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信慘遭呂後處死,他臨死前撂下的狠話,爲何讓劉邦如芒在背?

陶陶讀曆史 2024-05-06 12:29:56

公元前196年,漢太祖高皇帝十一年,劉邦成功討平邊境大將陳豨的叛亂,勝利回朝。

回到洛陽後,劉邦興沖沖地詢問前來迎接的呂後和蕭何:“韓信在哪?快讓他來見我,他不是總說我只能帶10萬大軍嗎?我讓他看看這仗我打得有多漂亮!”

只見呂後面帶憂色:“臣妾回禀陛下,韓信勾結罪臣陳豨謀反,已被臣妾和蕭相國定計誅殺,其三族也被我等夷滅。”

聽到這裏,劉邦不禁愕然,心頭湧出了一股極其複雜的情緒,不知是悲還是喜。這麽多年,劉邦就是想保韓信一命,但最終還是沒有保成。

老皇帝定了定神,于是問道:“皇後,你可知韓信死前遺言是什麽?”呂後恭恭敬敬地回到:“叛臣韓信有言:“吾悔不用蒯徹之計,乃爲兒女子所詐,豈非天哉”。

“蒯通?蒯通?”劉邦仔細回想這個名字,卻無論如何也想不起來,後來他恍然大悟:“那人似乎是韓信的謀士啊!據說後來不知爲什麽突然瘋了。不行,我必須抓來問問,看看是不是真瘋。”

一、

衆所周知,韓信本是一落魄青年,雖然滿腹韬略,卻從沒有人欣賞他。秦末大亂,韓信先效力于項羽,給他做參謀。然而項羽剛愎自用,對于韓信的建議言不聽、計不從。

韓信一生都在夢想著出人頭地,將一身本事賣予帝王之家。既然項羽這裏不容自己,那麽就投靠劉邦吧!

韓信隨劉邦入關中後,依然默默無聞,只能當個管倉庫的小官,不但沒法出頭,反而被人牽連,犯下了死罪。

正所謂禍之福之所依,就在韓信即將被斬首時,劉邦的“禦用司機”——夏侯嬰前來監斬,並詢問一下死囚們還有什麽遺言。問到韓信時,韓信仰著頭慨然道:

“漢王不打算得天下嗎?爲什麽殺掉壯士?”

夏侯嬰見韓信氣度不凡、英俊潇灑,心說這人肯定不是尋常人物,于是動用特權,專門將他赦免了。隨後,夏侯嬰又和韓信聊了幾句,越聊就越覺得這個小小的連敖很不簡單。于是夏侯嬰立馬將此事告知了蕭何。

隨後蕭何又和韓信聊了聊,簡直高興得要跳起來:“韓信你等著,我馬上就向漢王舉薦你!”

然而韓信再也等不了了,這次死裏逃生讓韓信對自己在漢國的前景心灰意冷。于是他連夜騎著馬,離開了漢國,准備另找一份工作。

蕭何聞聽此事,大驚失色,立即縱馬連夜追趕,終于將韓信追了回來,這便是著名的“月下追韓信”。

這一次,蕭何決定不再拖延,立即將韓信舉薦給了劉邦。劉邦一聽,氣不打一處來:“之前有那麽多逃兵你不追,卻偏偏追韓信這個廢物。”

誰知蕭何擺擺手:“先別這麽說,你和他聊聊再說吧!大王假如只是想一直做漢中王,當然用不上他;假如是想爭奪天下的話,除了韓信就沒有可以商量大計的人。只看大王如何決定罷了。”

蕭何還說:“你可不能只給韓信封個普通的將軍,否則他還會跑,你一定要封他爲大將軍。”

蕭何一番話,讓劉邦沉思良久:“好吧!就這麽辦!”劉邦很清楚,蕭何做事一向穩健靠譜,不可能輕易建議將一個小吏提升爲大將軍,背後肯定有隱情。

就這樣,劉邦登台拜將,將韓信授予大將軍之職,一時間舉座皆驚,都驚呼不可能:“韓信,他何德何能?”

