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大主題、90篇文章、36萬字:記錄身處浪潮之巅的中國汽車

iautopress 2024-05-11 15:08:19

上世紀40年代,抗戰最艱難之際,國運已跌落至谷底。有人問國學大師熊十力該怎麽辦,他的回答簡潔而有力:“讀經!”

這是何意?

讀經,看似柔弱無用之事,豈不知,在一個族群危急存亡之際,這恰是最爲剛健之事。熊十力意識到,精神內核已崩,倘不能重建,則中華必亡。如何重建?從我輩重新讀經、再造精神內核始。

沒錯,曆史學家就是要把構成記憶節點的“此刻”記錄下來,並爲它們賦予統一連貫的意義,讓它們構成構成“我們”,構成我們的“曆史”,在災難時期,爲這個民族埋下他日能夠精神涅槃的種子。

熊十力

如今,中國汽車自主品牌的崛起,是眼下最令國人感到振奮的時代大戲。此刻,盡管時代背景千差萬別,但我作爲媒體人仍能十分真切地感受到近80多年前熊十力那份舍我其誰的使命感、另辟蹊徑的自信和即將開始一段充實工作的滿足感。

盡管任何一段曆史都有它不可替代的獨特性,可是,中國汽車自主品牌的強勢崛起,卻是最不可能重複的。

在燃油車時代,在政策、産業等要素的制約下,中國自主品牌始終無法全面突破燃油車的核心三大件——發動機、變速箱、底盤,距離外資燃油車品牌仍然相去甚遠。

美團創始人王興曾說:“平心而論,在傳統燃油車時代,中國企業沒有理由贏。”

然而,中國卻是一個善于創造奇迹的國度。

中國彙聚了其它國家可望不可即的全部要素——最完善的産業鏈配套、最強有力的産業政策、最堅韌不拔的企業家群體、最豐厚的工程師紅利,同時還有世界上最優秀的鲶魚特斯拉“打輔助”,到今天終于完成一場空前絕後的産業趕超。

有生之年,國人一定能看到中國自主品牌徹底掀翻德國、日本和美國等西方國家在汽車産業長達上百年的産業霸權。

也因此,美團創始人王興還說了這樣一句話:“在正在到來的智能電動車時代,中國企業沒有理由輸。”

面對這場發生我們眼前的曆史巨變,我們不缺乏案例和可采信的數據系統,但卻沒有形成一個系統化的産業邏輯的描述,如今大部分關于中國汽車的所有判斷與結論,要麽是一些信息拼湊,要麽只是建立一些感性基礎上的個人偏好。

于是,如何爲零碎的中國汽車産業史留下一些有價值的內容,就成爲一個極重要的問題。基于這樣的初心,在過去一年多的時間裏,我在《汽車通訊社》和《電動大咖》兩個公衆號上筆耕不辍,持續對汽車産業進行思考與分析。

今天,我爲讀者精選了90篇文章、近36萬字的內容,並搭建一個完整的框架以飨讀者,共同見證中國汽車産業的筚路藍縷與波瀾壯闊。

8大主題、90篇文章、36萬字

要想搞清楚中國汽車産業的基本面和底層邏輯,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首先,汽車産業鏈太長了,涉及上萬個零部件,帶動100多個相關産業。而且中國企業還在用創新、競爭甚至內卷來開拓出一個又一個新賽道。很多全新的細分行業即便是專業人士都可能沒聽過。

其次,每個細分領域差別太大了,有的逐鹿全球,有的卻受制于人;有的隱形稱霸,有的卻金玉其外。因此越接近行業的本質,就會越發現行業研究的水很深。

最後,更爲重要的是,汽車産業正在面臨著一次百年未有的劇烈轉型,舊産業版圖正在瓦解,中國汽車行業在艱難追趕了幾十年後,終于在電動化的浪潮中拿到了一次重構産業鏈的機會,所以在從整車到零配件,這個長長的鏈條裏,一定又會産生全新的邏輯。

“863”計劃電動汽車首席科學家萬鋼

那怎麽辦?唯一的方法就是掌握産業的底層邏輯,只有探尋到萬變中的不變,才能動態地、持續地看清事物的本質。爲此,我從泛摩爾定律、規模效應、産業政策的本質、供應鏈變革、資本市場估值等底層邏輯出發創作了以下文章。

