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後期打仗,爲什麽不帶諸葛亮了?是在故意打壓他嗎?

李舟 2024-04-30 14:57:59

劉備和諸葛亮的關系可謂是如魚得水,相互倚重。

諸葛亮作爲劉備的軍師,爲蜀漢政權的建立立下了汗馬功勞。

無論是草船借箭、借東風,還是七擒七放孟獲,都顯示了諸葛亮卓越的智謀和軍事才能。

劉備對諸葛亮也是信任有加,多次委以重任。

那麽,爲什麽劉備後期打仗,不帶諸葛亮呢?

一、性格差異。

劉備和諸葛亮在性格上,確實存在一些顯著的差異,這些差異不僅體現在他們的行爲方式上,也影響了他們在三國曆史舞台上的角色和決策。

1、個人風格。

劉備的性格特點是寬仁忠厚、識人善用、禮賢下士、愛民如子以及堅韌不拔。

他年輕時便以豪爽和真誠對待朋友,結交了許多英雄豪傑,如關羽、張飛和趙雲等。

他的仁心愛人,體現在他始終將天下蒼生的福祉放在心上,如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便是爲了尋求安邦定國的良策。

劉備的識人善用,使得他能夠發現並重用如諸葛亮這樣的傑出人才。

同時,他也具備堅韌不拔的品質,面對困難和挑戰時總能展現出堅定的意志和毅力。

相比之下,諸葛亮則表現出深謀遠慮、心胸開闊、謹言慎行和忠心耿耿的性格特點。

他足智多謀,對天下大勢有著敏銳的洞察力和深遠的預見性。

他治國治軍的才能,以及濟世愛民、謙虛謹慎的品格,爲後世樹立了榜樣。

諸葛亮的忠誠更是爲人稱道,他一生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爲蜀漢國家的繁榮穩定,貢獻了自己的全部智慧和力量。

2、決策方式。

在決策方式上,劉備更偏向于聽取多方意見,集思廣益,然後做出決策。

他善于觀察和判斷人心,能夠從不同的角度看待問題。

而諸葛亮則更傾向于深思熟慮,謀定而後動。

他的決策往往經過長時間的思考和策劃,以確保萬無一失。

3、領導風格。

在領導風格上,劉備更注重人性化的管理,善于激發部下的忠誠和熱情。

他禮賢下士,尊重每一位有才能的人,這使得他能夠吸引和留住許多優秀的人才。

而諸葛亮則更強調規範和紀律,他注重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以確保國家的穩定和發展。

二、爲什麽劉備後期不帶諸葛亮打仗?

1、戰略部署的需要。

劉備在後期面臨的敵人主要是曹魏,而曹魏的軍事實力遠勝于蜀漢。

在這種情況下,劉備需要采取更加靈活多變的戰術,以應對敵人的強大攻勢。

諸葛亮雖然智謀過人,但他在軍事上更擅長于穩紮穩打、步步爲營。

而劉備後期需要的,是敢于冒險、敢于出奇制勝的將領。

因此,劉備更傾向于選擇其他更適合當前戰局的將領來指揮作戰。

2、人才配置的考慮。

蜀漢政權建立後,劉備需要培養更多的年輕將領來接班。

這些年輕將領在實戰中鍛煉成長,對于蜀漢的未來至關重要。

如果劉備總是帶著諸葛亮打仗,那麽這些年輕將領就難以得到鍛煉和成長的機會。

因此,劉備選擇不帶諸葛亮,也是爲了給年輕將領提供更多的實戰機會,讓他們在實踐中學習和成長。

3、職責差異。

劉備作爲蜀漢的君主,他需要承擔更多的政治和外交職責。

而諸葛亮作爲丞相,則更擅長于制定戰略和後勤供應。

兩人的職責有所分工,因此在某些時候,劉備需要親自出征以顯示君主的決心和勇氣,而諸葛亮則留在後方負責制定戰略和調度兵力,供應糧草。

實際上,劉備和諸葛亮之間的合作,可以說是曆史上的一段佳話。

他們共同爲蜀漢政權的建立和發展,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雖然劉備後期打仗不帶諸葛亮,但這並不影響他們之間的深厚友誼和信任。

相反,這種分工合作的方式,更有助于兩人發揮各自的優勢,共同爲蜀漢的繁榮穩定貢獻力量。

最後,我想說的是,曆史是一個複雜而多變的過程,其中充滿了各種可能性和偶然性。

我們不能簡單地用現代的觀點和標准,去評判曆史人物和事件。

相反,我們應該尊重曆史事實,理解曆史背景,以更加開放和包容的心態去面對曆史。

這樣,我們才能真正從曆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爲未來的發展提供借鑒和啓示。

0 阅读:19
评论列表
  • 2024-05-01 16:52

    先不說一個軍隊後勤的重要性,稍微有點能力的皇帝都不會讓手下軍政一把抓,哪怕他叫諸葛亮

李舟

簡介:站在人性角度,理解商業邏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