之後劉邦與韓信進行了首次交談,韓信侃侃而談,說出了自己對項羽和劉邦的理解以及漢國出擊關中的前景。這就是著名的“漢中對”。聽完韓信一番分析,劉邦拍著大腿叫到:“韓信啊!我爲什麽沒有早點發現你啊!”

二、

依照韓信的計謀,劉邦先取關中。秦朝滅亡後,項羽在關中留下了章邯、司馬欣、董翳三位國王,就是爲了阻止劉邦出漢中。他們據險防守,對漢國虎視眈眈。

在韓信的策劃下,漢軍使用“明修棧道、暗度陳倉”之計,出其不意突破了“三秦王”防禦,僅用一個月的時間就平定了關中。

隨後,劉邦率大軍出關,收服了魏王豹、河南王申陽,韓王鄭昌以及殷王司馬卬。當時項羽正帶領楚軍主力全力攻齊,于是劉邦糾集56萬大軍大舉伐楚,一舉攻破了空虛的彭城。

楚都彭城攻破後,劉邦得意忘形,以爲天下唾手可得,于是整天飲醇酒、聽歌舞,優哉遊哉。誰知項羽率3萬精兵突然殺到,一舉擊破劉邦的數十萬大軍。劉邦一路潰退,56萬大軍被打得僅剩十幾萬人。劉邦向北狂奔,楚國騎兵向北狂追,眼看就要追上。就在這時,韓信挺身而出,在京索之戰中大破楚騎,收攏了潰兵,這才穩住了陣腳。

此前,韓信雖被拜爲大將,但並沒有獨立領兵,仍形同參謀。彭城之戰後,漢軍與楚軍在荥陽對峙,強橫的楚軍將漢軍壓得擡不起頭來。于是韓信向劉邦提出一個宏偉的計劃,即給他一支軍隊,消滅叛徒魏王豹,然後北上滅趙、代、燕,東向滅齊,最終直搗彭城,切斷楚軍的後路。

3萬兵馬,至少要滅五個國家,這是多麽艱巨的任務,甚至可以說是自殺式的任務。但項羽如此強勢,也沒什麽好辦法了。于是劉邦命韓信、張耳帶領3萬兵馬,即刻出發。

就在劉邦與項羽苦苦支撐之時,韓信卻在另一個戰場高歌猛進,而且還愈打愈奇、愈打愈妙。韓信在滅魏之戰中,巧用浮筒渡河,一舉攻破魏都安陽,魏國滅亡;在井陉之戰中,韓信背水立陣,以3萬軍隊擊破趙軍20萬,趙國滅亡。不久後,鄰近的代國也隨之滅亡;趙代滅亡後,韓信聽從李左車之計,派使者前往燕國,並且兵不血刃地勸服燕王臧荼投降。

不到一年的時間,韓信已經消滅了4個國家,並且兵臨齊國。就在韓信准備向齊國進發時,卻發生了一起令人瞠目結舌的事件。漢三年(前204年)六月,劉邦趁韓信、張耳還在睡覺,突然闖入他們的臥室,奪走了他們的兵符印信。隨後,劉邦拿著令旗,調整了諸將的位置。等張耳、韓信起床後才得知劉邦來過,不禁大驚失色。劉邦把二人調離原部隊,命張耳備守趙地,任命韓信爲相國,收集沒有調到荥陽的趙兵去攻打齊國。

就這樣,韓信一夜回到解放前,剛剛練出來的百戰精兵,全被劉邦奪走。如今韓信又必須帶領一群新兵蛋子卻打擁有72城的齊國了。

這個事件說明了兩點:一、劉邦對韓信並不信任,韓信兵勢一大,就要奪他的兵權;二、韓信軍中必然有劉邦暗中布下的內應,否則劉邦如何能在神不知鬼不覺的情況下,闖入他的臥室。

這個事件給韓信和劉邦的關系,埋下了不信任的陰影。曾經十分不老實的韓信,在滅齊之戰中變得不再老實。

就在韓信即將向齊國進軍時,使者卻來報告:“不用打了,齊國已經投降了。”原來劉邦的謀士已經勸服了齊王田廣,齊國72城全部歸漢。

就在韓信准備退軍時,本文開頭提到的齊國人蒯通突然獻計:“將軍,可千萬別撤軍啊!”