《筚路藍縷:空前絕後的中國新能源大三角》

《貪婪與盜夢:巴菲特會繼續減持比亞迪?》

《權力與資本的合謀:誰在殺死歐美造車新勢力?》

《向死而生:燃油車巨頭與造車新勢力,誰先下沉?》

《內卷的魔咒:世界汽車産業正被拖入“東亞模式”》

《穿越造車生死線:誰將在淘汰賽中先死亡?》

《垂直整合陷阱:特斯拉和比亞迪,一般人還真學不會》

《隱秘戰爭:互聯網資本在汽車産業爲何遭到慘敗?》

《新能源汽車不賺錢,是當下最大的“僞命題”》

《當制造業淪爲廣告學:主機廠卷不動“全棧自研”了》

《Are you ok?誰給了雷軍擠進汽車行業前五的底氣?》

《內卷與血酬:電動車市場的“黑暗森林法則”》

《2024年中國汽車市場的5個小趨勢:戰爭的履帶,要用失敗者鮮血來潤滑》

《求生的窗口期僅剩4年:七組數據,透視2024汽車行業小趨勢》

要講述中國新能源汽車産業變革的曆史,一定繞不開比亞迪、吉利、奇瑞、長城等中國自主品牌以及“海外鲶魚”特斯拉。沒錯,對幾家巨頭企業興衰榮辱的書寫及其相關熱點的分析,也是我創作的重點方向。

《20年,500萬輛——“比亞迪飛輪”是如何轉動的?》

《如何把藍圖變爲現實:王傳福給新勢力們上了一課》

《芒格留給中國最大的遺産:切莫低估比亞迪,切莫低估王傳福》

《年銷302萬輛只是一個開始,比亞迪的未來無比廣闊》

《六千字說透吉利的終局思考|吉利,超越吉利》

《永遠不要質疑吉利汽車的實力》

《當尹同躍說出“不會再客氣”時,奇瑞的底氣與實力在哪裏?》

《無人生還:馬斯克面前倒下的108個男人 | 萬字長文》

《“特斯拉帝國”的一道裂縫》

《我們在爲問界呐喊“遙遙領先”時,特斯拉卻正蛻變爲一個全新的物種》

《群狼環伺:馬斯克手裏還剩幾張牌?》

《衛星上天,特斯拉落地》

《馬斯克的命運裂變:玩得過證監會,玩不過董事會》

《“第一性原理”正在殺死特斯拉》

《信仰、教義與狂熱:馬斯克把汽車品牌“宗教化”玩明白了》

大衆軟件危機

今天,舊燃油車産業版圖正在瓦解,全新的新能源汽車産業鏈正在劇烈重構。于是,傳統燃油車巨頭如何避免重蹈諾基亞的悲劇,這一獨特的命題也是我繞不開的創作主題。

《電動化浪潮中的寶馬:豪賭了,但賭錯了》

《換個維度看大衆的電動化轉型:失敗or成功?》

《在華落敗,韓系車是否還有翻盤之機》

《改革現場:賈健旭刷新上汽大衆命運的240天|七千字深度》

《六千字說透上汽大衆的轉型之路:要治理,不要管理|上篇》

《六千字說透上汽大衆的轉型之路:後發制人|下篇》

在中國,造車新勢力的成敗得失,長久以來都是新能源汽車産業熱度最高的話題,但中國造車新勢力的商業邏輯是什麽,如何判斷它們各自的前景,卻紛爭不斷。爲此,我結合産業的底層邏輯,對各個造車新勢力給出了階段性判斷。

《從狂熱到崩塌:市場向造車新勢力發出“病危通知書”》

《七千字拆解李想産品哲學 | 一個叛逆者的産品突圍戰》

《押注G6,留給小鵬突圍的時間不多了》

《小鵬X9,是檢驗王鳳英改革成果的最大試金石》

《“阿爾卑斯”與“螢火蟲”,能讓蔚來的生態産生“化學反應”嗎?》

《蔚來還能“撐”幾年:賣更高端的車,虧更多的錢》

《一位女性購車者的自白:對比完理想後,我壓根不會考慮蔚來》

《留給余承東造車的時間還有多少?》

《余承東的“超限戰”:2024年華爲能血洗理想嗎?|八千字深度》

《中國汽車市場即將迎來華爲的“聯發科時刻”》

《三組關鍵詞,讀懂“小米革命”|硬核六千字》

《手機廠造車VS車企造手機:蔚來幹不了的,小米想試試》

《小米SU7的情緒價值:“撩妹高手”是如何煉成的?》

商業的英文是Business,來源于Busy,也就是忙碌。我們眼前的商業世界的確是一個忙碌的世界,尤其是汽車産業,永遠不缺乏熱點,作爲汽車財經媒體,追熱點是常態,但我的內容不是簡單地蹭熱點,而是希望能幫助讀者看到這個忙碌的産業背後更簡單、更本質化的要素、力量和模式,那麽這樣的寫作才是有意義的。

