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斯科恐襲驚動普京,俄羅斯吃了這麽大個虧,有人要倒大黴了

唐駁虎主筆 2024-03-27 09:07:47

一場突發的恐怖襲擊,讓俄羅斯首都莫斯科一夜大亂。多種因素交織之下,此次襲擊是否會引發俄羅斯高層的權力洗牌?

俄羅斯首都莫斯科近郊的一家音樂廳日前發生恐怖襲擊事件,造成巨大人員傷亡,一場音樂會開始前,觀衆已經入座,但突然有幾名身份不明的恐怖分子闖入音樂廳,手持AK-47並進行無差別射擊,音樂廳隨後發生爆炸並起火。

俄羅斯官方已經將這起事件定義爲“血腥的恐怖襲擊”,這是俄羅斯十多年來遭受的最嚴重的恐襲事件。隨後有媒體報道稱,極端組織“伊斯蘭國”(ISIS)已經宣布對此事負責,但信源存疑。

目前莫斯科已經進入緊急狀態,所有公共活動均已取消,紅場被完全封鎖,任何人不得進入。俄羅斯聯邦安全局局長博爾特尼科夫、內政部長科洛科利采夫以及國民近衛軍司令佐洛托夫已經向總統普京彙報了事件的最新進展。

美國方面對恐襲事件表示哀悼,並表示該事件與烏克蘭無關。但實際上,我們之前也曾提到過,早在本月7日,美國駐俄羅斯大使館便警告稱,“極端分子”正在策劃在未來幾天對俄羅斯首都發動襲擊。

美國大使館的聲明是這樣寫的:“大使館正在監測有關極端分子即將針對莫斯科大型集會,包括音樂會的襲擊行動,建議美國公民應在未來48小時內避免大型集會。”

雖然說美國的情報並未准確預測到襲擊發生的時間,但襲擊地點卻非常精確——莫斯科,音樂會,兩個關鍵信息全部命中。

我們不得不佩服美國人的情報能力,襲擊發生前半個月便發出警告。當然,這並不意味著此次襲擊事件與美國有關,雖然美國和“伊斯蘭國”等極端組織的關系糾纏不清,但發動恐怖襲擊完全不是華盛頓的風格,尤其是針對俄羅斯這種大國,其收益和風險完全不成正比。

事實上,我們或許可以推測,如果不是美國大使館這道聲明,襲擊可能早在3月17日的俄羅斯總統大選前便會發生。因爲從目前來看,這起恐怖襲擊事件應該就是北高加索的分裂主義勢力所爲,不論是性質還是手法,跟“別斯蘭人質事件”以及“莫斯科歌劇院脅持事件”沒有太大區別。

北高加索的這群分裂勢力,最恨的人應該就是普京了,因爲正是普京的鐵腕讓他們淪落到現在這個地步,甚至要被迫屈居于“伊斯蘭國”旗下——過去10年來,北高加索的分裂勢力由于實在太落魄,基本上都加入了“伊斯蘭國”。

可能在他們的計劃中,這場恐襲原本應該是在大選前給普京送上的一份“大禮”,但由于美國的預告,他們只能將其推遲到大選結束後。

實際上,這已經不是美國今年第一次展現其情報能力了。今年1月,伊朗克爾曼市發生恐襲事件,造成超過100人死亡,而同樣也是“伊斯蘭國”後來宣布對此負責。襲擊發生後,一位美國官員曾向《華爾街日報》透露稱,早在襲擊發生前一周,美國政府就向伊朗發出了“私人警告”,通知伊朗在蘇萊曼尼忌日當天做好准備。

這位官員稱,美國遵循長期的“警告義務”政策,警告各國政府防範潛在的致命威脅。 美方傳遞給伊朗的地點信息“足夠具體而且及時”,可以幫助伊朗預防襲擊並減少死亡人數。

當然,關于美國情報能力最顯著的體現,應該就是兩年前了。有人可能還記得,就在俄羅斯發起“特別軍事行動”的前兩周,美國方面就宣稱“俄羅斯將在2月16日進攻烏克蘭”,結果一周後的2月24日,俄羅斯果然采取了行動。

另外還需要注意到一點是,俄羅斯大選結束後,俄羅斯政府也將迎來換屆。這個時候突然發生這麽大的事情,俄羅斯內部,尤其是安全部門肯定會有巨大的權力洗牌,必須要有人出來承擔責任。

首先就是俄羅斯聯邦安全會議秘書帕特魯舍夫,可能會被普京興師問罪。畢竟他是俄羅斯安全部門的一把手,領導責任擺在這裏。最近又傳出了因爲其子——俄羅斯農業部長德米特裏與俄羅斯副總理職位失之交臂的事,和普京鬧得不愉快。

回到正題,上一次在俄羅斯境內發生這麽嚴重的恐襲事件,還要追溯到14年前——2010年3月29日,莫斯科地鐵發生兩起恐怖襲擊,兩條路線的列車先後發生爆炸,造成41人死亡,88人受傷,那次襲擊的凶手來自達吉斯坦。

而後來的14年間,雖然北高加索地區的分裂主義勢力仍不時活躍,但在俄羅斯安全部門的強力打擊下,他們再也翻不出這樣的浪花了。

但如今悲劇的再次發生,反映出了一個殘酷的事實:在俄烏沖突的大背景下,曾經被莫斯科壓制的地方分裂勢力逐漸擡頭,內部矛盾開始與外部壓力形成聯動。

本月初,印古什地區的武裝分子就曾與當地安全部隊發生激烈交火,而現在又發生了一場性質更加嚴重的恐襲——面對重新襲來的極端勢力、分裂勢力的挑戰,剛剛贏得大選的普京,除了對這些冒頭的威脅采取前所未有的打擊力度,恐怕不會有其他的選擇。

0 阅读:196

唐駁虎主筆

簡介:軍事國際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