蒯通說:

“漢王讓將軍攻打齊國,可曾下诏要你退兵?郦食其一介書生,鼓弄唇舌便平定齊國七十二城。而將軍帶兵數萬才滅趙。難道將軍的功勞,還比不上一個窮酸書生?”

韓信一想,對啊!軍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誰能證明齊國真的投降了。即使真的投降了,誰又能保證齊國不反叛。更何況劉邦又沒有命令韓信停止伐齊。

于是韓信調動兵馬,飛快地突破了齊國的防禦,一直打到齊都臨淄城下,此舉無疑將郦食其出賣了。盛怒的齊王將郦食其丟進了油鍋。

韓信擊破臨淄後,齊王田廣與楚將龍且合兵,在濰水與韓信對峙。韓信巧用奇謀,全殲齊楚聯軍20萬人,整個齊國都成爲漢國的囊中之物。攻下齊國後,楚都彭城已經進入了韓信的射程。

齊國滅亡後,韓信實力大增,原先的趙兵,再加上新投降的齊軍,手下大軍又有數十萬人之多。韓信認爲自己立下如此大功,但官職卻僅僅只是趙國國相,他必須讓劉邦給自己一個富貴的保證。

三、

于是他派使者到荥陽,要求漢王給自己封一個“假齊王”(代理齊王)。此時劉邦正被項羽打得焦頭爛額,韓信不僅不來幫忙還找自己要爵位,簡直豈有此理。

就當劉邦想要發作時,坐在自己左右的張良、陳平一人給了他一腳。劉邦幡然醒悟,于是大罵道:

大丈夫要做就做真王,做什麽假王?”

張良、陳平是真聰明,劉邦反應是真快。韓信的齊國距離漢國大本營太遠,劉邦對韓信的制約已經非常不足。韓信即使自立爲王,也絲毫不奇怪。他之所以要求劉邦封自己爲“假王”,其實說明他對漢國和劉邦還是很有感情的,還是願意做劉邦的臣子的。

如今的形勢,韓信助漢,則漢興;韓信助楚,則楚亡。詩有雲:“投我以木瓜,報之以瓊琚。”還不如賣韓信一個人情。

就這樣,韓信成功獲得了齊王的封號,從小弟直接上升爲合夥人。但是劉邦和韓信之間又種下了第二個巨大的嫌隙,也爲後來的悲劇埋下了伏筆。

精通人性的蒯通,一眼就看出了韓信和劉邦不可彌合的裂痕。于是借著相面,對韓信說道:

“大王啊!以你面相來看,最多不過封侯,而且命運將凶險異常。”然後突然他又話鋒一轉,說道:“但看你的背形呢?又貴不可言。”

韓信急忙問:“先生有何高見呢?”

蒯通從容回:

“大王以一人之力,平定四國,功高蓋世。如今你手握強兵,占據齊國,附漢則漢興,附楚則楚盛。因此我建議你,不如叛漢自立,居于楚漢之間,造就三足鼎立的局面。到時候再出兵制止楚漢相爭,成就帝王之業!”

事實上,這樣的話已經不是韓信第一次聽到。濰水之戰後,項羽的使者曾來找過他,使者赤裸裸地說:

“齊王(韓信)功勞太大,劉邦未來必不能容你。因此不如在楚漢之間維持中立,到時候三國鼎立、三分天下、稱孤道寡,豈不美哉?”

