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播出4天就大結局,但後勁好足

新周刊 2024-05-14 14:11:27

5月15日,新周刊即將上線與《我的阿勒泰》劇集聯合策劃的專題雜志——《只有阿勒泰知道》。

在此之前,我們發起了一次話題爲🔗#我的阿勒泰的征集活動,除了從演員人物專訪的視角去感受阿勒泰,也希望通過不同人的經曆和看見,將阿勒泰更立體地帶到大家面前。

阿勒泰,一個似乎離我們很遠,但又可以很近的地方。看過最近播出的《我的阿勒泰》的人便有這樣的感觸:

“幾集下來,正身處‘混凝土叢林’中的自己,似乎真的能夠徹底地被治愈,被壯麗的風景治愈,被淳樸的民風治愈,被潇灑的張鳳俠治愈,被草原上的自由治愈……“

(圖/《我的阿勒泰》)

阿勒泰到底是一個什麽樣的神仙之地?

在@ Jessica眼裏,是金秋時節與牛羊邂逅,與牧人相逢的白桦林;在@劉淑婧 的故事裏,是援疆支教後,不舍的袅袅炊煙;在@誰非過客呢 的經曆中,是從父親口述的遠方,到親眼所見的風土人情。

除此之外,話題征集裏也有許多努力尋找“阿勒泰”的身影,他們的“阿勒泰”就在生活的附近。以下是我們整理出的部分投稿,一起感受不同人所看見的曠野與自由。

被阿勒泰所感動,

他們有不同的理由

@Jessica

我的“阿勒泰”——2020年有幸去過金秋時節的禾木。漫步在古村的白桦林裏,與牛羊邂逅,與牧人相逢,像是走進了一幅斑斓靜美的畫卷;獨步在金秋的曠野山巅,看漫山遍野的樹葉金黃,秋風送來桦林的飄逸,牛羊點綴其間,當時一下就被這裏滿眼獨特的秋色秋韻所感動。

@是王銀子呀

一個沒有人會拒絕的地方,美好純淨。因爲是臨時起意,又遇到了雪崩,其實並沒有待很久,但對我來說已經足夠了。大自然有時候贈予生命和曠野,也會告訴你,你其實很渺小。什麽煩惱啊,不甘啊,波折啊,這些又都算得了什麽呢?什麽也不算。

@Vivian

我的“阿勒泰”是所有自由與曠野的象征。我曾經去過阿勒泰,看到了戈壁灘、雪山、森林、湖泊、村莊,身處其中感受到空氣中自由和美好的氣息。阿勒泰,是我離開後也依舊流連忘返的地方。

@劉淑婧

(上下滑動查看)

2014年夏天碩士畢業後,我的第一份工作就是積極響應省政府號召,從長春乘坐飛機,跨越4700多公裏,到新疆阿勒泰市布爾津縣,去當一名援疆中學教師。

初到那時,“地大物博”這個詞就在我腦海中不斷地閃現、擴大。隨著時間的推移,兩個小時時差、幹燥氣候、“早穿棉襖午穿紗,圍著火爐吃西瓜”的溫差、不同的飲食習慣等各種差異逐漸被克服,我開始適應起這邊節奏緩慢的生活,對阿勒泰和生長在這片土地上的孩子以及群衆有了更深的理解:

因年輕有活力,我把全部心思都撲在了教學上,也逐漸得到了學校領導的認可,贏得了學生們的喜歡。時至今日,當年班裏許多現在已經大學畢業的學生還和我保持著聯系。扶貧駐村、家訪時,我都提前向身邊同事積極了解當地各少數民族的宗教、風俗習慣,同樣用真誠獲得了群衆、家長們相應的尊重……

在“援疆行”將結束的那個國慶節,我和幾個援友一起去阿勒泰的喀納斯湖和禾木風景區遊玩。十月金秋的暖陽均勻地平鋪在廣袤的草原、雄偉的雪山、湖藍的湖水、原生態的木屋和騎馬的村民上面;透過村莊袅袅的炊煙,整個大地都籠罩在暖色調裏。四下裏望去,任何一個角落都像是一幅渾然天成的油畫。大自然的瑰麗壯觀帶給我的視覺上的沖擊和享受,真的很難用言語和鏡頭來形容……

回來後的這些年,結婚、生子,依然兢兢業業教課,送走一批又一批學生。忙碌間隙,依然會懷念在布爾津度過的安靜而又充實的三年難忘時光。未來一定要和家人重回一趟阿勒泰,一起再去看一看更好更美的“第二故鄉”……

