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追夫人”,真容重現!

閩南網 2024-05-19 10:11:43

5月17日,湖南博物院公開發布“辛追夫人”3D數字人形象。它以馬王堆漢墓出土的辛追爲原型,進行數字形象建立和互動智能體打造,最大限度複原了其容貌。

此次官宣的“辛追夫人”3D數字人形象,分別爲年齡約35歲的全身坐姿版和50歲左右的頭部形象,可交互的AI智能體計劃在下半年推出。據透露,完成版的“辛追夫人”3D數字人將成爲全球首個基于2000余年前保存完好的真實濕屍爲原型打造的虛擬數字人。

這是湖南博物院公開發布的“辛追夫人”3D數字人(35歲左右)形象。新華社發(長沙數字鯨魚科技有限公司制作)

記者看到,“辛追夫人”3D數字人形象不僅皮膚肌理清晰可見、毛發材質高度逼真,連服飾妝造都是根據出土文物進行一比一還原。此外,修複專家透露,數字人的體態和面容等都是根據辛追生前身體真實情況進行模擬複原。

要讓“辛追夫人”顯真容,首先要對她的容貌和身體進行一比一複原,其中最難的部分便是容貌還原。

“辛追出土時外形完整,全身潤澤,皮下軟組織柔軟有彈性,部分關節可活動,甚至眼睫毛、鼻毛尚存,手指、腳趾紋清晰可辨,推測其年齡約50歲。”湖南博物院院長段曉明說,盡管辛追出土時肌肉尚存,但面容已腫脹變形和腐敗。

早在2002年,湖南博物院曾推出一版“辛追夫人”容貌複原成果,並制作成蠟像呈現在觀衆面前。“由于當時技術局限,這一複原成果留下了一些遺憾。”湖南博物院馬王堆漢墓及藏品研究展示中心主任喻燕姣說。

去年10月,湖南博物院在多年研究基礎上啓動“辛追夫人”3D數字人項目。爲最大限度還原辛追容貌,項目邀請了中國顱面複原專家袁中標爲首的國內外一流專家團隊參與。

“辛追出土于上世紀70年代,受當時醫學影像設備局限,僅對女屍顱骨進行了X光片病理檢查,但留存下來的影像資料爲顱形和面型判斷提供了重要參考。”袁中標說。

爲了確保數據的准確性,專家團隊克服了女屍玻璃棺材和防腐液帶來的影響,通過已有的顱面X光片、現場近距離觀察和模型測量,計算出女屍頭骨結構形狀及五官比例關系,並結合現代技術,建構出女屍頭骨的數據模型。

“團隊根據女屍頭骨的結構特點,在我負責研發制作的顱面數據庫系統內匹配辛追可能對應的面貌特征,建立其大致生前面貌。由于人像特征千變萬化,只有類型相似,無完全相同,還需根據多年來工作中掌握的顱面關系規律,進行反複研究論證和細節修改,最終在今年1月完成辛追生前容貌雕塑。”袁中標說。

而後,由長沙數字鯨魚科技有限公司負責將複原專家團隊的工作成果數字化。公司總經理張日晖介紹,此次“辛追夫人”數字化運用了當前先進的超寫實數字人技術,通過高精度人體建模技術,可還原人體微小的生物特征,使人臉毛孔清晰可見。

“爲了讓數字人有更加真實的動作表現,團隊使用運動捕捉技術來捕捉真實人體的動作、姿態、表情,並將其應用到‘辛追夫人’身上。”張日晖說,最先複原的“辛追夫人”外形大約在其去世的年齡,團隊在老年複原版數字人基礎上,又利用AI繪畫、大模型等相關先進技術,建構出不同年齡層的“辛追夫人”虛擬數字人形象。

袁中標介紹,此次呈現的兩版複原像制作是根據對女屍頭部顱面關系近距離觀察測量,以及病理解剖報告和各種服飾妝容的權威史料記載等形成的。

這是湖南博物院公開發布的“辛追夫人”3D數字人形象,左爲35歲左右,右爲50歲左右。新華社發(長沙數字鯨魚科技有限公司制作)

“辛追是西漢初期人物,病理解剖發現其體內有鞭蟲卵、血吸蟲卵等,由此推測她也許並非貴族出身,而是地裏勞作農民出身,只有經常下水,且有破皮、擦傷或飲用沼澤湖泊生水的人,才會導致血吸蟲感染。辛追顱面長相上相對較普通,並非人們傳說中的‘貴族美女’。”袁中標說,此外,通過病理解剖發現辛追生前患有多種疾病,如冠心病、多發性膽石症等,所以在複原老年版辛追時還特地在容貌中賦予其一定病容狀態。

據了解,項目下一階段擬推出的“辛追夫人”AI智能體可以進行多輪、長周期記憶對話式互動。上海我賞科技有限公司主要負責“辛追夫人”AI智能體大語言模型及相關數據庫的建立等,目前,團隊正在緊鑼密鼓地進行西漢向量數據庫完善、多模態交互體驗優化等重要步驟。

公司首席市場官李想介紹,“辛追夫人”AI智能體通過多種大語言模型共同驅動,實現數字人在多種不同能力語言模型中自由切換,使“她”能擅長文物講解、共情和實時對話等。而完成版的“辛追夫人”還將首次嘗試語意識別,結合視覺音素口型匹配技術,可以達到有效定位口型、面部細微動作與發音完美吻合,使其說話的狀態趨于更爲逼真的自然態。

2024年是馬王堆漢墓完成考古發掘50周年。馬王堆漢墓是西漢長沙國丞相、轪侯利蒼一家三口的墓葬,共出土了3000多件珍貴文物,是20世紀世界重大的考古發現之一。其中,一號墓出土的辛追遺體是世界上已發現的保存時間最長的一具濕屍。

來源:新華社

0 阅读: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