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史竟如此開玩笑?當年蘇聯解體前,美國曾勸說蘇聯內部分裂勢力

寶寶說過去 2024-05-11 02:39:25

相信大家對于“美蘇冷戰”並不陌生,直到1991年蘇聯解體,這場針鋒相對的對抗才宣告結束。因此在大多數人眼中,美國是蘇聯解體的最大獲益者,美國人也應當對這個結局期盼已久才對。

然而,哈佛大學曆史系教授沙希利·浦洛基卻在自己的著作《大國的崩潰:蘇聯解體的台前幕後》中提到了一個與衆不同的觀點——美國當年並不希望蘇聯解體,甚至還致力于緩和蘇聯內部分裂勢力,以維持蘇聯的存在。

這種說法乍一聽好似有些荒誕,仿佛一個玩笑一樣。但作爲一位近代史的專家,沙希利·浦洛基想必也不會無的放矢,那麽這種說法到底有什麽根據呢?

蘇聯的“轟然倒塌”

讓我們先把目光聚焦在1985年3月,蘇聯在此刻迎來了自己命運的巨大轉折點——執政僅13個月的契爾年科因病體難愈辭世,他的繼任者是戈爾巴喬夫,也是蘇聯的最後一任領導人。

此時的蘇聯雖然已經暴露出不少隱患,但國力依然強大到讓所有西方國家感到恐懼。然而戈爾巴喬夫上任之後不久,蘇聯就明顯走上了下坡路。

在上任的第一個月,戈爾巴喬夫就急不可待的推出了自己的改革措施,讓蘇聯再度走上了偏工輕農的“跛腳之路”。

這些改革在蘇聯國內引來了不少的爭議和質疑,唯有一位叫做雅科夫列夫的政客表現出了完全的擁護。

戈爾巴喬夫心中大悅,他不但把雅科夫列夫引爲知己,還把他從駐加拿大大使的職務上調回國內,參與核心改革。

在雅科夫列夫的協助下,戈爾巴喬夫開始在蘇聯宣傳西方思想,並且實行多黨制。

然而,這雅科夫列夫的身份卻很值得玩味,他早在戈爾巴喬夫上台前就曾經大肆宣傳過西方資本主義思想,甚至還一度被蘇聯的情報機構懷疑爲間諜。

挑中了這樣一位不知道懷了什麽心思的左膀右臂,戈爾巴喬夫的改革結果自然也是一言難盡。

短短五六年的時間裏,蘇聯政壇已經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逐漸開始實行總統制和多黨制,這樣的巨變讓蘇聯自上而下失去了原本的穩定性。

這樣的狀況不但讓蘇聯民衆感到憂心不已,更可怕的是,一衆加盟國家也都靜極思動,生出了謀求獨立的“異心”。

率先發難的是被稱作“波羅的海三國”的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

這三個國家在八十年代末不約而同的提出要脫離蘇聯,由此揭開了蘇聯解體的帷幕。一時間,其他加盟國也是紛紛效仿。

蘇聯政府見狀便舉行了一次全民公投,想讓民衆決定到底是保留蘇聯,還是讓加盟國們各奔東西。

投票的結果還是讓戈爾巴喬夫感到暖心的,超過七成的老百姓還是對蘇聯很有感情,希望能讓國家保持目前的狀態。

俗話說“水能載舟”,如果戈爾巴喬夫能好好利用這大勢所向的民意,蘇聯這艘大船也許還能有驚無險的渡過這次暴風駭浪。

然而戈爾巴喬夫卻是不爲所動,他甚至已經開始考慮成立“新蘇聯”的計劃。

這樣一來,蘇聯的解體幾乎成爲了板上釘釘的事情。再加上俄羅斯總統葉利欽的推波助瀾,蘇聯終于在1991年8月份走到了自己的“存亡時刻”。

當時,蘇聯的副總統還糾集了幾位政客,想要嘗試做最後的力挽狂瀾,他們控制住了戈爾巴喬夫,打算實行一場“兵谏”。

然而最後真正做到力挽狂瀾的不是他們,而是葉利欽。葉利欽不但輕松平息了這場兵戈,而且火中取栗般在沖突中掌握了蘇聯大權。

同年12月,戈爾巴喬夫無奈的辭去了總統職務。次日,蘇聯正式向全世界宣布解體。

這個龐然大物般的國家轟然倒塌,同時,以俄羅斯爲首的15個新生的獨立國家的名字也由此出現在了世界版圖上。

以上便是蘇聯解體的過程與背景,那麽一直將蘇聯視作最大競爭對手的美國,在得知這個“好消息”之後又會作何反應呢?

贏家的“隱痛”

蘇聯解體之後,美國毫無疑問成爲了“美蘇冷戰”的贏家。

時任美國總統的布什可謂是心花怒放,他在講話中得意地宣告:“我們終于贏過了蘇聯,核戰爭的陰影也過去了”。

然而正所謂“福兮禍之所倚”,美國人還沒來得及高興太久,就接連遭到了蘇聯解體的後勁兒帶來的“隱痛”。

第一次“隱痛”,也就是至今仍然讓不少美國人感到心有余悸的“9.11事件”。很多人看到這裏可能會覺得摸不著頭腦——“9.11”是塔利班恐怖分子策劃的活動,跟蘇聯解體有什麽關系呢?

