村擴張戰略等。這些經曆加強了他的組織能力,也鍛煉了他的戰術策略。

越南獨立與廢除漢字的決定

1945年10月,隨著越南民主共和國的誕生,胡志明作爲國家的領導人,迎來了一次重大的曆史機遇以及挑戰。越南剛剛宣布獨立,整個國家處于興奮與混亂之中,胡志明面對的第一項重大決策便是關于語言政策的制定:廢除漢字。這一決策迅速成爲越南國內外極具爭議的焦點。

在越南國內,胡志明的決策引發了廣泛的討論。漢字在越南曆史上占據了極其重要的位置,幾乎所有的古代文獻、曆史記錄和學術作品都是用漢字書寫的。它不僅是一個文字系統,更是一個文化的象征,承載了千年的文化積澱和曆史記憶。因此,廢除漢字的提議在一部分越南人中間引起了強烈的反響,尤其是那些受過傳統教育的文人士大夫。他們認爲這一決策可能會導致越南失去寶貴的文化遺産和曆史身份。

與此同時,在中國,這一政策的公布也引起了較大的爭議。多年來,中國不僅是越南在政治和軍事上的支持者,更是文化和曆史上的重要影響力來源。在中國人看來,漢字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文字,它代表著深厚的文化紐帶和曆史聯系。許多中國人對于胡志明廢除漢字的決策感到不解和失望,認爲這一舉措在某種程度上割斷了中越兩國長期以來的文化與曆史聯系。他們疑惑爲何在越南獨立之際,胡志明會做出這樣一個似乎與中國文化背道而馳的決策。

越南語言環境的多樣性

在越南獨立初期,胡志明面臨的語言問題極爲複雜。當時越南的語言環境由漢語、喃語和法國殖民者推廣的拉丁字母越南語三種主要語言構成。這三種語言各自承載著不同的文化和曆史意義,同時也反映了越南社會的多元性和複雜性。

漢語在越南有著悠久的曆史和深厚的文化根基。長期以來,它不僅是學術和官方文件的主要語言,也是越南知識階層的交流工具。然而,由于其學習難度較大,普及率並不高,尤其是在農村地區,大多數民衆並不具備閱讀和書寫漢字的能力。此外,漢語主要被越南的年長一代所使用,這部分人口雖然對傳統文化有著深厚的認同感,但在新獨立的越南,他們的比重正在逐漸減少。

喃語,作爲一種傳統的越南語言文字,同樣承載著豐富的文化和曆史價值。它在越南的文學和民間傳說中占據重要位置,對保持越南的文化特色和民族認同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喃語的使用者主要也是越南的老一輩,他們使用這種文字記錄曆史、撰寫文學作品,以及進行日常的溝通。

然而,隨著法國的殖民統治,拉丁字母越南語逐漸成爲越南的主流語言。這種基于拉丁字母的書寫系統,由法國傳教士在17世紀創制,主要目的是爲了傳播基督教。但由于其書寫和學習相對簡單,加上法國殖民政府的大力推廣,它迅速成爲了教育系統和政府文件的主要語言。到了20世紀中葉,年輕一代的越南人已普遍使用這種語言進行日常交流和學習。

推廣統一文字的戰略考量

漢字在越南有著深厚的曆史根基,但其學習和掌握的難度極高。漢字的複雜結構和衆多的筆畫使得學習成本大幅增加,特別是對于廣大農村地區的居民來說,這無疑增加了文盲率降低的難度。此外,漢字在越南的使用主要局限于文化和學術領域,普通民衆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的較少,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作爲國家官方語言的實用性。

與漢字相比,拉丁字母越南語的優勢在于其簡潔易學。這種基于拉丁字母的越南語寫法由法國傳教士在17世紀發展,目的是爲了幫助傳教活動,使越南人能更快地學習基督教教義。由于其書寫簡單,學習迅速,拉丁字母越南語很快就在越南社會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特別是在年輕一代中。這種語言形式不僅簡化了教育過程,還使得信息的傳播更爲高效,這對于一個急需提高國民文化素質和經濟發展的新獨立國家來說,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胡志明的決策也反映了他對國家未來的宏觀規劃。通過推廣拉丁字母越南語,他希望能夠更快地整合國家的文化和語言環境,消除由不同語言帶來的隔閡,進而統一全國人民的思想和行動。這一決策同樣符合越南融入國際社會的需要,因爲拉丁字母的使用有助于加強越南與其他國家的交流和合作,尤其是在經濟和文化交流方面。

此外,胡志明的這一決策還考慮到了國內外政治環境的需求。廢除漢字,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減弱了與中國文化的直接聯系,但這也是越南爲確保獨立自主而必須作出的選擇。胡志明非常清楚,越南作爲一個新獨立的國家,必須建立起一套屬于自己的、適合國內實際情況的語言政策,這是其國家身份和主權的重要體現。

通過推廣拉丁字母越南語,胡志明成功地加速了越南的文盲消除進程,並通過提高教育普及率,促進了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

參考資料:來自 胡惠林,李炎編. 中國文化産業評論 第31卷[M]. 2022

0 阅读:269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