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訪談|讓我們共同呵護未成年人心理健康

最高人民法院 2024-05-16 15:45:32

據了解,家庭教育指導工作做得紮實的法院都對接到了優秀的心理咨詢師、家庭教育指導師來一起開展工作。但是客觀上,我國存在著城鄉、區域發展不平衡的問題,並不是所有法院或法官都有條件得到優秀的心理咨詢師和家庭教育指導師的幫助。

因此,在這一期訪談中,我們專門邀請到山西太原中院原少年庭法官馬榮,她同時也是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注冊系統心理咨詢師,並且一直保持著心理學領域的學習,由她來爲大家解讀一下審判實務中遇到的常見問題可能給孩子帶來的影響,同時爲如何解決提供破解之道。

山西省太原市中級人民法院原少年庭法官、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注冊系統心理咨詢師 馬 榮

屠少萌:馬法官,近年來離婚案件中,出現了不少家長爲了爭奪撫養權而搶奪、藏匿孩子的現象,有的孩子很小甚至還沒斷奶,就被父親藏匿起來長期見不到媽媽,這種情況會對孩子心理造成什麽影響呢?

馬榮:從心理學上說,一個人最早的人格是從哪裏形成的呢?孩子最早是從媽媽的眼睛裏看到自己的。在餵奶的時候,嬰兒可以看到穩定的客體(媽媽),以及從媽媽的眼睛裏看到穩定的自體(自己),所以如果孩子在吃奶的年齡都沒辦法看到媽媽,那麽,這個能量場的變化小嬰兒一定能感受到。陡然間與媽媽再也不見,他會産生自我破碎感,導致不能形成完整的自體印象和對他人的印象。

不要覺得孩子小就什麽都不知道,也不要以爲他會忘記,來自肌肉、骨骼、腺體的被爭奪的記憶、被撕裂的記憶,都會鮮明地留在孩子心裏,讓他形成非常強烈的委屈或恐懼,他可能會做噩夢,與藏匿他的家族進行對抗,他的憤怒以後也可能在這個家族裏重新爆發出來。任何一方的缺失,都會讓孩子的心理産生破碎感、撕裂感,越小傷害越大。

屠少萌:一些父母在離婚時大肆爭吵,甚至大打出手,有的家庭則長期存在家庭暴力,這會對孩子造成什麽傷害呢?

馬榮:夫妻在離婚期間的爭吵和打架,會讓孩子日常都在恐懼中度過。尤其是在父母爭吵打罵的時候,孩子是沒有辦法學習的,他沒有一個甯靜的港灣,即便在學校,他也無法安心。

我在與一些少年犯對話的時候,他們會說,自己最渴望的是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之中,能夠有一天我的父母可以不吵架,平平靜靜地度過。但是後來發現,即便有了這樣的日子,他內心依然不能安靜,因爲早年習慣的養成、家庭人格的養成,已經讓這個孩子活在了恐懼中、活在了破碎中、活在了不安中、活在了羞恥中、活在了內疚中,而這些,可能又會變成新的動能,出現在新的案件中。

屠少萌:有些父母因爲積怨較深,在離婚後長期在孩子面前說對方的不是,這會對孩子造成什麽影響呢?

馬榮:這種現象在婚姻中也不少見,危害可不小,會造成孩子的分裂樣態。孩子一半來自媽媽,一半來自爸爸,如果媽媽常常數落爸爸的不是,他會覺得自己身體的一半充滿各種不適,進而自我否定,這對孩子自信的形成會産生不可估量的危害,對他日後與人相處、未來伴侶的選擇上都會産生影響,在自己下一代的養育上也會形成一定的代際遺傳。

屠少萌:有的人確實是在婚姻中受到了比較大的心理創傷,所以克制不住向孩子抱怨對方,這種情況應該怎麽解決呢?

