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國敗亡縮影:李秀成、洪仁玕戰略分歧,矛盾難以調和

聊聊曆史 2024-05-17 07:12:03

湘軍攻克南京,忠王李秀成被俘虜,幼天王洪天貴福突圍到廣德,被洪仁玕接到湖州。接著,洪仁玕護送幼主去湖北尋找陳得才,然後去西北創業,途中被席寶田襲擊,全軍覆沒。

洪仁玕被俘虜後,寫下自述,其中有部分內容是專門駁斥李秀成自述。同樣,李秀成在數萬言自述中,也對洪仁玕不滿意,雙方都對彼此有怨言。

忠王李秀成、幹王洪仁玕都是太平天國頂梁柱,支撐搖搖欲墜的江山,爲何關系不好呢?被清軍俘虜後,他們依然抱怨對方,都認爲自己是對的,這又是爲何呢?

李秀成、洪仁玕之間的矛盾,是太平天國滅亡的縮影。諸侯王之間,權力鬥爭激烈;洪秀全待遇不公,任人唯親;大戰略上,兩人意見不一,目標不明確。

第一,洪仁玕來到南京,冊封王爵,李秀成充滿怨言。

1859年,洪仁玕來到南京,洪秀全非常高興,當即授予弟弟重任。半個月時間不到,洪仁玕便從一位“新人”一躍成爲僅次于洪秀全的二號人物,冊封幹王七千歲,令人瞠目結舌。

洪仁玕,何許人也,爲何享受這麽好待遇?答案不言而喻,洪秀全任人唯親,重用自己人,讓李秀成非常不滿意。

早年創建拜上帝教,洪仁玕重要參與者之一,但他並未參加金田起義。來到南京之前,洪仁玕對太平天國的發展壯大,沒有多大貢獻,甚至可以忽略不計。

寸功未立,僅僅是天王的兄弟,就能封王爵?更重要的是,洪仁玕的“幹王”是七千歲,與當年南王馮雲山一個級別。此外,洪仁玕是軍師,在“軍師負責制”下的太平天國,可以總管朝政。

太平天國軍師,一共4人,分別是東王楊秀清、西王蕭朝貴、南王馮雲山、北王韋昌輝。至于翼王石達開,即便天京事變後回京輔政,也得不到軍師頭銜,這是石達開外出單幹的重要原因。

李秀成看來,洪仁玕有什麽本事,憑啥擁有這麽多權利?永安投軍以來,李秀成從小兵拼殺,靠自己的努力,從一位小兵成長爲方面軍大將,他對洪仁玕這種半路殺出來的王爵,自然瞧不起。

李秀成自述中,就痛斥洪秀全任人唯親,也發泄對洪仁玕的不滿。可以說,李秀成與洪仁玕的糟糕關系,始于洪秀全的偏心,或者說任人唯親。要知道,洪仁玕封王爵時,陳玉成、李秀成、李世賢等猛將,都不得封王。

第二,封地制下,洪仁玕偏袒陳玉成,跟李秀成不是一個陣營。

洪仁玕封王,除了洪秀全,其他將領都有怨言。對此,洪仁玕也心知肚明,爲了緩和內部矛盾,洪仁玕決定拉攏實力派,盡量避免沖突,維護大局穩定。

究竟拉誰呢?洪仁玕把目標對准了最強的陳玉成。天京事變後,太平天國元氣大傷,精兵悍將損失殆盡,陳玉成得以崛起。

正如李秀成自述中說,攻打江浙之前,自己沒多少兵力,處處都看陳玉成臉色辦事,充當他副手而已。事實的確如此,桐城大捷、浦口大捷、三河大捷,以及摧毀江北大營,陳玉成都是絕對主力,沒有之一。

李秀成每一次遇到困難,都找陳玉成幫忙。所以,洪仁玕拉攏陳玉成,是有明確目的。至于李秀成,此時還不在洪仁玕考慮範圍。再則,李秀成跟朝中大臣林紹璋關系很好,而林紹璋跟洪仁玕、陳玉成關系都不好。

陳玉成能封英王千歲,原因是什麽?三河大捷,並非主要原因,洪仁玕的提拔才是關鍵。三河大捷是1858年底,陳玉成封英王是1859年中旬,還在洪仁玕之後。

如果陳玉成真的憑借軍功封王,應該是三河大捷後立刻封王,而不是排在洪仁玕後面。李秀成自述中,也說洪仁玕封王之後,衆將不滿意,洪秀全才采納洪仁玕的意見,封陳玉成爲英王。

陳玉成封王後,對洪仁玕感激不盡,兩人成爲政治上的盟友。此後,陳玉成每一次帶兵作戰,洪仁玕都在朝中盡量支持,充當英王的後盾。例如,安慶之戰,洪仁玕全力支持,但林紹璋則不買賬。