@誰非過客呢

(上下滑動查看)

我的阿勒泰,是從小在爸爸的阿勒泰故事那裏聽來的。他說那是他十幾歲參軍、坐了四天四夜火車到達的地方。

那裏與蘇聯隔著界碑,哨兵們會默契地交換香煙;那裏夏天也需要蓋棉被,冬天的雪可以下到胸口那麽深;那裏的夜晚常常能看到一片綠瑩瑩的狼眼睛,經常會和羚羊、鹿、野駱駝相遇;那裏的大娘冬天也穿裙子,夏天也包頭巾;烤馕、純牛奶和面半個月也不會壞;在那裏,他吃飽了飯,長高了個兒,入了黨。阿勒泰是照片上一身軍裝騎在馬上的爸爸身後的山和森林,是幼小時的我能想到的最遠的地方。

我的阿勒泰,是30年前我從一本舊雜志上讀到的一個名爲《天鵝的海》的故事。故事裏那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的地方,有白俄羅斯族老媽媽的桦樹皮桑拿房,有回族青年賽爾江沉默克制的愛戀,有哈薩克族小夥兒在馬背上唱著的歌謠,有山坡上老阿肯不停歇的琴聲。這個故事幾乎構建起了我對阿勒泰全部的想象。很多很多年以後,家裏的那本舊雜志早就不見了,我在網上四處尋找,才得到這篇改名爲《唱著來,唱著去》的小說,然後便規劃起了去阿勒泰的路線。

我的阿勒泰,是我在2008年、2017年、2020年和2022年一遍一遍去熟悉的春天、夏天和初秋。布爾津、哈納斯、北屯、哈巴河、富蘊、吉木乃,我一路回憶著爸爸告訴過我的地名,一路回憶著小說裏描述的風土人情,也一路感受著從第一次進疆開始就看到的、沒有停止過的變化:公路、高速公路、縣鄉道路;路邊停了板車在賣杏,但沒有賣杏人,只在筐上插了收款二維碼;路過一個小區,砌得很漂亮的小花壇裏豎著立體字“幸福小區”;越來越熱鬧的禾木村已經賣起了旋風土豆和臭幹子;相對甯靜的白哈巴,哨所旁用石頭擺出來的中國地圖上,象征北京的那塊石頭又用紅色油漆新刷了一遍……

我在阿勒泰,羞澀的哈薩克小夥子幫過我拎行李,蒙古族的大學生妹妹告訴我怎麽去辦理邊防證,酒店前台的漢族姑娘半夜陪我走去隔壁采樣點做核酸,經營民宿、來自拜城的退伍青年肯定地告訴我,“我們這裏不可能被偷被搶,丟了東西半天我就能給你找回來!”

我的阿勒泰,是各族人民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的世界。

@YU

“北疆以北是阿勒泰,她是狂野的夢,她是山野的風。”我早在李娟的文字裏,看了數十遍阿勒泰的日出日落,湛藍的天空,清澈見底的溪流,牛羊成群的草原,層巒疊嶂的雪山,但終究不如自己來一趟。

阿勒泰是有靈性的,這裏的土地會哭,沙漠會痛,牧羊人懂得感懷與悼念。他們會感恩土地的饋贈,敬畏自然。

人生從來都不是軌道,而是曠野。希望你不僅平安快樂,也永遠擁有追求曠野的勇氣,勇敢的人先享受世界。

@李火(接offer版)

我因爲《我的阿勒泰》這本散文集在去年十二月去往阿勒泰,打工賺取自己的生活費和旅遊資金。阿勒泰其實是座發展旅遊業滑雪的城市,也許禾木更能滿足大家對阿勒泰的想象。

冬天進村很難,也許真的是神的自留地,所以進入村子也設了一點點門檻。我們睡到太陽升起好久,外面的雪厚厚堆起,反光。地黃的冰箱被填得滿滿當當,和民宿撿到的搭子在聊以後遷徙去哪裏搭夥過日子。小貓特工睡在我懷裏,我摸著它隨著小呼噜起伏的肚子犯困。當時覺得沒有比這更美妙的時刻了。

@劉心

我的阿勒泰是在金秋時節從白哈巴到喀納斯、賈登峪到禾木的徒步路線上。路上的阿勒泰足夠讓第一次深入戶外的我愛上徒步、愛上中年以後的人生。我的阿勒泰幫我找到了舒適的旅行方式:一個人慢慢地走,認識志同道合的朋友。借用近日朋友發來的一句話:願在向前的路途中,我們把彼此留下。

