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次“押題”,看懂拼多多高質量發展

定焦One 2024-03-26 08:56:23

定焦(dingjiaoone)原創

作者 | 金玙璠

編輯 | 魏佳

3月20日,拼多多集團發布2023年四季度及全年財報,營收和利潤都大幅增長。

在財報隨後的電話會上,拼多多管理層多次強調拼多多過去一年的發展戰略,不是優先考慮盈利,而是高質量發展,且2024年或中長期,這一戰略重點不會改變。

拼多多去年的研發投入再度超過百億,創曆史新高。拼多多集團執行董事、聯席CEO趙佳臻在電話會上提到,2024年,將繼續加大對優質消費、優質供給、平台生態三大重點領域的投入。

這些在拼多多身上都不是新故事。“百億補貼”持續了將近5年;專門投入農業的“百億農研”項目已經進入到第4年,扶持農貨和國貨是拼多多近幾年的重點;去年,拼多多拿出了第三個100億——“百億生態”專項,對優質商家進行資源傾斜,通過技術手段對平台服務進行系統性治理,目的是提升商品和服務質量,推動平台生態良性發展。

一個平台建立什麽樣的秩序,決定了它能獲得什麽樣的增長和增長的質量。梳理拼多多的曆史,我們可以劃分爲三個階段,提煉出三個故事,它們都與高質量發展有關。當外界爲拼多多的增長歡呼的時候,增長背後的秩序更值得探究。

從北上廣和四五線,看見真正的消費

繼拼多多2023年Q3財報公布後,股價迅速拉升,以至于市值一度超過阿裏巴巴,這家公司2023Q4的成績單一樣亮眼:營收889億,國內國外全面開花,且變現能力驚人,當季做出了224億的經營利潤。和這些數字同樣值得解讀的是,拼多多管理層指出,在2023年雙11期間,拼多多的百億補貼用戶規模突破6.2億。其中,一線城市用戶訂單量同比增長113%,四五線城市下單金額同比增長167%。

這組數據是增長的結果,而從增長的本質看,是因爲拼多多解決了從北上廣到四五線不同圈層消費者的需求。這是拼多多的增長秩序之一。

在發展早期,拼多多瞄准的是四五線城市用戶,和原有巨頭錯位競爭。人們津津樂道于拼多多從下沉市場獲得了大量流量,但容易忽略的是,它的快速增長,本質是迎合了四五線城市的消費需求和購買力水平。五環外人口有大量沒有被滿足的長尾需求,他們需要的是實實在在的優惠和尊重。

這是拼多多在巨頭競爭的縫隙裏,抓住的一大逆轉機遇,也成就了它成立三年就上市的電商奇迹。

但五環外人群只是中國消費者的一部分,拼多多上市後的發展重心開始從“數量”轉向“質量”,靠著行業首創的“百億補貼”,成功開進北上廣。

起初,拼多多給高貨值、自帶流量的商品如蘋果手機等補貼,後續逐步覆蓋美妝、母嬰、百貨、農産品等全品類,加大投入市場營銷,用“百億補貼”的方式讓利消費者,一步步建立低價心智。

這放在2023年,整個電商行業進入“百億補貼”大戰的背景下,無疑是明智的選擇。但拼多多早在2019年就開始布局,這是它在電商競爭中,抓住的另一大逆轉機遇。

圖源 / Pexels

都說電商是觀察中國消費市場的重要窗口,但單獨看北上廣和四五線,都不能全盤認知消費大勢,只有把它們當作一個整體,才能看到最真實的消費。

拼多多把品質好物帶給四五線城市的人們,把性價比好物輸送給一線城市的用戶,才能激發有潛能的消費,真正高質量地“促消費”。

百億補貼持續至今四年多,拼多多長成了中國電商的新龍頭,增長背後,是它的性價比體系已經進入到有序增長的軌道。

我們從拼多多財報中市場營銷費用的變化,能直觀地看到這種轉變。

拼多多2023Q4的總收入同比增加了500億,其中交易服務收入(在商家交易中抽取的傭金)增加314億,而公司的營銷費用(銷售及營銷開支)只相應地多了90億,一位電商投資人分析,這其中有大量是花在Temu(拼多多旗下跨境電商平台)身上的,而拼多多主站的營銷費用大概率沒有明顯增加,還有可能是減少的。