馬榮:很多時候,情緒確實無法控制,而這種時候,他也不知道自己是不是在重蹈原生家庭的覆轍,所以大家一定要把心理咨詢、心理輔導、心理幹預重視起來,在覺察到問題比較明顯的時候,尋求心理幹預。心理咨詢中的夫妻治療、家庭治療、親子治療這些都可以運用起來,幫助危機家庭重建良好的相處模式,或者幫助離婚後受創傷的這一方療愈自己的內心,更好地面對未來,同時以更好的心態養育好自己的孩子。

屠少萌:在一些離婚案件中,沒有爭取到撫養權的一方會出現不聯系、不關心孩子的問題,認爲自己沒有撫養權就不管孩子了,實務中甚至出現了孩子起訴父親要求履行探望義務的案件。這種情況,會對孩子造成什麽影響?

馬榮:父母在離婚過程中彼此的態度和處理方式,例如爭搶孩子和財産等,這些可能比離婚本身對孩子的傷害更大。孩子不是物品,不能交易,父母不是擁有撫養權才去養育孩子,就和他們沒經過孩子允許就帶他來到這個世界一樣。很多時候,孩子是沒有選擇權和決策權的。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與孩子之間,更重要的不是“附條件的連接”,而是“無條件的關注”。如果做不到,孩子內心就可能充滿了被推來推去的被“工具”化、“物化”的感覺,很多要求達不到的失落、失衡、失意的感覺,還總是處在無力、無助、無望的傷心境地。在日後也可能出現防衛心重、難于與他人建立親密關系的情況。另外,孩子的創傷程度也取決于孩子的個性和對父母感情的依賴程度。一般來說,性格內向的孩子比性格外向的孩子受創傷的程度要嚴重,持續的時間也會更長。而對于父母感情依賴越重,所受的創傷也越重。

屠少萌:如果經過教育,這種家長依然對孩子漠不關心,那麽直接撫養孩子的這一方該通過什麽方式,盡量減輕缺失父愛或母愛對孩子造成的傷害呢?

馬榮:這個真的很難。對于直接撫養孩子的一方,讓其一邊擦幹眼淚,一邊轉回頭對孩子微笑著說:一切都會好起來。這在現實生活中確實很難做到。如果撫養孩子這一方假裝作出在沒有怨恨的情緒下,堅持對人對事保持良好態度和緘默能力,還要擁有愛的表現時,孩子可能會敏感和心存疑慮,更具委屈和仇恨。我們真的希望:如果父母雙方即使離婚也能夠彼此尊重而不是相互诋毀,同時能讓孩子感覺到親子之間的愛有增無減,這樣,孩子走出創傷的可能性更大、時間也更短。也許還能在父母身上學到勇敢、真誠地面對情感,尊重他人和自己的品質。

心理學家也曾建議過:協同父母一起制定離婚計劃,指導父母如何與孩子溝通、離婚後如何與孩子相處。同時通過家庭會談,幫助孩子適應家庭關系新的改變等,這些都是減輕傷害最好的途徑。實踐也證明:這樣的孩子果然比其他離異家庭的孩子相對快樂平靜,談到父母離婚也從不回避,對自己未來的情感生活充滿信心等。當然,組建的再婚家庭生活也可能會給這個孩子造成好或者是壞的影響,這點也要同樣關注。

屠少萌:實踐中,有的家長在離婚後,不給付孩子的撫養費,而孩子不得不一次一次地去討要,即便如此也依然常常遭遇冷臉,不得不再告到法院。這種情況,會對孩子的心理産生什麽影響呢?

馬榮:孩子很可能會受到二次傷害,表現得更加自卑、退縮和對未來感到絕望,遇事産生更大的防禦心理,長大後也不敢與他人建立基本信任關系。所以,此時需要的改善方式就是良好的外部支持系統,即身邊其他能夠保持成熟、中立、理性態度的親友。親友切記不可好心辦壞事,在孩子面前攻擊和否定父親或母親,或不斷強調“你爸爸或者你媽媽一個人養你不容易,你一定要努力”等,這些都會無形中增添孩子更多的羞恥感和內疚感。這種情況下,孩子可能經常會做一些噩夢,因此在這個時候,更需要讓孩子時常表達他的感受、念頭、情緒。如果可以的話,在專業心理咨詢師的幫助下談話治療,更小一點的孩子采取一些沙盤、音樂、繪畫等藝術治療幫其走出困境,解決當下問題。遵循的原則是越小越好,不拖最好。

屠少萌:一些父母常常忙于生計,彼此之間很少交流,與孩子也幾乎沒有溝通,直到孩子犯了事才悔之莫及。這種不溝通不交流的家庭環境會對孩子成長造成什麽影響?