封地制下,諸侯王把自己的利益看得很重,都不希望落在別人後面。陳玉成封了英王,李秀成呢?當然沒有封王,他整天在抱怨,對洪仁玕、陳玉成牢騷不斷。

李秀成自述中,他說出自己封忠王千歲的原因。洪仁玕、陳玉成封王,李秀成悶悶不樂。此時,李秀成困守浦口,獨自抵禦清軍,內心很壓抑。

李昭壽得知情況,便多次書信李秀成,建議他投降清朝,享受榮富貴。洪秀全的人截得書信,天王惱羞成怒,擔心李秀成投降,便封鎖長江,阻止他渡江,還扣留家人當人質。

洪秀全此舉,李秀成心灰意冷:拼命厮殺,卻得不到封王,洪秀全還這麽對待自己,李秀成差點崩潰了。但是,李秀成沒有投降,他堅守浦口,忠心可鑒。

看到李秀成這麽拼命,洪秀全也擔心自己若是太過分,李秀成真的會投降,這才同意封王。洪秀全派人送來忠王牌匾,號“萬古忠義”。

當然,與李秀成一起封王的,還有蒙得恩、林紹璋。此後,李秀成、林紹璋成爲盟友,是一個陣營,與洪仁玕、陳玉成陣營抗衡。

李秀成封王後,信心滿滿,立刻從浦口南下,書信各路諸侯來開會,一起摧毀了江南大營,然後東征蘇常,奪取江浙財稅重地。

攻取常州後,陳玉成、李秀成出現了分歧,他們都想擴充領地。李秀成派兵去常州,與陳玉成部將吵架,雙方都視彼此爲“野長毛”。

李秀成又通過林紹璋關系,在朝中運作,最終得到常州。陳玉成,起初想控制常州,但需要李秀成協助西征,只能暫時忍讓。

奪取丹陽後,李秀成還想拿下這塊土地,陳玉成寸步不讓。陳玉成通過自己的盟友洪仁玕,把丹陽控制在手裏,守將是族叔陳時永,這是英王在江浙的唯一領地。

第三,李秀成、洪仁玕在戰略方向上,分歧太大,難以調和。

洪仁玕、陳玉成是一個陣營,林紹璋、李秀成又是一個陣營。太平天國後期如同軍閥,都有自己的小打算,很難擰成一股繩。

兩個陣營中,洪仁玕、李秀成之間的戰略分歧非常大,他們都認爲自己是對的,都說對方破壞了好事。這些分歧,主要是兩方面:與列強關系,以及進軍方向。

李秀成認爲,想要擊敗清朝,就必須奪取江浙財稅重地。想要江浙穩定,把經濟優勢轉化爲資源優勢,就必須奪取上海,以及取得主要出海口。

洪仁玕則認爲,太平天國要想勝利,應該先西征上遊,奪取荊州、襄陽,然後進入四川、陝甘,建立根據地。如此,洪仁玕、陳玉成都反對東征,而是把主要精力放在西征上。

西征想要成功,有一個前提條件,就是如何處理跟列強關系。工業時代,列強的軍事優勢太明顯,對冷兵器的農業軍隊,幾乎是降維打擊。太平天國、清朝究竟誰能笑到最後,與列強關系很大。

洪仁玕的想法是與列強搞好關系,不能進攻上海,盡量在談判中讓他們支持太平天國事業。列強支持,太平軍非但沒有後顧之憂,還能得到先進武器,尤其是鐵甲艦,這足以消滅湘軍水師。

列強支持,太平軍西征會很順利。如此,太平軍不但能解除安慶之圍,還能拿下荊州、襄陽、四川,實現了全控長江的戰略目標,接著,利用清軍主力集中江南的有利時機,出兵陝甘,控制西北。

江南、西北、西南在太平天國手中,太平軍就能三路出兵,與清朝逐鹿中原,一戰定乾坤。可以說,洪仁玕目標是西征,前提是與列強搞好關系,不要打仗,尤其是不能打上海。

李秀成就不一樣,他非要拿下上海不可。原因很簡單,上海是重要口岸,得不到上海,江浙基地就不完整,也少了很多財富。再則,清軍殘余在上海,如果不乘勢消滅他們,遲早是個隱患,讓清朝有反攻的機會。

要不要進攻上海,如何處理跟列強關系,這是洪仁玕、李秀成矛盾的關鍵。洪仁玕不希望李秀成破壞大局,李秀成則想“和平接收”上海,便帶兵出征,去消滅清軍余部。

李秀成第一次攻打上海,英法直接出兵幹涉,艦隊炮擊太平軍。李秀成在戰鬥中受傷,但爲了避免沖突,破壞正在進行的談判,便選擇撤退。

李秀成選擇克制,但洪仁玕、林紹璋與英國代表賓漢的談判卻陷入僵持。英國本就沒有談判誠意,太平天國又不願意承認不平等條約,談判自然沒有結果。

李秀成是否進攻上海,對英國的選擇沒有任何影響,清朝能開出的條件,太平天國做不到。但是,洪仁玕被洪秀全責罵之後,便抱怨李秀成,說他壞了自己的好事。

進攻上海失敗,李秀成才在洪仁玕的勸說下,無奈西征。但是,李秀成也不想配合陳玉成,他不認爲西征武昌就能解除安慶之圍。

李秀成西征,除了給洪仁玕面子,更重要的是去江西、湖北招收起義軍,以及接管從廣西脫離石達開北上的軍團。

如此,李秀成把精兵放在江浙看守後方,帶著一幫新兵西征,沿途招兵買馬,沒有按時抵達武昌。陳玉成返回安慶作戰後,李秀成便帶著招募而來的30萬人回到江浙,也不去救援安慶。

1861年9月,安慶陷落,洪仁玕抱怨李秀成:“對上遊棄而不顧,徒以蘇杭繁華之地,一經挫折,必不能久遠。”意思是,不考慮上遊安全,只想著江浙,終究要失敗。

安慶陷落後,洪仁玕、陳玉成都被革職,受到處罰。李秀成呢?不去救援困守廬州的陳玉成,而是第二次發起東征江浙,並三次圍攻上海,與列強作戰。

1862年,陳玉成在壽州被苗沛霖誘捕,淩遲處死。陳玉成死後,李秀成孤掌難鳴,獨自面對上遊、下遊的清軍,終究走向敗亡。

0 阅读: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