2020年以前,拼多多的營銷費用率一度達到112%,後來逐年下降,直到現在,回落到30%的可控區間。

不用再新增營銷費用,用戶還是會自發下單,這也意味著,平台已經將流量轉化成了用戶,用戶數的增長,不依賴補貼換取流量,而是擁有真正的用戶粘性。這套商業邏輯是可持續的,換來的消費就是高質量的。

扶持農貨和國貨,不止是“投錢”

一家電商平台,要靠高質量消費帶動高質量發展,前提是通過高質量的供給創造了有效需求。

百億補貼對拼多多的意義,除了用戶層面的拉新和留存,還吸引了大批品牌商家,讓平台的品質和調性有了質的提升。當然,拼多多在供給側下了兩盤更大的棋:一是重投農業,二是制造業産業帶升級。

拼多多對農業的投入超出絕大多數互聯網公司,它對農業的改造力度大致可以分成三個階段。

第一輪改造是“農地雲拼”。拼多多的前身“拼好貨”主賣生鮮水果,2016年,拼多多與之合並後,商品品類增多,但農産品一直是主力品類,且實行零傭金。

可農産品因爲損耗高、季節性生産、産業鏈條長等限制,很難形成規模效應,于是,拼多多把拼團模式搬過來,這頭,彙集大量分散的農副産品訂單,另一頭,對接成千上萬的小規模供應商,就這樣,形成了一個虛擬的農産品産銷直聯市場,中間環節減少、效率提高,東西賣得更便宜,銷量也提高了。

初步改造農産品供應鏈,讓拼多多迅速打開局面,在2018年上市時,它已經是全國最大的農産品上行平台之一。但拼多多認爲還不夠。真正産業化地改造農業,還需要技術、渠道、資金、人才上的持續投入,于是,就有了拼多多對農業的第二輪和第三輪改造,分別是“百億農研”基金和“農雲行動”。

2021年第二季度,拼多多實現了成立以來的首次季度盈利,財報發布當天宣布了第二個100億元項目——“百億農研”,資金來自當季及以後的利潤,重點投入到兩大方向:一是農産品上行,重點是鄉村社區市場;二是提高農産品供應鏈效率,減少流通損耗,總之,核心目標是打通農産品出村進城的通道。

拼多多眼中的重倉農業,不只是下到田間地頭,靠搬運瓜果蔬菜一點點做大市場規模,還要走進實驗室,投入科學種植、農業機器人、智慧農業等前沿技術,並讓産、學、研聯動起來。

從2020年起,拼多多開始舉辦“多多農研科技大賽”,讓年輕研究人員的研發項目有更多展示和落地的機會。比如,第一屆大賽的參賽團隊“智多莓”開發的自動化種植系統,落地了丹東東港的水果大棚;再比如,世壯燕麥片、煙薯25等一大批農業院校研發的高科技農産品在拼多多熱銷。

圖源 / Unsplash

爲了從源頭上保證農産品供給的質量和效率,2023年2月,拼多多啓動了“農雲行動”,派專項小組先後到昆明、玉溪、南甯等多個農産區,點對點培訓、手把手指導當地商家。

電商從業者馮晨對「定焦」分析,加碼農業還讓拼多多更快聚攏了一批忠實的消費者,又一次抓住了電商巨頭競爭縫隙裏的機會。因爲必需消費品中的農産品、生鮮有一項優勢:能提高用戶的消費黏度。

靠農貨站穩腳跟後,拼多多又把目光投向了國貨。

2023年四季度以來,拼多多辦了多場國貨節,既給流量,又給補貼,目的是幫助制造業品牌賣出銷量、擴大影響力,例如,一款品牌洗衣皂産品的日均銷量翻了十幾倍,工廠産能從每日4噸提升至40噸。

國貨,無疑是拼多多突破下一極增長的重要突破口。消費者追捧國貨,是因爲認識到貴的商品不一定是好的,這是市場消費回歸理性的表現,所以,國貨憑借性價比優勢走紅,同樣擁有質價比心智的拼多多,成了最受益的電商平台之一。

當然,國貨缺的不只是營銷能力、渠道能力,而是不斷創新以適應市場的能力。因此,舉辦國貨節只能算是電商平台的常規操作,要解決制造業面臨的問題,還得靠轉型升級來化解。而拼多多從三年前就開始布局了。

