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民利民安全暖心!如何破解電動自行車治理難題?

北京日報客戶端 2024-05-10 08:05:51

原標題:各地區各部門探索電動自行車全鏈條治理路徑——

便民利民安全暖心(體驗·民生一線觀察)

近年來,我國電動自行車保有量快速增長,目前已達3.5億輛。在方便群衆出行的同時,也帶來一些安全隱患。由于電動自行車進樓入戶、違規充電引發的火災事故屢屢發生,嚴重危害人民群衆的生命財産安全。

圍繞電動自行車的安全治理,各地區各部門積極行動,展開新一輪集中排查,剖析症結所在、探尋治理方案。如何破解電動自行車治理難題,讓百姓使用電動自行車更加安全便利?記者進行了采訪。

科技賦能,多措並舉防範電動自行車進樓入戶充電

“某樓棟某層某號電路監測到危險用電。”今年3月的一天夜晚,上海市黃浦區瞿溪新村小區保安隊長劉建的手機中彈出一條信息提示。劉建趕到現場,敲開房門,發現住戶正在室內爲電動自行車電池充電。

“這樣很危險,快把插頭拔下來。”劉建向住戶細說安全隱患。該小區是建造于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老小區,1700余戶居民共有電動自行車630多輛。以前主要靠物業每天巡查來防範電動自行車進樓入戶,今年2月,居民家中的電表接入了“用電安全報警系統”,電器設備在使用過程中,系統通過對用電負載的波形頻譜、諧波相位結合分析,來判斷用電負載是否爲電動自行車,並及時發出預警。

“接到信息提示後,我們會第一時間上門制止違規充電行爲。”劉建說,經過反複測試,系統識別精准率很高,一個月裏就成功處置了80多起室內充電行爲。

“電動車禁止入內!電動車禁止入內!”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哈密市伊州區領先花園小區1號樓,電梯識別出一輛電動自行車進入,隨即發出警報,並“拒絕”關門。

“這是我們研發的電動自行車入戶預警系統,2021年開始試點,目前已經應用在全市48個點位。”哈密市消防支隊支隊長牟劍剛說,系統將智能攝像頭、算法識別和梯控裝置相連接,除了發出語音提示外,還會同步告知小區物業公司值班人員,提示工作人員盡快到現場進行處置。

領先花園小區有電動自行車數百輛,物業副總經理周曉霞介紹:“剛安裝系統那段時間報警率很高,每天都有三四次,現在一個月都沒有幾例。”

近年來,各地分類施策、精細管理,探索電動自行車治理路徑。北京市在全國率先建立電動自行車全鏈條綜合監管機制;四川省建設電動自行車AI安全治理示範小區,實現24小時智能化監測;山西省對共享單車集中充電區、電池擺放區等場所加強檢查;廣東省開展消防安全宣傳“進小區”活動……

國家消防救援局有關負責人表示,電動自行車基層末端監管難度大,要進一步提升全民安全意識。國家消防救援局將采取多種形式向群衆普及電動自行車規範停放、安全充電、逃生自救等消防安全常識。同時教育引導群衆不購買或使用未經3C認證産品,不擅自改裝原車蓄電池,自覺抵制進樓入戶充電。

疏堵結合,讓電動自行車充電便民惠民

電動自行車使用安全問題涉及城市治理的方方面面。伴隨電動自行車保有量快速增長,每天有大量電動自行車需要存放、充電,對城市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戰和要求。

日前,記者隨機來到北京市朝陽區一座高層住宅樓下走訪,居民李先生指著電動車棚對記者說,每天晚上8、9點是充電高峰,僅這一棟樓就有住戶200余戶,電動自行車總數近30輛,而整個小區的充電樁卻只有5個。

充電樁“供不應求”的現象並非個例。清華大學交通研究所副所長楊新苗說,面對日益增長的電動自行車充電需求,各部門應多方協作,推動在小區安裝充電車棚、在街邊建充電驿站,還可以將一些公共區域優先用于解決電動自行車充電問題,不斷完善充電基礎設施。

有了足夠的充電設備,就能防止電動自行車進樓入戶嗎?記者采訪發現,一些地方的電動自行車充電樁收費存在價格貴、不透明等現象,這是部分居民不願使用公共充電樁的原因之一。某地一小區內,第一階梯的民用電價格約0.7元/度,室外公共充電樁則使用商業電,加上物業和充電樁運營商加收管理服務費,折合使用成本需支付2元/度。