《第二十屆上海車展,是今後中國汽車市場格局的一次預演》

《插混市場第二名爭奪戰打響了》

《充電祖宗割韭菜真相:充電的苦日子,是換電的好日子?》

《Cybertruck的意外後果:馬斯克給中國車企們指了一條明路》

《混動市場的2024:增程或將是最大贏家》

《我們正處于巨變的前夜:豪華品牌的“萬曆十五年”》

《中美聯動:全球造車新勢力泡沫開始破滅?》

《極越汽車距離爆款,還差100個江南春》

《U8何以被仰望——看不起自主品牌的“臭毛病”該改改了》

《智能底盤革命:自主品牌不再迷信底盤調教》

《主機廠不想給甯德時代打工了?曾毓群笑了》

《換電?800V?誰才是純電市場真正的補能大師》

《中國汽車的隱痛:拗口洋名,登堂入室》

《車圈媒體迎來“大逃殺”——誰能搶占輿論高地?》

《流量戰爭:雷軍和周鴻祎砸了誰的飯碗?》

《高合的墜落,戳破了純電市場假高端的泡沫》

汽車産業巨變的規律是,只要産業鏈的鏈主主機廠發生變革,那麽上遊供應商就會出現供應鏈蛻皮的更換現象,由此一個隱秘的下半場開始了,那就是汽車供應鏈的“新老大逃殺”,這不僅是新老之爭,更是供應鏈新軍之間的死亡競賽,這就是“汽車供應鏈新軍爭霸賽”。

《隱秘的下半場:擠垮日本制造業的供應鏈新軍爭霸賽》

《比亞迪在終端連續“掀桌”,卻在上遊敲響了博世們的喪鍾》

《新能源汽車産業鏈中,誰在悶聲發大財?》

《動力電池暗戰:美國想靠韓國趕超中國》

《梭哈固態電池——這可能是甯德時代擺脫圍剿的唯一出路》

《摩根士丹利看好甯德時代,是把它架在火上烤》

《固態電池的高調刷屏,不過是電池二線廠商的絕望反擊》

《動力電池爭霸賽終局將至,“行業第三”的爭奪更加激烈》

《電機戰爭:主機廠和供應商之間,只剩一句愛過》

《擊潰美國激光雷達巨頭,禾賽科技站著把錢掙了》

《吉利扶持芯擎科技,是在押注下一個高通》

《芯聯集成重燃戰火:中國汽車芯片的春天才剛剛開始》

《汽車防曬破圈,福耀玻璃很爽》

《小米的冬季續航之王沒那麽好當》

人工智能時代,自動駕駛一定會成爲重構汽車産業鏈的關鍵變量,這不僅僅是技術的變革,更引發了汽車産業商業模式的巨變,甚至改變了資本市場對汽車産業的估值邏輯。沒錯,自動駕駛是我們觀察汽車産業變革的重要窗口。

《從激進堆料到果斷減配:“智能駕駛們”爲什麽翻車了?》

《智駕決戰2024:激光雷達或成最大贏家》

《自動駕駛大模型,千萬別入戲太深》

《城市NOA開城競賽:工程師的難題,廣告人來解》

《自動駕駛的苦日子,換不來高端純電的好日子》

《讓智能駕駛的價格降下來,讓10萬元的車也能用上NOA功能》

比亞迪在日本市場的形象代言人:長澤雅美

如今,所有車企都清楚,擺脫國內市場競爭的高度內卷,選擇海外奶與蜜的應許之地,幾乎是唯一的選擇。可見,全球化已經成爲當下中國汽車最重要的命題之一,無論是出口數據,還是自主品牌在全球各個市場的出海戰略,都預示著中國汽車全球化這一曆史進程已然開啓。沒錯,這就是汽車通訊社的全球化系列。

《自主品牌的全球化野望:留給外資數錢的日子真的不多了》

《溢出:中國汽車將在第三世界再造一個“中國市場”》

《自主品牌出海幻覺:在泰國的日系車巨頭,會被輕易擊敗》

《中國自主品牌遠征墨西哥:富貴要在險中求》

《上汽出海印度,賭一個贏的機會》

《王傳福化身“船夫哥”:比亞迪的水手不夠用了》

這個時代,需要怎樣的汽車財經媒體

在本文的尾聲,我還想聊這樣一個問題:這個時代究竟需要怎樣的汽車財經媒體?