2022年以來,拼多多先後推出了“多多新國潮”“多多新匠造”等多個專項活動。和“百億農研”只針對農業領域不同,這些專項面向的是家電、服裝、運動、美妝、日化、奶粉、家居等多個制造業領域,目的是從産品結構、設計研發、生産制造、品牌打造等方面,提升國貨形象,助力制造業企業轉型升級。

左手農業,右手制造業,拼多多下的這兩盤棋有一個共同點,都不以商業價值和盈利爲出發點,也都不只是站在下遊,從營銷和市場層面解決問題,而是以銷量反哺産業帶甚至是科研,從更長遠的角度帶動産業升級,從源頭上保障農貨和國貨的高質量供給。

第三個100億,邁向高質量生態

2023年,電商平台的競爭進入白熱化階段,主流平台開始拼“價格”,但不是簡單粗暴的燒錢大戰,資本市場資深人士周默稱,本質上是供應鏈、商品供給和平台生態的比拼。

過去拼的是流量,最吸引人的故事是暴發式的業績增長,現在平台追求的是可持續的增長、高質量的發展。

周默對「定焦」進一步分析,過去幾年,複雜的宏觀環境讓消費者支出更加理性,電商行業不可避免地受到沖擊,因此,不同平台的解法不同,有的采取保守策略、更注重盈利,有的追求成長性、反而加大投入。

這麽看來,拼多多再一次成功“押題”,而且策略是加大投入。

百億補貼、百億農研都在加碼的同時,拼多多又拿出了第三個“百億” 項目——2023年一季度業績電話會上,拼多多宣布推出“百億生態”專項,用于扶持平台上的優質商家及中小企業,目標是推動平台生態良性發展。

今年,拼多多將升級“百億生態”專項,通過技術手段主動識別風險,提高平台響應速度,並針對未成年保護、版權保護、産品合規等進行系統性治理。

拼多多這三個100億,從讓利消費者、投入農業,再到投入平台治理,每一個都押在“題眼”上。

圖源 / Pixabay

馮晨表示,消費者最關心的,永遠是價格、質量和物流效率,背後考驗的是平台的生態系統。誰在供應鏈上有優勢,就能吸引優質商家,有了豐富且有高性價比的商品供給體系,才能留住消費者,讓這套電商生態系統實現正向循環。

豐富、穩定、強大的生態系統,是電商平台的護城河,也是拼多多三個百億級投入的核心。

正如最新一季業績電話會上,拼多多集團董事長兼聯席CEO陳磊所說,2023年是拼多多高質量發展的開局之年,經過一年的投入和執行,在消費端、供給端和平台生態等方面,都取得了一些不錯的進展和反饋。

當然,觀察一家企業時,不只要看怎麽說,還得看怎麽做,關鍵要看把錢花哪兒。

2020年以來,當行業在疫情背景下普遍追求利潤時,拼多多的研發投入卻一直處于高位:2020年,研發開支69億元,超過公司成立以來曆年的總和;2021年漲到90億元;2022年、2023年都超過100億元。

對于拼多多來說,從重營銷到重研發,是發展重心從“數量”到“質量”的標志性轉變。而不依賴補貼的用戶增長,投入産業升級帶來的優質供給,扶持優質商家形成的良性生態,就是高質量發展的結果。

過去十年,電商在中國市場全面滲透。到2022年底,我國網購用戶規模達8.45億,占網民整體的79.2%。發展成熟的另一面是增速放緩,去年是消費複蘇的一年,也是國內電商平台啓動新一輪競爭的一年。

當行業走到格局生變的關鍵節點,平台發展是否是可持續的、高質量的,已經不再是選擇題,而是必答題。這道題將持續而長期拷問著以拼多多們爲首的電商平台。

在周默看來,用戶生態、商家生態、平台生態共同撐起了拼多多今天的體量和增長速度,這實際上代表著一種商業秩序:追求長期利益、尊重各個參與主體、與實體經濟融合並帶領行業共享式發展的平台,能獲得持續的高質量增長。

*題圖來源于Unsplash。應受訪者要求,文中馮晨、周默爲化名。

0 阅读:15

定焦One

簡介:深度影響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