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總是志願軍總司令,簽停戰協議爲何沒露面?多虧了李克農的妙招

南書房 2024-04-10 22:24:16

1945年9月9日,在日本天皇宣布投降二十多天後,日本在中國的投降儀式在南京原中央軍官學校大禮堂舉行,日本駐中國最高司令官岡村甯次,彎腰向國民黨陸軍總司令何應欽上將遞上投降書的畫面,也被曆史定格。

八年以後,朝鮮停戰協議在板門店簽訂,按照國際慣例,這樣的協定,是需要交戰雙方最高司令官到場簽署的,就如抗戰勝利簽字儀式一般。

可是令人奇怪的是,1953年7月的板門店停戰儀式,作爲志願軍的總司令,彭德懷卻沒有出現在現場。據說,這是志願軍停戰談判代表李克農的提議。

一、毛主席爲何選擇彭德懷

1950年9月,美軍在亞洲最高軍事負責人麥克阿瑟將軍率軍,在仁川實現了登陸作戰,短短半個月時間,美軍就拿下了朝鮮首都平壤,甚至朝鮮領袖金日成都被逼到山區打遊擊。

在面臨國家存亡之際,朝鮮不得不緊急向中國和蘇聯求援,鑒于美蘇之間特殊的爭霸局勢,蘇聯沒有直接出兵,只是承諾將在武器裝備和外交上,全力支持朝鮮。

而毛主席在深思熟慮之後,在經過政治局多場會議之後,中國決定直接出兵抗美援朝。

對于美國這個世界超級大國,毛主席無疑是極爲重視,要想打贏這場國戰,志願軍司令員的人選,是極爲關鍵的。

最初,毛主席心目中的理想司令員人選是粟裕和林彪,這不僅僅因爲二人,是解放軍中最能打的二位名將,更在于二人都是大兵團作戰的高手。

然而,林彪身體沒法應付朝鮮惡劣的環境,以及他對這場戰爭的“不積極和保守”,讓毛主席放棄了選擇林彪擔任志願軍司令員。

至于粟裕,則是因爲抗美援朝即將爆發時,粟裕頭部疾病已經嚴重到無法指揮作戰,只能去蘇聯休養。

選擇彭德懷擔任志願軍司令員,一方面是因爲彭德懷身體好,相對其他將帥,年紀也不大,能夠適應朝鮮戰場惡劣的環境。

最重要的是,彭德懷的軍事指揮能力不輸于林彪,對于抗美援朝的態度,彭德懷的態度是堅決的,正如彭德懷所說的一樣:“這一仗,是遲早要打得,不打,新中國不可能擁有和平的發展環境。”

1950年10月中旬,彭德懷帶著38軍、39軍等第一批入朝作戰的部隊,正式跨過鴨綠江,開始了波瀾壯闊的抗美援朝戰爭。

在彭德懷指揮下,志願軍很快取得了第一至第五次戰役的偉大勝利,美軍直接傷亡人數接近十萬人,也許是看常規作戰方式,已經打敗不了志願軍,麥克阿瑟竟然企圖遊說美國白宮,動用原子彈。

二、毛主席指示李克農擔任首席談判代表

在這種特殊戰爭形勢下,1950年7月,美國開始了和中朝兩國的首輪和平談判。

毛主席明白,在美國還沒有傷筋動骨的情況下,美國人的和平談判更多的是一種試探,是一種特別的外交戰術,因此,要想打贏這場特殊的談判戰爭,一個優秀的談判代表極其重要,毛主席選中了李克農。

之所以選擇李克農,一方面因爲李克農懂軍事,頭腦冷靜,判斷能力強。

另外一方面,還在于李克農一直是我黨情報負責人,沒有人比李克農更了解朝鮮戰爭情報工作,而情報,對這場談判是極爲關鍵的,在朝鮮和平談判這個特殊戰場上,李克農無疑是一個合適人選。

1950年5月,李克農哮喘病嚴重得只得前往蘇聯養病,然而,隨著抗美援朝戰爭越打越慘烈,李克農再也待不住了。1951年,李克農回國主持朝鮮戰爭情報工作。

1951年6月,毛主席在中南海接見了李克農,盡管毛主席知道李克農哮喘病嚴重,可是爲了這場戰爭的勝利,他還是任命李克農爲和平談判的負責人,李克農毫不猶豫地服從命令。

事實上,李克農的病情非常嚴重,嚴重到每天要注射藥物,服用藥物,才能壓制病情,才能勉強入睡。

在毛主席指示下,李克農和外交部代表喬冠華等人組成了一個“群衆工作隊”,前往朝鮮參與和平談判。當然,這次談判,對外,還是以朝鮮爲主,李克農負責實際指揮。

1951年7月6日,李克農等人抵達朝鮮,經過和金日成詳細磋商,李克農正式成爲中朝談判代表團團長,在談判期間,李克農負責第三線坐鎮指揮。

在接下來的兩年艱苦談判中,李克農由于高強度工作,病情越來越嚴重,有時候,他實在呼吸困難,才到外面稍微休息一會,有時候,他必須一邊吃藥一邊工作,爲了這場談判,李克農甚至連父親葬禮,都沒有回去參加。

在李克農一次突然暈倒後,毛主席特意給李克農發電報,指示由伍修權替代李克農,可是,李克農用一句“臨陣不換將”,堅持帶病工作。

在李克農等人努力下,在戰無不勝的志願軍死戰下,美國人終于屈服。

三、彭德懷爲何不出現在簽字現場

1953年7月27日,交戰雙方在板門店簽訂了停戰協議。

令人意外的是,戰場簽訂協議的只有雙方首席談判代表——朝鮮的南日大將和美國的哈裏遜中將。

到了第二天,美軍的司令官克拉克和志願軍總司令彭德懷,才在協定上簽字,他們的簽字地點不是板門店,而是各自防區。

按照國際慣例,這種場合,是需要雙方最高軍事指揮官到場簽字的。

彭德懷也的確在簽字儀式幾天前,就從北京前往朝鮮。

可是,李克農卻對彭德懷親自參加儀式,提出了不同意見。

李克農向中央發電指出,南朝鮮李承晚政府一直想破壞這次和平談判,這從前期的金城戰役,以及他們沒有參與到這次簽字儀式可以看到,而且有情報顯示,南朝鮮政府有很大可能,會派特務刺殺中朝兩國高級將領,因此,爲安全起見,李克農建議彭德懷不要親臨簽字現場。

收到李克農來電後,周總理對身邊工作人員說道:“還是李克農同志想的周到啊,有些事不可不防啊!”

工作人員說道:“總理,那中央的意思是……”

周總理語氣堅定地說道:“這件事我會和毛主席商議,彭德懷同志可以去朝鮮,不過爲安全考慮,簽字現場就不去了。”

在中美雙方協商下,最終決定,簽字儀式由雙方代表簽字,然後,正式文本分別送到雙方司令官駐地,由他們補簽。值得一提的是,7月27日簽字儀式現場非常尴尬,整個儀式只持續了十幾分鍾,各方談判代表沒有禮節性的交談,甚至連基本的握手都沒有。

0 阅读: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