如今,許多傳統的汽車財經媒體的特點就是客觀。沒錯,他們的報道事情永遠平鋪直敘,會有大段大段的數據,甚至是一字不改的政府文告。甚至在他們的文字中,你休想看到一個帶有情感色彩,或者是偏向引導色彩的形容詞。

我們假設,一個報道沒有背景、沒有偏向,只有客觀事實,可不可以讀?當然可以讀。但是有一個前提條件,他們必須是有大量背景知識和堅定價值觀框架的頂尖精英。

但是對大部分人來說,他們可能沒什麽價值觀,也沒有那麽多背景知識,你讓他面對一個枯燥的、散亂的、顆粒狀的事件,他會立刻陷入到一種迷茫的狀態。久而久之,這樣的內容注定會被讀者抛棄。

所以,這個時代所需要的汽車財經媒體,必須堅守這樣一個原則,那就是主題在高處,而表達方式在低處。

我們在寫作時永遠要想象對面坐著兩個人,一個是汽車行業的專家,另一個是對汽車零基礎的小白。我們創作的內容要讓專家覺得沒毛病且角度新穎,更要讓小白感到有趣。

來,我們先來看怎麽和小白溝通。

舉例來說,今天我要介紹鋼琴家肖邦,如果是傳統媒體,他們會告訴你:美國人,波蘭人,生活在法國,生卒年月,以及主要的作品,後世的鋼琴家哪些人喜歡彈他的作品以及一大堆專有名詞。

這時候一個不懂古典音樂的普通讀者看了這些信息跟沒看是一樣的。

但我如果換一種方式告訴你:肖邦,小白臉,在法國混,主要靠一些貴婦人養活,但是他在藝術上其實很像周傑倫,充滿了年輕的朝氣,是當時音樂界的異類,所以算是樂壇的一股新風,他有大量狂熱的粉絲,這就是肖邦。

這時候我相信一個小白能聽懂,而且很有可能對肖邦感興趣,可是剛才這段描述精准嗎?客觀嗎?公正嗎?不,它充滿了偏向,充滿了我個人的理解,老幹部看了這段描述,心髒病都要嚇出來了。但那又怎樣?如果我們創作的內容能讓普通讀者開始關注肖邦,那也是功德無量。

好,我們接著來看,怎麽和專家溝通。

這裏的專家不僅僅是指技術專家或者工程師,也包括大量的企業經營者。

這時候有一個問題始終繞不過去,那就是作爲一個從未經營過企業的人,面對一家汽車企業的經營狀況,面對它的戰略路徑的選擇和戰術的打法,我們到底有什麽資格去評論,評論的依據又在哪裏?這其實是每一個財經作者都必須回答的問題。

對此,我想從兩個層次進行回答。

首先,你不是什麽,不一定意味著你不能研究,而且恰恰因爲你不是,所以就應該去研究。

這就像美國有一句話,是專門針對經濟學家、管理學家、商業顧問的。這句話很噎人:“既然你們如此聰明,那爲什麽發不了財?”這句話聽起來特別有力量,但仔細想,你也能發現它的邏輯漏洞。

按照這樣的邏輯,人不是微生物,爲什麽要研究微生物?動物學家跑得如此之慢,爲什麽去研究獵豹,甚至研究生物學?許多婦産科醫生都是男性,對于他們,你也可以說,你們不是女人,怎麽能研究生孩子的事情呢?

其次,這個時代需要“知識的遊牧民族”。

現如今的汽車産業正在發生巨變,它不僅僅是制造業和機械動力學,更融合了人工智能、電化學、電子消費、甚至互聯網營銷等多個産業。

在過去,我們姑且稱專家爲知識的農耕民族。自己有一畝三分地,精耕細作就可以了。

但在這個時代,逼迫所有人成爲知識的遊牧民族,哪裏水草豐美,就向哪裏遷徙。而我們所有人都應該用20%的時間,掌握一個新領域80%的知識,才能全面地理解産業的根本規律。

基于這樣的邏輯,盡管我承認有一些內情我確實不得而知,沒錯,汽車財經就是這麽一個特別有原罪,又特別令人遺憾的工作。但我仍然堅持在不充分獲取信息的情況下,利用各種跨學科知識體系,去下一個階段性的結論。

所以,我的文章不止是一個結論,更是爲專業人士的思考提供了某個獨特視角。如果我的分析和結論對他們的思考有所觸動,能夠讓他們有興趣來反駁、修正、調整我的結論的話,那我創作的目的就已經達到了。

在文章的最後,我想引用美國傳媒史上最偉大的記者沃爾特·李普曼的一段話來勉勵自己和所有同行。

他在70歲生日宴會上說:

“我們以由表及裏、由近及遠的探求爲己任,我們去推敲、去歸納、去想象和推測內部正在發生什麽事情,它的昨天意味著什麽,明天又可能意味著什麽。在這裏,我們所做的只是每個公民應該做的事情,只不過其他人沒有時間和興趣來做罷了。這就是我們的職業,一個不簡單的職業。我們有權爲之感到自豪,我們有權爲之感到高興,因爲這是我們的工作。”

李普曼說得多好——好好記錄這個時代,因爲這是我們的工作。

0 阅读:0

iautopress

簡介:全球汽車商業資訊,盡在汽車通訊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