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下令放四百死囚回家探親,秋後來問斬,第二年全歸無人逃亡

紅塵三千問 2024-04-11 21:40:52

唐太宗李世民,被譽爲“千古一帝”,他的文治武功,至今仍爲世人所津津樂道。他的一生充滿了傳奇色彩。

李世民生于599年,祖籍隴西。年少時李世民便展現出了非凡的英勇與智慧,他曾親赴戰場,解救身處險境的隋炀帝,並在晉陽起兵中扮演了關鍵角色。

後來,天下反隋,李淵父子幾人也在其中,其中李世民以卓越的軍事才能,領兵攻破長安,爲唐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馬功勞。

李淵登基後,李世民奉旨先後平定了薛仁杲、劉武周等割據勢力,統一了國家,但是他出色的才能卻沒能得到父親的看重、兄弟的敬服,反而多次被兄長李承乾陷害。

被逼無奈之下,武德九年,他發動了玄武門之變,成功奪得了皇位,開啓了唐朝的新篇章。

李世民在位期間,他勵精圖治,以民爲本,實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使國家政治清明,在他的統治下,唐朝開創了著名的“貞觀之治”,國力強盛,百姓安居樂業。

然而,在這位偉大帝王的治世之中,卻曾發生了一件令人匪夷所思的事情——他下令放四百死囚回家探親,待秋後再來問斬,結果這些死囚第二年全都按時歸來,無一人逃亡。

貞觀年間,唐朝社會安定,法制日益完善。然而,即便是在這樣的時代,也難免有犯罪之人。

在唐史上記載著這樣一個故事。

有一天,唐太宗李世民親自審理囚犯,當他看到一些罪大惡極、本應被處死的囚犯時,他的內心泛起一絲憐憫,不忍下手就這樣直接殺害他們。

于是,他下令允許這些囚犯最後一次回家探望父母和妻子,並規定明年秋天他們必須回來受死。

這一消息傳出後,朝野上下一片嘩然。許多人認爲李世民此舉過于仁慈,甚至有損國法威嚴。

然而,李世民卻不爲所動,他堅信自己的決定是正確的。

隨後,唐太宗又頒布了一道法令,讓全國各地的死囚也暫時回家,同樣約定明年秋天自行回到京城接受處決。

當這批死囚得知自己可以回家探親時,無不歡呼雀躍、感激涕零。他們紛紛跪在李世民面前,磕頭謝恩。隨後,在刑部官員的安排下,這些死囚開始陸續離開長安城,踏上了回家的路。

一路上,死囚們的心情複雜而激動。他們有的騎著馬,有的坐著車,有的則步行而行。

雖然路途遙遠、艱辛,但他們的心中卻充滿了對家人的思念和期待。他們想象著與家人團聚的溫馨場景,想象著能夠再次感受到家人的關愛和溫暖。

經過數日的跋涉,死囚們終于回到了闊別已久的家鄉。當他們走進家門時,家人們的驚喜和激動難以言表。

他們緊緊地擁抱在一起,淚水奪眶而出。這一刻,所有的痛苦和苦難都仿佛煙消雲散,只剩下滿滿的幸福和感動。

在家的日子裏,死囚們過上了簡單而溫馨的生活。他們與家人一起勞作、一起用餐、一起聊天。

然而,幸福的時光總是短暫的。轉眼間到了第二年的秋天,約定的期限就要到了。死囚們開始收拾行囊,准備告別家人返回長安。

被釋放的囚犯總共有三百九十人,他們無一例外地都准時回到了朝堂,等待著最後的裁決。

唐太宗看到這些囚犯如此遵守諾言,按期赴死,心中更是不忍。他深深地歎了口氣,然後下令赦免了所有的囚犯。

這一消息傳出後,朝野上下一片歡騰。人們紛紛稱贊李世民的仁德和智慧。

從此,李世民在百姓心中的地位更加崇高,他的“貞觀之治”也因此而更加輝煌。

死亡,是每個人都深深畏懼的事情,而那些犯下死罪的人,一定是社會上的惡人。

但是,只要君主對他們施加一點恩德,他們就能如此感激涕零,甚至不惜以死相報。由此可見,人的感情是容易被觸動的,而只要有人對他們施加恩惠,他們必定會竭盡全力去回報。

那麽,作爲君主,治理天下時,一定要以恩德爲先,讓百姓感受到溫暖和關愛。這樣一來,天下自然就能太平,人民自然就能安居樂業。

從統治理念的角度看,李世民縱囚歸獄的做法體現了他“以民爲本”的統治思想。他深知,只有讓百姓感受到統治者的寬仁與關懷,才能贏得他們的支持和擁護。

通過這一事件,李世民成功地塑造了自己仁君的形象,增強了唐朝政府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同時,我們也應該看到,這四百名死囚的歸來並非偶然。他們之所以能夠守信歸來,一方面是因爲李世民的仁德之舉讓他們感受到了人性的溫暖和關愛;

另一方面也是因爲他們內心深處對生命的尊重和對法律的敬畏。這種尊重和敬畏讓他們在面對生死抉擇時能夠堅守信義和承諾。

0 阅读:437
评论列表
  • 2024-04-12 01:09

    手下爲了證明皇帝的正確,一個死囚十個兵盯守,一個不差的拿回來的!否則,絕無可能!先不說人有求生本能。就說犯了死罪的人有多少喪盡天良,人性泯滅的?!殺妻滅子有沒有?欺兄霸嫂有沒有?忤逆雙親的有沒有?……總不能都是魯智深似的打抱不平,誤傷人命的吧?!

  • 2024-04-30 11:25

    故事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