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殿與猶太民族曆史:信仰與命運的共生

講曆史的理工男 2024-04-28 19:33:51

今天是以色列系列故事的第二篇——聖殿。

帶領族人出埃及後,摩西在西奈山接受了上帝的十誡,猶太人成爲了上帝的選民(指被上帝選中的人)。上帝將十誡用手刻在兩塊石板上,這稱爲“法板”,摩西帶著法板下了西奈山,並遵照上帝的指示打造了一個由黃金包裹的皂莢木櫃子,用于存放法板,這個櫃子就是“約櫃”。流浪的以色列人一直將約櫃放在稱爲“會幕”的帳篷的最內層中,會幕的這個區域稱爲“至聖所”,直至第一聖殿的建造完成。

“聖殿”一詞通常指的是宗教或神聖的建築,在猶太教曆史上,聖殿是古代以色列人祭祀場所。在聖殿建成之後,取代會幕成爲以色列人祭祀的場所,也是猶太教的象征之一。曆史上猶太人曾先後建造過兩座聖殿,現均已被毀。

第一聖殿(所羅門聖殿)

第一聖殿也稱所羅門聖殿,由所羅門王于公元前10世紀耗時7年建成,聖殿位于耶路撒冷的摩利亞山,就是現在的聖殿山。聖殿的建成取代了會幕,成爲猶太人祭祀的場所。聖殿內部分爲聖所、至聖所兩部分。聖所放置著七頭燈盞、陳設餅桌和香壇;至聖所內則存放著約櫃。這座聖殿不僅是猶太人宗教上的中心,也是猶太民族的象征,代表著他們的信仰、傳統和文化。

所羅門死後,以色列王國分裂,聖殿位于分裂後的猶大王國。羅波安成爲猶大國王的第五年,埃及王示撒攻打猶大王國,攻破了耶路撒冷。示撒保留了耶路撒冷,但是聖殿和王宮的財物被洗劫一空。一個世紀後,北方以色列王國的國王約阿施進軍並攻陷耶路撒冷,聖殿和王宮再次被劫掠。

公元前586年,新巴比倫軍隊攻陷耶路撒冷,城市在尼布甲尼撒二世命令下被毀。包括聖殿和王宮在內的整座城市陷入火海。第一聖殿不複存在,財物被洗劫一空,約櫃自此在人間消失。此外,上萬猶太人被擄往巴比倫,史稱“巴比倫之囚”。

第二聖殿(希律聖殿)

公元前539年,新巴比倫爲波斯帝國所滅,波斯國王居魯士大帝釋放了被擄的猶太人,並允許他們返回故土耶路撒冷。第二年,猶太人開始重建聖殿,由于各種原因建造緩慢,聖殿的建造過程持續了21年,此後聖殿先後經曆了波斯、希臘和羅馬統治時期的不同階段。

波斯統治者對猶太人采取了寬容政策,允許他們保持自己的信仰,猶太人也奉居魯士大帝爲救世主。公元前331年希臘帝國崛起,並取代波斯底托統治了耶路撒冷地區,亞曆山大大帝仍舊對猶太人采取寬容政策。亞曆山大死後,希臘一分爲三:馬其頓王國、托勒密王國和塞琉古王國。耶路撒冷先後被托勒密王國和塞琉古王國統治過。這期間希臘的生活方式逐漸影響到了猶太人,爲了固守自己的文化傳統,猶太人展開了捍衛自己文化傳統的鬥爭。

塞琉古王朝時期,希臘人試圖將猶太人希臘化,他們在聖殿內立起了宙斯的祭壇,隨即引起了猶太人的叛亂。安條克四世時期,他延續了此前對猶太人希臘化的目標,更進一步宣布安息日和割禮爲非法,並且強迫猶太人放棄自己的飲食習慣和禮儀。當希臘人強迫猶太人按照異教禮儀獻祭時,起義爆發。在馬卡比的領導下,猶太人于公元前165年收複了聖殿,並清除了異教的痕迹,爲了紀念這一事件,誕生了猶太教的光明節。

公元前63年,羅馬帝國的龐培占領了耶路撒冷,城內的猶太人遭到了屠殺,龐培還進入了聖殿的至聖所,這相當于亵渎了聖殿,不過聖殿得以完好無損地保留。耶路撒冷區域成爲了羅馬的一個行省,並讓猶太人的希律家族獲得王位,在羅馬總督的庇護下實行了殘暴的統治。

希律當政後大興土木,這次興建行動的高峰期就是對第二聖殿的修繕和擴建。著名的“西牆”(“哭牆”)就是在希律王修繕聖殿時加蓋的部分,是後來羅馬人搗毀聖殿時唯一殘存的部分。由于這次修繕讓聖殿再次輝煌華麗地出現在世人面前,後人也常將第二聖殿稱爲“希律聖殿”。

希律時期,羅馬人的殘暴和希律對羅馬人的縱容迫使猶太人有過多次起義。公元67年爆發了猶太人反抗羅馬人的最大一次起義,史稱“第一次猶太戰爭”。公元70年,羅馬人攻破耶路撒冷,聖殿被毀。

羅馬人將整個聖殿建築以及幾乎全部的周邊結構都破壞掉,唯一殘存的聖殿遺迹是一面牆,它並不屬于聖殿結構的本體,而是大希律王所蓋,用來圍繞支撐整個聖殿山的擋土牆的西側殘余,被稱爲“西牆”。雖然它不是聖殿的本體,但至少是聖殿所在之處的最後殘迹,是猶太人因聖殿被毀,以及猶太人被流放而悲痛哭泣之處,所以“西牆”又被稱爲“哭牆”。

聖殿的毀滅對猶太教産生了重大影響。猶太人失去了宗教和政治中心,被迫流散到世界各地,直到1948年以色列建國。或許,對于現代的我們而言,猶太人的聖殿不僅是曆史的一部分,更是一面鏡子,反映著人類對信仰、對自我身份的追尋和思考。

2 阅读: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