馬榮:如果缺乏陪伴,孩子的“鏡映”就不好,他沒有辦法和別人建立相對穩定和諧的關系,沒有辦法第一時間說出自己的感受並爲情緒命名。因爲生命的原始記憶、家庭的溝通風格都是和最熟悉的“陌生人”在一起,卻從來心身不合一,這注定讓其與別人無法親密相處,無法與自己真實溝通,也無從愛自己,愛他人,愛社會,愛世界。真心希望生養孩子的爸媽成爲兒女心靈的父母,努力重建孩子的內在安全感。

屠少萌:一些家庭隔代撫養,孩子父母不參與孩子的教育與生活,很多老人又溺愛有余而管教不足,這容易造成什麽問題?

馬榮:我想這個問題和上一個也有很多相似的答案,不管出于何種原因把孩子留給上一代撫養,本身對這個孩子就是一個新的創傷。太多的無奈,愛的匮乏,父母功能的缺位,以及作爲將來在養育方面的盲區,可能會代際遺傳到下一代人身上,成爲這個家庭不良代養的強迫性重複,更有甚者可能會發展成複雜性創傷。所以爲人父母者,真的要切實把養和育的責任承擔起來,不能只生而不養。

屠少萌:家庭各有各的問題,而良好家庭教育的前提必然是建設一個好的家庭,那麽到底什麽樣的家庭才是好的家庭?

馬榮:當然是和諧和睦,心和口和,勁兒往一處使,朝一個方向努力,共同朝著目標奔跑的家庭最讓人心馳神往。當然,這是一個理想狀態。

無論是在審判中遇到的衆多案例,還是在心理咨詢的個體咨詢、家庭訪談的觀察實踐中,我發現每個家庭都有自己的家庭人格。相對成長得比較好的家庭取決于夫妻雙方他們各自有怎樣的父母,來自怎樣的原生家庭並經曆了怎樣的養育過程,因爲父母是怎樣的人比父母做了怎樣的事更重要。從來沒有夫妻不吵架的,現實中沒有糾紛的家庭生活也是不真實的。但是分辨一個家庭人格成熟的標志之一,就是看吵鬧後雙方以怎樣的方式去解決,怎樣的辦法去溝通,他人的方式有些可以借鑒,但是各有各的特點,我們只有在對另一方和自己有更明確的了解和認知的情況下,才能真正做到理解、支持和妥協,而這些都是愛的試金石。我們希望愛在每個家庭創造出來,並流動起來,這是非常重要的家庭功課。

如果在千思萬想之後還是決定走到分手這一步,那麽離婚協談可以很好地減輕孩子的內心創傷。剛才我們的主題就是從離婚開始的,離婚也曾被美國耶魯大學兒童研究中心的心理學家認爲是威脅兒童的最嚴重和複雜的精神健康危機之一。一項調查顯示,37%的孩子在自己的父母離婚5年後,心理創傷都不能消失,內心會經常幻想著父母複婚;29%的孩子會勉強熬過這個艱難的時期。不過,也有34%的孩子,仍能保持對生活的滿足感,能很好地適應新環境,身心發展相對良好。父母離異是個創傷性事件,有的孩子可能一輩子走不出陰影,但也請大家相信:如果處理得當,也有很多孩子能夠保持良好的成長和發展,過著不焦慮的人生。

■訪談者言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個課堂,家長是孩子第一任老師,家庭和家長在未成年人健康成長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父母的言傳身教會對孩子的性格和行爲産生深遠的影響;父母良好的爲人處世方式,可以引導孩子更好地適應社會;父母還可以爲孩子提供溫馨的家庭氛圍和安全的情感支持,幫助孩子解決心理困惑……只有在一個有持續的良好支持的家庭環境裏,孩子才能更好地成長。

真心希望爲人父母者在做好言傳身教、建設好家庭的同時,能不斷學習、提升自己,如此才能不負孩子“人生第一任老師”的職責,真正爲國家、社會培育有用之才。

來源:人民法院報

記者:屠少萌

1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