一位充電樁運營商告訴記者,充電樁的設施建設、檢修維護、日常保養等都需要長期持續的投入,因此會通過收取服務費的形式來收回成本。

專家建議,應由有關部門綜合評估制定統一的收費標准或規定價格區間,做到讓利于民。以北京市西城區大柵欄街道爲例,由街道統一承擔充電設施建設成本,區域內充電櫃、充電樁收費實施價費分離,按民電標准約0.5元/度收費,服務費收取0.2元/度,明碼標價的同時讓居民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充電優惠價。“街道還給我們畫了張充電設施分布圖,哪裏有充電樁一目了然,再也沒爲充電發愁過。”居民王大爺說。

加裝設施、規範收費的同時,如何“堵”住安全隱患的風險點,也是破解難題的關鍵。

“锂電池能量密度高、壽命長,如果遇到短路、過充、過放等情況,就存在熱失控引發火災的風險。”中國安全生産科學研究院工業安全研究所所長時訓先說,電動自行車最常見的就是“過度充電”,這會讓電池的內部溫度和壓力增加,導致變形、漏液,增加起火和爆炸風險。“室內環境中人員密集、可燃物多,必須嚴禁電動車和電池進樓入戶,這是現有條件下降低火災風險的有效做法。”

時訓先介紹,還有很多因素易釀成事故,如部分電動自行車的锂電池生産工藝不達標、車主爲了更長續航時間和更快行駛速度而私自改裝、電池出現鼓包卻沒有及時更換等。

“從近3年來26起電動自行車較大亡人火災事故分析看,違規使用改裝電池、組裝電池的有13起,占比達50%。”國家消防救援局有關負責人表示,提高電動自行車本質安全水平,必須提高核心部件質量標准,從生産源頭把牢質量關。

標本兼治,共同築牢生命安全“防火牆”

專家表示,電動自行車安全管控鏈條長,涉及多個部門。近年來,各地區各部門多措並舉,形成合力,共同築牢人民群衆生命安全“防火牆”。

一方面,法規標准不斷健全完善。

2021年8月,《高層民用建築消防安全管理規定》正式施行,首次以立法的形式明確了電動自行車違規停放充電的法律責任,並鼓勵小區內設置集中存放和充電場所。

2022年8月,國務院安委會制定印發《加強電動自行車全鏈條安全監管重點工作任務及分工方案》,明確要加強電動自行車違規停放充電行爲的查處力度。

日前,工業和信息化部等三部門聯合印發《電動自行車行業規範條件》,提出企業生産或采購的電動自行車蓄電池應依標准進行編碼標識,推動電池信息溯源管理。同時要求企業應加強經銷商管理,督促經銷商抵制提高蓄電池電壓容量、解除限速等違規篡改行爲。

另一方面,排查整治持續走深走實。

市場監管部門加大對經營網點和維修店鋪檢查力度,嚴厲打擊拼改裝行爲和二次組裝加工的“黑作坊”。針對因電動自行車及蓄電池引發的亡人火災事故,圍繞生産、銷售、改裝、停放、充電等各環節實施溯源調查,倒查事故原因和安全責任,依法追究有關企業單位和個人責任。

國家消防救援局持續開展電動自行車專項治理,嚴格查處電動自行車進樓入戶、飛線充電以及占用堵塞疏散通道和安全出口等違法違規行爲,明確電動自行車存放、充電場所應當獨立設置,並與高層建築保持安全距離。

與此同時,滅火救援能力也大幅提升。

針對電動自行車锂離子蓄電池釋放能量大、升溫速率疾、煙氣毒性大等特性,國家消防救援局指導各地消防救援隊伍不斷深化降溫、控火、隔離等電動自行車火災撲救針對性技戰法研究,加強裝備配備,完善預案准備,做到在火災發生時能及時高效地撲滅。

“標本兼治,才能真正破解電動自行車充電難題。”國家消防救援局有關負責人表示,在“不讓上”的同時也要持續完善基礎設施建設,讓居民有“不用上”的便利。

據了解,國家消防救援局下一步將協同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共同推廣建設電動自行車集中停放充電場所,配置風險可控的智能充電設施,實現充電實時監控、充滿提醒、自動斷電。鼓勵在電動自行車停放充電場所安裝火災報警、監測預警等智能技防設施,爲居民電動自行車集中停放、集中充電、集中管理提供場所保障。

專家表示,完善電動自行車全鏈條治理非一日之功,要以“時時放心不下”的精神緊繃安全這根弦,多元共治,久久爲功,共同推動電動自行車安全、便捷使用。

0 阅读:1