事實上,兩者之間的關聯還真不小。這事還得從“美蘇冷戰”剛開始的時候說起。

那時候美蘇兩國都在世界範圍內扶植自己的勢力,有著豐富石油資源的中東地區自然讓他們尤其眼熱,蘇聯便加大了對阿富汗和古巴等國家的支援和投資,對當地政權的穩定也提供著不小的庇護。

時間來到九十年代,蘇聯逐漸變得名存實亡,已經自顧不暇,更沒有余力去照顧遠隔千山萬水的阿富汗等國家。

失去了大筆援助的阿富汗很快陷入了兵荒馬亂,這時候野心勃勃的塔利班組織趁機統治了阿富汗,並且開始招兵買馬。

等到時機成熟後,塔利班便給美國人來了一次“迎頭痛擊”。雖然“911”事件發生時,蘇聯已經解體了好幾年,但這在某種程度上也可以看作是世界局勢激烈動蕩産生的余波。

另外,蘇聯在解體前也曾經給伊拉克輸送有力的支持,美國雖然早將伊拉克視作“眼中釘”,但卻因爲蘇聯的緣故不敢輕易下手。

等到蘇聯解體後,美國變得尤其自大,制霸全球的野心難以遏制,這也爲發生于2003年的伊拉克戰爭埋下了伏筆。

沙希利·浦洛基在《大國的崩潰:蘇聯解體的台前幕後》中寫道:“伊拉克戰爭,可以看作開始于1991年”,所表達的就是這樣的觀點。

這場戰爭表面上看是美國贏了,但同時産生的負面影響也是不計其數。

比如說此戰曠日持久,一直到2011年美軍才全面撤出伊拉克,在這七八年的日子裏,美軍每天都花費著巨額的開支。

據統計美國爲戰爭總共花費達到七千多億美元,經濟因此陷入了亟待複蘇的境地。同時這場師出無名的戰爭,也讓美國的國際聲譽和形象大受損傷,一直到今天都沒能緩的過來。

總之,作爲“美蘇冷戰”的贏家,美國不可避免的産生了膨脹了錯覺,這也導致他們因此栽了一些跟頭。

其實,在蘇聯解體之前,美國也有一些明智之士預見了蘇聯的消失對于美國而言未必是一件好事。沙希利·浦洛基因此認爲,當時的美國是不支持蘇聯解體的。

曆史的玩笑

據沙希利·浦洛基考證,“美蘇冷戰”雖然看似是針鋒相對,但事實上,早在八十年代末期的時候,兩國之間的關系已經走向了緩和。

這的確不是空穴來風,在戈爾巴喬夫上台之後,美國與蘇聯的外交活動就變得越來越多。

時任美國總統的裏根還曾經與戈爾巴喬夫親自會面,談判關于核武器的問題。雖然這次會面沒能談出個結果,但兩國之間釋放善意的信號已經十分明確。

等到時間來到1991年,也就是蘇聯解體的同一年,美蘇之間還簽下了一份意義重大的《削減戰略武器條約》。在這款條約中規定,蘇聯要將核武器總量削減三成,洲際導彈數量削減一倍。

這樣的讓步,意味著蘇聯與美國之間軍事力量的平衡將被打破,從此以後美國所感受到的威懾將大大降低。在這樣的情況下,美國的確沒有希望蘇聯解體的必要。

因爲蘇聯解體之後的不確定性實在太多了,不光《削減戰略武器條約》難以真正進行下去。而且蘇聯的核武器還可能被多個國家繼承,這對于美國而言是非常不利的。

所以,在“波羅的海三國”要求獨立,蘇聯瀕臨解體的時候。美國一些政客其實是擔憂大于喜悅的。

沙希利·浦洛基參考了當年的大量白宮文獻,側面印證了這一觀點。據他所說,在蘇聯的衆多加盟共和國謀求獨立和分裂的時候,美國所希望的卻是保存蘇聯。

比如在1991年9月份,烏克蘭申請脫離蘇聯的時候,美國也表示了公開的反對。

可見,沙希利·浦洛基的研究有其合理之處。只不過蘇聯的分崩離析已成定局,無論是美國還是蘇聯,都沒能阻止這一切的發生。

結語

美國作爲蘇聯最大的對手,卻在最後關頭想要保全蘇聯,這看似像個“曆史的玩笑”,但的確是美國當時深思熟慮的明智之舉。

一旦蘇聯解體,混亂的局勢會讓蘇聯的大量核武器失去約束,甚至擴散進入更多國家,這是一直想要實現“核稱霸”的美國所不願意看到的。

那麽,您覺得沙希利·浦洛基所闡述的“美國不支持蘇聯解體”的說法到底有沒有道理呢?歡迎分享您的看法。

作者:如煙編輯:夜雨聲煩參考文獻:孫銘.瓦解蘇共的思想殺手——雅科夫列夫[J].紅旗文稿,2014,No.275(11):35-36+1《大國的崩潰》百度百科由于平台規則,只有當您與我有更多互動的時候,才會被認定爲鐵粉。如果您喜歡我的文章,可以點個“關注”,成爲鐵粉後能第一時間收到文章推送。
1 阅读: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