然而韓信卻默然道:

“當年項王對于我言不聽,計不從,官不過郎中,位不過執戟,而漢王卻拜我爲上將,給我衣服穿,給我飯吃,言聽計從。漢王對我恩重如山,我可不能背離啊!

蒯通很顯然聽到了韓信與楚國使者的對話,他只不過用相面的方式,將楚國使者的話又說了一遍。

韓信何嘗不知自己已經是皇帝之位的有力競爭者,他又何嘗不想觸摸這無上的權力。于是他命蒯通先行退下,容自己考慮兩天。數天後,韓信再次召見了蒯通。以蒯通對于人性的深刻把握,他滿以爲韓信一定會遵從他的計謀。就當他興沖沖地趕至齊王的宮殿,韓信卻給他潑了一身涼水。

韓信說:“我還是不忍心背叛漢王,漢王給我衣服,給我食物,讓我當將軍,如今當了王,我怎能背叛他呢?”

面對如此大的誘惑,韓信還是退縮了。一方面,韓信對劉邦很有感情,非常感激他的知遇之恩。韓信是偉大的軍事家,同時也是普通人,也有尋常人的七情六欲。他終究沒能成爲完全的政治動物,他的決策依然受到情感的影響。

另一方面,背漢自立並非沒有風險。此前劉邦奪走自己的軍隊,說明軍隊中漢軍的內應肯定大有人在。一旦韓信背漢,會不會被這些內應給幹掉。到時候別說皇帝,連齊王也保不住。

韓信出身太低,身邊既無兄弟,也無鄉黨,壓根就沒有自己的基本盤。韓信稱齊王,源于漢王的承認。權力只對權力來源負責,因此韓信認爲自己必須要對劉邦負責。

于是韓信對蒯通說:“我相信漢王不會奪走我的齊國的。”

真是良言難勸該死的鬼,蒯通心裏暗罵:“大王您記住,天與弗取,反受其咎;時至弗行,反受其殃。”

說完,蒯通便裝瘋賣傻,逃出了韓信的陣營。既然當不了“齊朝”的開國元老,那就不要和韓信這艘必沉的巨艦一起溺死。

四、

垓下之戰後,韓信接過了漢軍的指揮權,最終擊敗了項羽。就在漢軍上下一致慶祝最終的大勝時,劉邦悄悄地回到定陶,馳入齊軍之中,再次將韓信的軍隊全部奪走。而這也證明,劉邦確實有反制韓信的手段,他對韓信一直留有後手。

沒有了軍隊,韓信自然只能任由劉邦擺布。劉邦還算仗義,將韓信封爲了楚王,真是讓他衣錦還鄉。韓信雖然失去了龐大的軍隊,但他的軍事才能依然讓劉邦吃不下飯、睡不著覺。在陳平的定策之下,劉邦施展“僞遊雲夢”之計,擒拿了韓信。

左右臣僚一致建議,將韓信以謀反罪處死。然而劉邦卻不同意,他是皇帝,也是個性情中人。對于自己一手培養起來的韓信,他還真舍不得殺。

韓信被綁後,一直在車上大罵:“狡兔死,良狗烹;高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天下已定,我固當烹!”

劉邦卻讓他住口:“別喊了,不然真證明你謀反了。”很明顯,劉邦也不認爲韓信會謀反。到了洛陽,劉邦便赦免了韓信的死罪,將他改封爲淮陰侯。

對于旁人來說,侯爵是他們一生的榮耀,但對于韓信來說,侯爵卻是恥辱。他深知,這個侯爵就是給韓信吊命用的,算是對他的蓋棺論定,確實有功勞,但也有罪。韓信雖然保住了一條命,但他不能接受與自己昔日的下屬——諸如周勃、灌嬰、樊哙等人同列。而這也就是“恥與绛灌”同列的由來。因此,韓信總說自己有病,不再上朝。

劉邦很理解韓信,也沒有爲難他,不上朝就不上朝吧。于是讓他與張良一起編纂兵書,發揮一下余熱。有時候,劉邦還會叫韓信入宮,與自己一起吹吹牛,回憶一下往昔。

在討論軍事才能時,韓信說自己帶兵多多益善,劉邦最多只能帶十萬兵。劉邦笑言:“你那麽牛,怎麽被我捉了呢?”韓信說:“我雖然將兵,但陛下更善于將將,我肯定被你捉啊!”

