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消停的唐朝,李世民是始作俑者,而建立者李淵是罪魁禍首

夢沉古道 2024-05-16 21:05:56

唐朝是一個非常特殊的大一統王朝,自從李淵建立唐朝開始,唐朝就沒消停過。

李淵還沒有完全退休,大兒子李建成和二兒子李世民就成了起來,並且釀成了家族流血事件。李世民繼位後,雖說開創了一段盛世,但連續更換繼承人,廢掉兩個嫡子,選擇體弱多病的嫡三子李治作爲繼承人,也爲後來唐朝出現的中斷埋下了伏筆。

李治雖不及其父的能力,但也是很不錯的,李治在位的時候,唐朝也是處于強盛階段,李治的身體拖累了唐朝。李治和武則天按照現在人的說法是典型的姐弟戀,武則天比李治大四歲,卻比李治多活了十多年,否則是沒有武周代唐和女主掌控天下的事。

說起武則天,對于唐朝來講,並不那麽光彩,她做過李世民的女人,也成爲了李治的皇後,最後反而開天辟地建立了新王朝。武則天廢李顯、逼李旦退位,野心是足夠大的,但還沒有忘記李家兒媳婦的身份,把皇位還給了兒子李顯。李顯在不知不覺中中興了大唐,卻被同樣有野心的韋皇後和女兒安樂公主毒害,剛剛中興的唐朝,失去了中興之主,李顯年幼的兒子繼位。主少國疑,除了韋皇後、安樂公主還有相王李旦、太平公主以及李隆基牽扯其中。在混亂中,李旦二度登基,並最終把皇位給了兒子李隆基,李隆基清除了姑母太平公主,獨攬大權,唐朝來到了前所未有的盛世階段,然而好景不長,李隆基的荒淫無道,造成了安史之亂。

安史之亂是唐朝由盛轉衰的標志性事件,李隆基沒有處理好和藩鎮的關系,釀成大禍。也可以說,李隆基搞不定安祿山這個身兼三鎮的節度使,險些導致唐朝滅亡。安史之亂後的唐朝,已經不是單純的唐朝,唐朝皇帝已經說了不算了,藩鎮開始割據並威脅朝廷安危,還有宦官專權等特殊情況,使得唐朝並不是完全意義的大一統王朝。真正的大一統只是從公元621年到755年,755年之後的100多年,就是一種殘存狀態。

唐朝曆史上的不消停根源究竟是在哪裏呢?

第一個壞了規矩的人毫無疑問就是李世民,而給李世民機會的,顯然就是李淵。唐朝是一個非常特殊的王朝,李淵雖是唐朝的開國皇帝,但並不是唐朝的實際建立者,實際建立者應該是李世民。毫不客氣的說,唐朝的天下是李世民打下來的。開國皇帝和王朝建立者的分離,導致唐朝初年出現了皇帝和繼承人間的沖突。

這種沖突,因爲李世民的嫡次子身份變得格外突出。如果李世民是皇長子,李淵也不會有任何糾葛,李世民順理成章變成儲君。如果沒有特別能幹的隋炀帝楊廣讓隋朝滅亡,李淵也不會害怕李世民將來繼位。要知道,李世民真的和他的表叔特別像,換作是別人是不是也應該害怕李世民毀了唐朝。

由于李世民在唐朝建立過程中特殊的地位,李淵也不想虧待自己的兒子,給了李世民除了儲君位置以外所有能給的,這也爲後來的玄武門之變,留下了一個引信,兩子爭儲引起骨肉相殘。李淵作爲皇帝,應該明白天無二日,地無二主這個道理,選擇李建成就要徹底封住李世民奪權的路,猶猶豫豫最後反而害了李建成。

李世民敢于挑戰“規矩”,自然是有實力還有支持者的,但是很多唐朝的重臣是保持中立的,天子的家事,別人輕易不會摻和,摻和進去未必是好事。在這大背景下,李淵的作用是很明顯的,只要他願意,完全可以控制住李世民,但是他沒有這樣做,釀成大禍。

那麽,爲何又說唐朝後來一系列的不消停和李淵、李世民有關呢?這要從三個方面分析:

1.李淵沒有打好底

李淵作爲帝王,就應該有帝王的殺伐決斷,該出手時,必須要穩准狠,對待親生兒子也需要這樣。李淵的縱容,給唐朝的不消停,給了一個壞頭。李淵是唐朝初年皇族骨肉相殘的真正罪魁禍首,他無心殺子,卻最終導致諸子之死,他被動的成爲唐朝內部紛亂的根源。

2.李世民破壞了規則

嫡長子繼承制是皇權的一個重要規則,李世民破壞了規則,那麽,他在成爲皇帝後,他就要想辦法重新建立規則。李世民的規則也不能脫離嫡長子繼承制,這是幾千年的規則,也是最符合皇帝利益的規則,挑戰嫡長子繼承制的人,反過來維護嫡長子繼承制,這其實有點諷刺,但這是事實。由于這方面的短處,李世民是很難服衆的。他的嫡次子李泰妄圖奪嫡,引發太子李承乾與魏王李泰的儲位之爭,並險些演變爲新的玄武門之變。這都是李世民挑戰規則帶來的後果。

3.唐朝皇族真的是沒有禮法

唐朝在安史之亂平定前先後出現了弟奪兄嫡、子娶父妃、母奪子位、後害帝命、姑謀侄位、父納子婦、兒篡父位,八個有悖正常倫理的事都出現在唐朝皇室,這在古代中國是非常罕見的,出現在大一統王朝,更難以見到。這其實也在說明,唐朝並沒有建立真正的禮法。這個責任應該誰負?當然是李淵和李世民。

除了這些,最奇葩的是 唐肅宗李亨,似乎正常了點,但就是太重用宦官了,最後出現了宦官專權,在大臣結黨營私和藩鎮割據的影響下,唐朝逐步淪落,唐朝不在是唐朝,只是一個空有其表,徒有虛名的王朝。

唐雖盛,但唐卻很亂,荒唐之說不無道理。

1 阅读: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