@王俊凱

2023年,我和男朋友一起到了新疆阿勒泰禾木村,風景真的絕美,夜晚都可以看到閃耀的銀河。因爲衆所周知的原因,最近幾年他在異地讀研,我在本地工作,幾乎沒有見面的機會。在大美的新疆,我們遠離了城市的煩惱,享受到了快樂的二人生活,享受大自然帶來的遼闊自由和熱情。這張照片拍攝于禾木村的觀景平台,感受到清晨陽光剛剛升起,給草地和遠處的山帶來溫暖。

你的 “阿勒泰”,也許就在“生活的附近”

@Puff

我的“阿勒泰”藏在周末的公園裏——傍晚的西湖白堤,擡眼便是樹蔭的綠道,是不用長途跋涉即可抵達之處,也是可以暫時把所有煩心事都抛諸腦後的地方。

我和朋友開玩笑說:P人旅行就是定個目的地,然後直接開導航,途中邊走邊看。找到我的“阿勒泰”更適合用這種隨逛隨停的方式。沒有擁擠的行人,也沒有永遠在後面追的DDL,時間就在這裏自然流淌。

@江姜

我心中的“阿勒泰”是菜市場。

無論是去旅遊還是因爲學業,每每來到新的城市,給我印象最深的一定是菜市場。菜市場是最具有煙火氣的地方,是最能體現一個城市民風民俗的地方。

早上的菜市場是鮮活的,人們擺著最新鮮的蔬菜瓜果,吆喝叫賣,此起彼伏。那種熙攘的感覺,就像生命初始時的啼哭,似乎一切生命的旅途都從菜市場開啓,人的生命從菜市場開始流動。菜市場很嘈雜,但它是我心中永恒的淨土。

@唯以晨曦故

湖北黃石磁湖,一片充滿治愈和生命力氣息的綠地。一衣帶水,綠地鑲嵌在湖中,湖環抱著綠地。時常騎著自行車環湖,感受微風拂面的惬意;也會在清晨,來一個長跑,身邊不斷變化的景象,總能帶來不一樣的驚喜。會看到一家人其樂融融地行走在綠陰道上,會看到已上年歲的老人在拍照,會看到戴著眼鏡的爺爺在拉二胡;運氣好的話,還能看到櫻園長椅下坐著相濡以沫的老人……人與自然融爲一體,四季有四季的景色,好不惬意。

@十三

疫情時期,記得在某個上班上到整個人都要透支的時候,突發奇想訂了去內蒙的機票。從念頭冒出來到訂機票,也就幾個小時便開啓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那時候的內蒙人很少,像世外桃源,阿爾山的天池閃閃發光,是我鏡頭下最美的風景之一。所以,我的“阿勒泰”並不是某一個具體的畫面,而是每一次心之所向、立刻奔赴的遠方。

@酒心圓子

前前後後去過四次山西,巨大的文化寶藏之地,可以讓我平複雜亂的心情,只用關注當下一瞬心靈的共鳴。看一座山,一座像,一座塔,一座寺,一面壁畫,一面懸塑,一面古牆,我好像還活著,和曆史和土地一起活著,呼吸著。

@小亮

在湖南常德的旅途中,停留于此。自然的氣息和愉悅的心情共鳴,最後實在不舍。如果有足夠的條件留下,我想,每當黃昏,定會坐在高坡上,享受晚風,品味往事。

李娟的《我的阿勒泰》書中這樣描寫過她對于阿勒泰的感受:“世界就在手邊,躺倒就是睡眠。嘴裏吃的是食物,身上裹的是衣服。在這裏,我不知道還能有什麽遺憾。”

可能在生活中,當我們在某個地方停留,突然意識到環境帶來了一種“通透感”,有了“沒什麽可遺憾”的想法,或許那便是你的“阿勒泰”。當然,也許未來有一天,你真的會去到北疆之北的阿勒泰。那時候,希望你也能帶上李娟的《我的阿勒泰》和新周刊的“阿勒泰”,一起去感受那真正的純粹和自由。

(圖/《我的阿勒泰》)

5月15日,新周刊x《我的阿勒泰》劇集聯合策劃的專題雜志《只有阿勒泰知道》將正式上市,現已開啓預售。希望這本雜志能給你帶去一陣自由的風和只有阿勒泰知道的感受。

*特別說明:投稿圖片均爲讀者原創,未經允許不得作其他用途。

整理 | 鹿子芮

審核 | 晏 非

校對 | 遇 見

0 阅读: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