大家看看,這就是尋常朋友的吹牛打屁,即使韓信言語有冒犯,劉邦也不以爲意。與彭越、英布等外來的合夥人不同,劉邦還是將韓信看作自己人的。從政治上看,把韓信留在長安,也是對其他異姓王的震懾,是一張暗牌。畢竟論打仗,誰是韓信的對手呢?

然而可悲的是,韓信的命最終還是沒保住,殺他的不是劉邦,而是呂後。當時,漢朝正陷入繼承人危機。劉邦看不上太子劉盈,想立戚夫人之子劉如意爲太子。

爲了保住劉盈的太子之位,呂後使盡渾身解數,到處拉攏大臣,希望他們成爲自己的盟友。最終,蕭何、張良、周勃、夏侯嬰、灌嬰等人都站在了自己的一邊,再加上其背後的呂氏外戚,即使劉邦也不敢輕舉妄動。

如今,還沒拉攏的重臣只剩一人,那就是韓信了。一天,韓信經過樊哙家的門口,卻突然發現樊哙竟跪在門口,大聲喊道:“大王竟肯光臨臣下家門,真是臣下的光耀”。

韓信此時早就不是大王了,樊哙等豐沛元從也不是韓信的臣屬。如今樊哙居然還叫自己大王,真是事出反常必有妖。事實上,樊哙還有另一個身份,那就是他是呂後的親妹夫。他之所以行此大禮,不就是爲了把韓信拉攏到呂後一邊嗎?

韓信是國士,哪會受這種拉攏。于是笑笑道:“沒想到還有與樊哙同列的一天。”

支持不絕對,那就是絕對不支持。韓信的不表態,讓他成爲了呂後的仇敵。最終,呂後趁劉邦出征陳豨之機,殺死了韓信,並滅了他的三族。而罪名,則是韓信要和陳豨一起謀反……至于你信不信,反正我是不信的。

聽說韓信已死,劉邦且喜且憐。韓信死了,他終于睡得著了。此時他迫切地想知道韓信的遺言,呂後據實禀報。于是劉邦叫人將蒯通抓了過來,並威脅滿身汙穢、一直在胡言亂語的蒯通:

“別裝了,再裝,我就把你下油鍋了。”

聽到這裏,蒯通一下子恢複了正常的表情。劉邦問道:“你爲什麽教韓信謀反?”

蒯通回答:“是。我的確教過他,那小子不采納我的計策,所以有自取滅亡的下場。假如那小子采納我的計策,陛下怎能夠滅掉他呢?”

劉邦大怒:“給我煮了他!”

然而蒯通卻從容道:

“陛下請再容我說一句話。“狗總是要對自己主人以外的人狂吠。那時候,我只知道有齊王韓信,並不知道有您。秦失其鹿,天下英雄共逐之。和我一樣做得人多得是,難道陛下能將他們殺光?”

聽完蒯通的話,劉邦最終還是將他放走了。其實他放的不是蒯通,而是已經戳的渾身是窟窿的韓信。面對如此多的蠱惑,韓信最終還是沒有謀反。呂後雖然一口咬定韓信要造反,但劉邦心裏明白,韓信手握兵權都沒有謀反,如今被軟禁在長安,又何苦叛變呢?

韓信的內心可能有動搖,但作爲常人,面對超常的誘惑,又怎麽可能做到心如止水呢?但凡事論迹不論心,韓信最終還是沒有謀反,還是爲劉邦打下了偌大的江山。是劉邦對不起韓信,而不是韓信對不起劉邦。釋放蒯通,或許是劉邦對韓信最後的歉意吧!

0 阅读: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