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熟人推薦”或泄露個人隱私!經濟日報提示

北京日報客戶端 2024-05-20 07:35:14

警惕互聯網“熟人推薦”越界

作爲互聯網App“個性化推薦”的一種機制,“熟人推薦”可能會泄露個人隱私信息。算法推薦服務提供者應加強算法管理,建立完善人工幹預和用戶自主選擇機制。

時不時被推送“可能認識的人”,自己點贊過的內容、觀看過的直播、購買的商品也被推送給“好友”……近年來,基于大數據的熟人推薦機制從社交平台逐步擴大到購物、直播等領域,一些人樂于借此分享日常,拓展交友圈,但也有不少網友直言不想被窺視,只想在網上安靜“沖浪”。

“熟人推薦”是互聯網App“個性化推薦”的一種機制,通過搜集用戶通訊錄、關聯好友等數據,經過算法分析給用戶推薦人或物。對平台來說,熟人推薦功能可以幫助提高用戶留存率和活躍度,增加用戶黏性,還能引導潛在用戶消費,這種需求客觀上可以理解。

但在實際生活中,大部分App通常默認用戶接受熟人推薦功能,即使關閉該功能,仍然會出現推送和被推送的情況,個人隱私安全並未得到有效保障。

在互聯網已成爲個人生活重要組成部分的情況下,很多人並不希望自己的浏覽習慣、消費偏好等上網痕迹被他人知曉,而且涉及個人隱私的信息一旦被不法分子利用,還會給用戶帶來安全隱患。個人信息保護法、《互聯網信息服務算法推薦管理規定》等都有明確規定,收集個人信息,應當限于實現處理目的的最小範圍,不得過度收集個人信息。因此,算法推薦服務提供者應加強算法管理,建立完善人工幹預和用戶自主選擇機制。

平台應明確告知用戶收集的信息內容範圍以及用途,並對操作流程進行優化,確保用戶能夠自行選擇是否關閉彈出的其他用戶信息、是否屏蔽其他用戶獲取自己的動態信息。App運營者不得因用戶不同意收集非必要個人信息,而拒絕用戶使用App基本功能服務。網絡經營者在收集用戶個人信息之前也要征得用戶的同意,建立健全用戶信息保護制度,減少侵權風險。

用戶要增強自身的隱私保護意識,在初次使用App時應仔細閱讀相關協議,涉及授權地理位置、展示個人資料等操作時要格外謹慎。遇到侵權行爲時,用戶要向國家網信部門進行投訴或舉報,造成財産損失或對個人生活造成嚴重影響的,可以通過法律途徑維護自身合法權益。

監管部門也應加強對各類App及平台的常態化監管,對于存在隱私泄露、強制熟人推薦等問題的App,要及時處罰並公布通報,讓App開發者、運營平台對用戶隱私始終心存敬畏,還用戶一個清爽的網絡空間。

2 阅读: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