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遷爲李陵辯解時將未發生的事情說得特別肯定給自己帶來風險

史海撷英 2024-03-23 17:02:34

說起來司馬遷,很多人第一印象就是他那部“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我國第一部紀傳體史書《史記》。除此之外就是他因爲給李陵求情而被處以宮刑。司馬遷遭受宮刑既冤,又不冤。

司馬遷遭宮刑的起因在于李陵,李陵是李廣的孫子,其家族世代爲武將,李陵也有李廣當年的遺風。

天漢二年(前99年),漢武帝派李廣利率領3萬騎兵出酒泉,攻擊匈奴右賢王,漢武帝想讓李陵率軍爲李廣利運輸糧草。

但李陵不願意幹運輸糧草的事,于是他請求漢武帝說道:“臣所將屯邊者,皆荊楚勇士奇材劍客也,力扼虎,射命中,願得自當一隊,到蘭幹山南以分單于兵,毋令專鄉貳師軍。”“上曰:‘將惡相屬邪!吾發軍多,毋騎予女。’陵對:‘無所事騎,臣願以少擊衆,步兵五千人涉單于庭。’上壯而許之,因诏強弩都尉路博德將兵半道迎陵軍。”

這事從頭到尾就是一個錯誤。李陵跟李廣有些類似,都是骁勇善戰,能力是有,但缺乏大局觀。五千步兵進入草原跟匈奴作戰,這無疑就是冒險,步兵機動性很差,匈奴軍隊全是騎兵,就算李陵遇到小股匈奴騎兵,人家打不過可以逃走,李陵還追不上。如果遇到匈奴大股騎兵,那李陵的五千人又能做什麽?

李陵手下的五千人戰鬥力雖然很強,但機動性太差,在草原上作戰,時間就是生命,李陵不顧現狀,只恃勇力,就跟當年李廣一樣。漢武帝正是不放心李陵,于是又命令強弩都尉路博德率兵在途中迎接李陵軍。結果這個路博德也不願意接應李陵,李陵的悲劇就這樣開始了。

李陵

李陵率領五千步兵從居延(今內蒙古額濟納旗東南)出發,在浚稽山(今蒙古阿爾泰山脈中段)遇到了匈奴單于的主力騎兵3萬人,由此拉開了一場力量懸殊的戰爭。

3萬對5000,李陵不僅僅是兵力上的劣勢,最重要的是李陵沒有騎兵,機動性差,雖然李陵手下的五千人全部善于射箭,但箭有射完的一天,沒有箭之後,李陵如何對抗匈奴騎兵?

這一場戰爭被稱爲浚稽山之戰,匈奴單于後來又調來5萬騎兵,重重包圍李陵的五千人。李陵雖然英勇善戰,射死射傷匈奴騎兵一萬余人。打到最後,李陵本部全軍覆沒,只有400余人逃回了漢朝,其余全部被殺,小部分投降。5000荊楚勇士就這樣白白犧牲在李陵手中。

關鍵是李陵這個人太過虛僞,當漢軍戰鬥到最後一刻無法逃離時,李陵居然抛下軍隊,一個人換了便裝出營,還讓身邊的人不要跟隨他,李陵欺騙手下人說一個人去捉匈奴單于。但這顯然是不可能的事,李陵換了便裝出營,只有一個目的,就是逃走。後來李陵大概沒有機會逃走,又回來了:“昏後,陵便衣獨步出營,止左右:‘毋隨我,丈夫一取單于耳!’良久,陵還,大息曰:“兵敗,死矣!’軍吏或曰:‘將軍威震匈奴,天命不遂,後求道徑還歸,如浞野侯爲虜所得,後亡還,天子客遇之,況于將軍乎!’陵曰:‘公止!吾不死,非壯士也。’于是盡斬旌旗,及珍寶埋地中,陵歎曰:‘複得數十矢,足以脫矣。今無兵複戰,天明坐受縛矣!各鳥獸散,猶有得脫歸報天子者。’令軍士人持二升糒,一半冰,期至遮虜鄣者相待。夜半時,擊鼓起士,鼓不鳴。陵與韓延年俱上馬,壯士從者十余人。虜騎數千追之,韓延年戰死。陵曰:‘無面目報陛下!’遂降。”

說白了,李陵還是怕死,在突圍之時,選擇戰死或者是投降,完全是自主的,是自己能夠做決定的。李陵的選擇是投降,這背離了他在突圍前對手下將士所說的話。

這件事從頭到尾就是李陵的責任,他自己不自量力,以五千步兵主動要出戰,導致全軍覆沒,自己還投降了匈奴,李陵就要承擔這次失敗的責任。

李陵如果戰死沙場,犧牲自己,他還是一代英雄,但是李陵選擇了投降,由此引發了一系列事件。“群臣皆罪陵,上以問太史令司馬遷,遷盛言:‘陵事親孝,與士信,常奮不顧身以殉國家之急。其素所畜積也,有國士之風。今舉事一不幸,全軀保妻子之臣隨而媒糵其短,誠可痛也!且陵提步卒不滿五千,深輮戎馬之地,抑數萬之師,虜救死扶傷不暇,悉舉引弓之民共攻圍之。轉鬥千裏,矢盡道窮,士張空拳,冒白刃,北首爭死敵,得人之死力,雖古名將不過也。身雖陷敗,然其所摧敗亦足暴于天下。彼之不死,宜欲得當以報漢也。’”

司馬遷的話表達了3個意思:1、李陵爲人不錯,有國士之風,從個人形象上爲李陵辯解;2、李陵以5000人殺死殺傷匈奴一萬余人,有戰功;3、李陵投降匈奴,只是想在適當時候報效漢朝。

前面兩點是客觀存在的,第三點則是司馬遷的臆測,司馬遷怎麽知道李陵是真投降還是假投降?萬一李陵沒有報效漢朝,司馬遷是不是故意說了假話?司馬遷不能用未來沒有發生的事來爲李陵辯解,這是不對的,不知道就是不知道,幹嘛一定要說李陵會報效漢朝的呢?後來的事實證明李陵一輩子也沒有報效漢朝,而是一輩子都留在了匈奴。司馬遷這樣說會給自己帶來不確定的風險,雖然司馬遷與李家關系比較好,但至少應該實事求是。

另外,司馬遷還故意隱瞞了一個事實,就是李陵貪生怕死的事。李陵口口聲聲對自己的部下說要戰死,但卻跑去投降,還一個人想抛棄衆人找機會逃走,至少這是事實存在的。

司馬遷

最終“上以遷誣罔,欲沮貳師,爲陵遊說,下遷腐刑。”司馬遷的辯解並沒有誣蔑、诋毀貳師將軍李廣利,他诋毀的是朝廷上那些怪罪李陵的人,這是司馬遷冤的地方。

司馬遷爲李陵遊說卻是事實,李陵投降匈奴也是事實,李陵終生沒有回歸漢朝還是事實。就算漢武帝不處罰司馬遷,不殺李陵全家,也很難說李陵一定就會回歸漢朝,這是沒有發生的事,誰也不能肯定。

司馬遷最大的問題就是把這種不肯定的事說得很肯定,這樣極力爲李陵辯解,給自己帶來了極大的政治風險,把自己置身于李陵事件之中,這是司馬遷不冤的地方。

0 阅读: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